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師提醒 | 「消炎藥」,您給寶寶吃對了嗎?

大家家裡都會有一個小藥箱吧,裡面放一些應急的常用藥。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家的小藥箱裡,有沒有備一些「頭孢、阿奇黴素、阿莫西林」之類的葯,當寶寶感冒,出現發燒、咳嗽、嗓子紅等癥狀的時候,是不是會有家長覺得寶寶這是上火了,就會給寶寶來一片這些「消炎藥」?或者平時寶寶生病了,周圍就會有親戚朋友推薦說「我家寶寶之前也是這樣發燒咳嗽了,去醫院看大夫給開了點頭孢吃,就好了,我這裡還有一些呢,你先拿去給寶寶吃了吧。」不知多少家長有過這種經歷呢?但其實,這些日常的情景裡面,都隱藏著一些用藥誤區。到底是什麼誤區,這樣用藥會有哪些風險呢?

《健康加油站——向幸福出發》聯合市醫院管理局葯事處推出「解決您用藥中的隱患與煩惱」系列節目,邀請首都兒科研究所藥學部副主任藥師鍾旭麗、主管藥師王翔岩跟您說說 如何給孩子正確使用抗生素

(首都兒科研究所藥學部副主任藥師鍾旭麗(左)、主管藥師王翔岩做客直播間)

第一個誤區就是:把抗生素=消炎藥

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通常所說的炎症不是特定的某種疾病的名稱,而是很多疾病都會表現出來的一個癥狀。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過敏、跌打損傷等都可以引發人體表現出紅、腫、熱、痛等炎症。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一切炎症。實際上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引起的炎症,而對病毒、真菌、過敏、跌打損傷等引發的炎症沒有消炎作用。因為抗生素其實不直接針對炎症發揮作用,而是通過殺滅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控制炎症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身體的炎症不是敏感菌引發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作用。

如果沒有細菌感染亂吃抗生素,抗生素在沒找到有害菌的情況下會濫殺無辜,將身體裡的有益菌殺死,從而造成菌群失調,免疫力下降。尤其是小寶寶等抵抗力和調節能力本來就比成人弱一些,因為一些本可自愈的病毒性感冒服用了沒什麼作用的抗生素,反倒引起菌群失調性腹瀉,或者用藥後出現皮疹等不良反應,就得不償失了。

專業類的醫藥書裡所說的消炎藥,其實主要是指下面的兩類葯,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類是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臨床上會區分不同的炎症原因和部位來選用不同的消炎藥,比如過敏性鼻炎,常常選用激素類的鼻噴霧劑,而關節炎,則會選擇消炎止痛類的布洛芬等葯。

第二個誤區:認為抗生素都差不多,吃哪種都是一樣的。

我們的家長經常會說,我給孩子吃了點頭孢,但再追問全名,到底是哪種頭孢,往往就說不上來了。

其實抗生素的種類是相當多的。大概可以分成十餘種大類。小孩可以使用的主要是青黴素類(一般以XX西林命名,如阿莫西林)、頭孢類、大環內酯類(如紅霉素、阿奇黴素)等。禁用四環素、喹諾酮類藥物,比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這些抗生素每一大類下面又有很多不同的品種,比如我們常用的頭孢類就有頭孢呋辛、頭孢克洛、頭孢曲松等很多的品種。每一種類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使用時應該針對不同的的疾病、人群、細菌等來適當地選用。

不同的感染菌對應著不同的抗生素選擇,比如鏈球菌感染應選擇青黴素類的抗生素,而支原體感染則選擇阿奇黴素這類的抗生素效果比較好;另外,不同的感染部位也對應著不同的抗生素選擇,感染髮生在肺部、或者腦內,抗生素對應的選擇也會不同,需要考慮具體抗生素在不同組織器官中的富集濃度,比如有的抗生素能穿透血腦屏障在腦內感染部位富集,而有的抗生素則完全被血腦屏障阻擋在外,對腦內感染無能為力。治療肺炎需要選擇在組織中分布的較多的抗生素;而發生敗血症類就需要選擇在血液中分布較多抗生素……

有的家長會問「如何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怎麼知道該吃哪種抗生素?」這些問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回答的,需要掌握很多診斷醫學、微生物學、藥學的知識才能做出合適的選擇。

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不自行給孩子服用抗生素,在醫院裡面配合醫生進行必要的驗血查體,好讓醫生心裡有數,辨別清楚到底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以便合理選擇藥物。有些家長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驗血查體。甚至覺得做這樣的檢查沒必要,這是醫院為了賺錢。有的家長,寶寶一發燒心裡就特別著急,非要醫生給孩子打打點滴,以為可以讓孩子儘快退燒。這些都會迫使醫生不得不開一些廣譜類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濫用。

第三個誤區:按以往經驗給寶寶用舊藥,甚至用大人葯。

有的家長會給寶寶吃上次生病時吃的葯,或者問鄰居、朋友、親戚,甚至在網上發帖,把孩子的主要癥狀說一下,然後就會有人紛紛出主意說我家寶寶上次也是差不多的癥狀,吃點頭孢或紅霉素就好了,甚至有的家長還把自己吃的抗生素給寶寶服用。

