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20,生鮮電商巨頭之戰走向何方

文丨楊亞飛

編輯丨苑伶

3月19日,盒馬總裁侯毅直言,前置倉沒有未來,盒馬mini才是終極目標。

而高榕資本董事總經理韓銳此前告訴36氪,如果將可以無限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優解稱為“機器貓模型”——即每個消費者隨身都有一隻機器貓、要什麽有什麽,那麽今天在全球範圍內最接近“機器貓模型”的商業模式就是前置倉。

前置倉、mini店、社區團購,究竟哪種模式能贏得生鮮電商硬仗,業內正掀起一場新的爭論。

共識在於,消費領域投資人普遍認同,生鮮電商已經過了VC階段:一方面它不再是初創企業的溫床,另一方面,存量業態直面競爭升溫。

“所有的生鮮電商都在提高效率,證明自己商業模式是可以賺錢的。”華興新經濟基金董事總經理牛曉毅曾向36氪表示,當下正處於每單模型有效、能夠盈利的證明過程。

但無論是前置倉、mini店,還是社區團購,絕大部分生鮮電商仍未跑通。分歧仍將繼續。不過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長期用戶教育,對生鮮零售市場改造成效卓著。用王興的話說,整個互聯網的歷史就是一部O2O的歷史,各行各業逐步從offline過渡到online。

生鮮的online呈現出即時性、近場景、強體驗、追求高性價比的鮮明特徵,同時也需要意識到,由於獲客成本逐年攀升,多次洗牌之後,新平台已經很難取得用戶量大爆發,加上線下渠道複雜多變、上遊低集約度以及低毛利現實,生鮮電商燒錢問題難以解決。

生鮮需要處理包括上遊產品品質、冷鏈、損耗、業務流程在線化、作業效率等一系列問題,在複雜市場環境下,創業者、投資人、零售人對於終極業態的分歧似乎也就不難理解。

擺在眼前的問題是,生鮮電商終極業態是否存在?如果有答案,究竟哪一個才更具有代表性?

身處“旋渦”中心的前置倉:1200單是生死線嗎?

作為生鮮電商明星賽道,前置倉被認為最接近生鮮電商終極業態,但市場上的爭議也最多,核心還是未能證明盈利能力,被認為是toVC的模式。

前置倉玩家較多,根據面積大小及定位不同,可以將市場上的前置倉分為三類:

對於不同類型前置倉來說,經營難點分別體現在履約效率、複購率、訂單量三個維度。

大型前置倉在共享超市庫存的同時,也共享了超市作業壓力。全品類產品揀貨效率較低,加上生鮮消費明顯峰谷特徵,門市客流峰值時,線上訂單同樣處於高峰期;大型前置倉精簡SKU有其必要性,在到家業務經營過程中,需要對商品進行調整及優化。

中型前置倉是相對獨立生鮮電商模型,能夠顯著提升生鮮電商履約效率,但問題體現在缺少線下自然流量,複購存在較高不穩定性。

微型前置倉輕前端,多是用生鮮改造社區便利店、快遞網點等社區近場景業態。優勢在於通過預售製能最大程度減少損耗,但也限制了訂單量的想象空間。

回到核心盈虧問題來看,中型前置倉模型更有參考價值。

我們知道,利潤=客單價x訂單量x毛利率-經營費用,其中經營費用分為兩類,一類是可控經營費用,主要為人工成本、損耗、水電費、耗材、行銷費用等,不可控經營費用主要包括租金支出、折舊及攤銷等。

分別來看四個經營指標。

毛利率提升是個長期難題。如前所述,受製冷鏈基礎設施匱乏,以及上遊低標準程度,生鮮電商毛利一直維持在較低水準。傳統觀點認為,生鮮電商主要難題在於經銷商層層盤剝,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即便像生鮮電商砍去中間產地、銷地經銷環節,生鮮毛利率也未必能大幅提升。供應鏈建設不易,並非一朝一夕能夠確立。

同樣根植生鮮零售市場,參考永輝超市、家家悅等頭部生鮮零售商財報可以發現:一、生鮮零售綜合毛利率提升有明顯瓶頸,並且毛利有趨同跡象;其二,生鮮產品作為引流產品,大幅低於整體毛利率,提升同樣緩慢。

