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

  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魏傑

  過去的開放經常講兩句話:擴大出口、吸引外資。中國的這個戰略差不多幾十年了,但是目前遇到一些阻力,所以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

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

  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情況,人們都非常關注。中國經濟還要增長和發展,要研究清楚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從現在來看,增長點有這兩個:

  一、全方位開放

  過去的開放經常講兩句話:擴大出口、吸引外資。擴大出口是利用國際市場,吸引外資是利用國際資本。當時我們剛剛改革開放,選擇這個戰略是對的。因為當時沒有國內市場,所以要利用國際市場擴大出口。過去我們窮,缺乏資本,所以要吸引外資。

  中國的這個戰略差不多幾十年了,但是目前遇到一些阻力,所以中國現在必須走向全方位開放,讓別人搭我們的“便車”。這種全方位開放必然會推動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

  現在學術界把全球化分三次。第一次是在1750年-1950年,當時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推動。二戰的結束,就標誌以殖民為特徵的全球化結束了。

  人類社會的第二次全球化是從1950年到現在,這次全球化的特徵是以國際貿易的方式推動。世貿組織、世界銀行都產生於這個時期。

  1978年我們才改革開放,有很強的後發優勢。但作為發起人的美國,製造業向外轉移,國內基礎設施陳舊,工人工資二十年沒有加多少。美國率先引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川普的上台是反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西方對中國有點害怕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全產業鏈。五六年前我去美國拜訪過一個經濟學家,他對我說,你們一開始生產服裝、鞋帽、襪子,然後又生產家電,家電生產完又生產汽車,汽車生產完又生產高鐵,高鐵生產完又生產IT,IT生產完又生產飛機。你們是全產業鏈,而且14億人口支撐全產業鏈。

  我估計人類社會可能進入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資源。全球配置資源可以解決第二次全球化的一些缺陷。

  別人搭我們資源的“便車”,有兩方面資源。第一,巨大的國內市場。中國人富有起來了,去年出境旅遊規模1億多人次,世界都感到震驚。開放市場可以從消費和供給上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給中國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

  今年在上海要建立一個永久性的進口貿易博覽會,廣州是出口貿易博覽會,而且相應的要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包括資源類、技術類、民生類等商品。

  第二,巨大的過剩資本。全方位開放服務業市場,如金融、教育、醫療等等。在某些領域,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寬到51%,三年以後就不設定上限了。另外是可以加大對外投資,像“一帶一路”給中國資本找了新的出口。

  中國要引領第三次全球化,推動技術、資本、勞動在全球的配置。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尋找新的支持增長的產業進行結構調整,不能單純理解為“三去一降”,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估計在未來七年左右的時間,可能有三個產業要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支柱型產業。

  1.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未來二十年左右時間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括8個要點:

  新能源——

  人類社會未來一定會爆發一場能源革命。新能源最近幾年技術突破非常大,五六年前我調研時發現,技術路線思路還很模糊。但這一兩年一看,變化已經很大了。我估計新能源時代不必等到遙遠的未來,可能就是很快的事情。去年七月份我參加法蘭克福的汽車展,主題叫“大象轉身”,很多大牌廠商的樣車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車而不是傳統汽車。

  新材料——

  許多產業提升要靠材料變革。新材料領域未來要長出好多黑科技,而且可能都是中小企業弄出來的。

  最近在廣東調研,他們談到一件事,華南一個新材料科技園,有400多家民營企業入駐。舉個例子,現在最大的汙染源是塑膠袋,有家企業準備用可溶性材料生產薄膜和塑膠袋,用完之後埋在地下24小時就變成碳水化合物了。現在這個可溶性材料成本比較高一點,一旦把成本降下來,所有塑膠袋都是用可溶性材料,哪有什麽汙染?

  生命生物工程——

  生命生物工程涉及到衛生、醫療、健康等等,範圍極其廣泛。最近我去一個實驗室,他們告訴我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將不再是器官移植,而是器官再造。

  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

  資訊技術和移動互聯網還有巨大發展,軟硬體前景都很大。

  硬體上,一些關鍵零組件我們現在還生產不出來,國家每年進口芯片的錢和石油的錢一樣多。我最近跑了一些調研,預感硬體上的革新快要完成了,一旦完成將是巨大的市場。而資訊的終端使用,我們和美國已經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他們。

  節能環保——

  人類社會工業化、城市化所帶來的廢水、廢氣如果不能處理,就等於沒有完成工業化、城市化。我們處理一般的生物廢水還可以,但遇到化工、醫院廢水就有困難。要實現節能環保,未來唯一的辦法是靠技術。

  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汽車是必然的,不是遙遠的未來,是很快的事。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悄悄到來了,有人講現在是第四次工業化:前三次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資訊化,現在是智能化。中國將大力推動人工智能。

  高端裝備製造——

  我們的高端裝備製造還有差距,許多醫療設備生產不了。為什麽有人看病非要從縣醫院往省醫院跑,因為省醫院有設備,縣醫院沒有。未來將把高端裝備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大發展。

  這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旦發展起來,每年給我們帶來的GDP總量難以估量。

  2.服務業

  未來,服務業將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第二個重要產業。服務以人口為基礎,我們的人口接近14億人,更要大力發展。去年我們國家消費的貢獻首次超過了投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服務業在消費中的貢獻率大幅上升。

  下一步要繼續發展,把服務業分四大類:

  第一類,消費服務業。包括餐飲與商貿、養老與健康;

  第二類,商務服務業。包括商事服務、家庭財產管理服務、園區管理服務等等;

  第三類,生產服務業。包括技術服務、設計/外包服務等等;

  第四類,精神服務業。包括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影視、音樂、戲劇、旅遊、休閑、娛樂、文化、出版、體育等等。精神服務業去年給我們提供了13兆,有非常大的前景。

  我估計未來中國服務業領域將有許多新的增長貢獻和投資貢獻。我們國家向國際開放服務業,組建新的移民局就是圍繞這個目的。

  3.現代製造業

  製造業分傳統製造業和現代製造業。凡是生產私人產品的(吃穿用),都叫傳統製造業;生產公共產品的叫現代製造業。傳統製造業給我們的支撐點差不多飽和,但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生產公共產品的現代製造業就逐漸上升為支撐的產業。

  要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重在五個點:第一,航空器製造與航天器製造;第二,高鐵裝備製造;第三,核電裝備製造;第四,特高壓輸電裝置;第五,現代船舶和現代海洋裝備製造。這五個要點一旦發展起來,給我們每年提供GDP總量也相當巨大。

  結語

  我們下一步增長的重要動力,來自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結構調整要產生新的支撐產業,這些產業發展的背後要求中國必須擁有技術話語權,而技術話語權將影響和帶動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作者: 魏傑,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戚海靜)

  (本文作者介紹:教授、博導,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