這個道理跟上面的是一樣的,每次病情或成因可能由不同病菌引發,胡亂服用舊藥,會耽誤病情,或帶來不良後果。比如說寶寶咳嗽了,不能認為咳嗽的癥狀和鄰居家的寶寶一樣,那麼自己寶寶得的病就和鄰居家的寶寶一樣,治療用藥也應該一樣。事實上,咳嗽本身不是一種病,它只是身體表現出的一個癥狀,很多病都能表現出咳嗽的癥狀,比如肺炎能引起咳嗽,有些類型的哮喘也能引起咳嗽。而且咳嗽也不一定就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病毒感染也會引起咳嗽,咱得先搞明白咳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針對病因去治療才是有效的治療。因此千萬不要在沒有醫生的指示下,自行服用抗生素。

而給孩子用大人葯更是有很大的風險。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他的肝、腎等重要器官還沒長成熟呢,將大人葯減量給寶寶是非常不科學的。應選擇孩子適合孩子服用、能精確分劑量的劑型。

濫用抗生素將增加抗生素耐葯的幾率,導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時,抗生素不再起作用。現在很多醫生都提醒家長不要濫用抗生素,於是有的家長就一味地拒絕使用抗生素。這是步入了另外一個誤區。抗生素是處方葯,不贊成家長自作主張給孩子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在就診時,醫生明確診斷是細菌感染並且開了抗生素,就應當遵醫囑足量足療程服用,而不應當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絕,導致延誤治療的時機,加重病情。

還有的家長擔心抗生素的副作用,待寶寶的癥狀一有好轉,就停葯或自行減量。卻不知這樣的行為與濫用抗生素沒有分別,同樣是在培養超級細菌,造成細菌耐葯!為什麼這麼說呢?

專業一點講,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葯的過程在醫學上叫作「壓力抵抗」,即在環境壓力下(如使用抗生素的環境下)含有耐藥性基因的細菌可以生存。如果使用抗生素的劑量不夠完全抑製它的生長的話,它就會在這種壓力下變得更強大,如果只是短期抑製了但還沒能把這些細菌全部剿殺就過早停用抗生素,相當於給它們留下機會復活,從而導致原來的抗生素對它不再有作用。這是人為的把耐葯菌篩選保留下來。因此一旦你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就要遵照醫囑,按療程足劑量地將藥用完,將細菌徹底消滅,不留殘餘,這樣它們就沒有能力反彈,也就沒有機會進化成更加強大的超級細菌了。

對於抗生素的使用,還有一些誤區:其一,吃一兩次覺得病還沒治好就著急換另一種。抗生素治療細菌性感染是個逐漸起效的過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並不是吃了一個劑量就能立竿見影,因此不要隨意停用或頻繁更換抗生素。其二,抗生素越新越好,一進醫院就要求醫生開三代頭孢。事實上,抗生素沒有誰比誰更厲害一說,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針對不同的致病菌。

上面說的都是一些需要避免的抗生素使用誤區。下面再講講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

第一:能口服的不要靜脈點滴。用抗生素治療輕度感染時,常常首選口服的抗生素。而治療中、重度感染的時候,可能最初醫生給你開的是點滴用的抗生素藥方,因為這個時候病情緊急或者嚴重,但一旦病情穩定了,就可以換成口服的抗生素,這在臨床上叫作序貫療法。我們都知道吃口服藥要比點滴更安全,所以,當醫生給你開藥時,你要學會多問醫生一句:「我一定要點滴嗎?能不能換成口服的?」如果可以的話,就盡量選擇使用口服藥物。

第二:安排好服藥時間。比如醫生囑咐的一天吃三回葯,不等於早、中、晚飯後各一次,而是每8小時服用一次。如果兩次服藥時間間隔太近,會造成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太高,從而導致神經或肝腎功能損傷;而間隔太遠,血液中藥物濃度不夠,對細菌的殺滅作用就會減弱,同樣會產生耐藥性。同樣的,一天兩次的葯盡量安排每12小時服用一次。

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忘記服藥了,該怎麼辦?是當時想起來的時候補上還是下次服藥時服用兩倍的劑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想起來的時候距離下次吃藥還有足夠的時間間隔,可以在想起時及時把忘記吃的葯補上,下次的葯仍然按原來時間服用。比如一天一次的葯(即每24 小時服一次的葯),在五六個小時內發現忘吃;一天兩次的葯(即每12 小時服一次的葯),在三四個小時內發現忘吃;一天三次的葯(即每8 小時服一次的葯),在一兩個小時內發現忘吃,都可以及時補上。但如果想起來的時候已接近下一次吃藥時間,就不要補了。千萬不要一次服用兩倍的劑量。

第三:按療程用藥:完成整個療程,確保藥效。病人須在療程的3天后,再做評估,以了解服用的抗生素是否有效,如果病情無起色,再以其他合適藥物替代。

第四:注意特殊劑型的服用方法和保存方法。如克拉黴素乾混懸劑。加冷開水至指示刻度,經搖勻溶解後才可服用,加水稀釋後需冷藏保存,14天未用完應丟棄(具體時間按說明書要求)。曾有家長未按說明配製溶液,造成給寶寶用藥劑量過大的真實案例。

總結一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則是: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原菌選擇針對性的抗生素,有感染指征需要用藥的,一定要保證足量足療程用藥,不要頻繁換藥或「見好就收」。用藥時能用低級的就不用高級的;能用一種葯就不聯合用幾種葯;能口服的不要靜脈點滴。用藥前需認真閱讀說明書掌握正確的用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