關於生鮮電商的成本問題,麥肯錫在一項針對零售商的研究有更加清晰結論——對於線上食雜銷售而言,配送成本是拉低利潤率的第一大因素。

中國生鮮配送可選擇面較廣,除自建配送團隊,還有來自美團、餓了麽、達達等第三方配送服務能力。實際來看,“自有配送+第三方配送”是較為普遍解決方案,既減輕自建團隊成本,同時緩解峰值訂單壓力。麥肯錫的一項早期試驗表明,合理規劃即時配送路線,可將零售商配送成本削減30%。

相較之下,前置倉的客單價、訂單量存在更大不確定。因此,前置倉模式創業者需要做出的現實考慮是,平衡客單價與訂單量。

關於前置倉模式核心經營數據,企業對外披露口徑不一。截至2019年12月,叮咚買菜單月營收達7個億,在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無錫、深圳6個城市開設了近550個前置倉,日均訂單量超過50萬單,成熟前置倉客單價在60元,單倉平均日單2000單。

每日優鮮CFO王珺早前在接受36氪採訪時談到,每日優鮮疫情前客單價已經能做到80~90元,每單履約成本控制在15元以內,市場費用控制在3元以內,飽和店單天坪效達500元,在華東、華北、華南、華中4個大區近20個城市布局1000余個倉。

叮咚買菜的策略是複購率為王,平台複購率在28個月後做到接近50%。創始人梁昌霖有個計算公式,

如何保障高複購率?梁昌霖認為,賴於“三大確定性”:品質確定、送達時間確定、品類確定。在他看來,隨著時間增長,每一個前置倉的單量、客單價、毛利率都在增長,因此收入是超線性的。但隨著單量增長,平攤的水電費、倉儲費、管理費越來越低。在他看來,這也是叮咚買菜與線下生鮮店根本區別,前置倉是指數曲線,而線下店是對數曲線。

我們嘗試簡化生鮮電商收入及成本指標,根據日單量的區別來評估單個前置倉可能的盈虧平衡點。具體測算如下:

由上可知,對於300㎡大小的前置倉,客單價在60元,綜合毛利率為25%情況下,日單量在1000單時,單倉月虧損約在11000元;當達到1200單時,達到單倉盈虧平衡點,月盈利為6150元。

當然,這種測算更多只是一個參照意義。前置倉模式發展至今,多數仍在“虧本賺吆喝”。生鮮電商涉及複雜產品流通鏈路,在實際的購、銷、存、配送及其他經營過程中,盈虧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既有企業可控因素,也有來自外界競爭環境變化等不可控因素。

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有明顯局限性。來自於高臨谘詢(Third Bridge)的產業專家認為,單店盈利至少要保證每一單盈利,即便不能每一單盈利,大部分訂單都要盈利。但對於生鮮消費來說,除一線城市以外,二、三線城市多數消費者對價格比較敏感,客單價僅在30元左右。而這些地區履單成本在6元左右。儘管從理論上來說,達到一定單量即可實現盈利,但實際情況可能是,每多一單,就要多補貼6元。

獨木難支的mini店:從3公里到1.5公里

中國生鮮消費者之所以對價格敏感,不只是消費能力的差別,也在於3公里生活圈競爭激烈。

前置倉尚未跑通,mini店已起。最具代表性當屬錢大媽與永輝mini,前者通過社區加盟製迅速擴張,以華南地區為主,並向華東、華中市場開拓。截至2019年11月,錢大媽全國已開出在營業門市數達到1652家;永輝mini店2019年同樣擴張迅猛,根據官方財報,僅2019年前三季度便瘋狂開出510家。

生鮮mini店玩家較多,我們依照定位不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綜合性生鮮mini店,生鮮為主,食品日百等品類齊全,主要玩家為永輝mini、盒馬mini;二是垂直生鮮mini店,以肉菜為主,如錢大媽、肉聯幫、誼品生鮮等。

Mini店的基礎功能包括三類,從淺到深層次依次是:1、到店生鮮體驗,基於社區周邊500米範圍,滿足生鮮近場景揀選、到店體驗等需求;2、履約節點,以店代倉提供到家配送服務,同時支持到店自提(主要為預售製、拚團訂單);3、服務業態,比如引入餐飲大廚,支持門市購買食材並現場加工,以及補充家政、維修等低頻剛需消費服務。

在所有明星生鮮玩家當中,盒馬入局前置倉模式較晚,但也早早放棄對前置倉的探索。

對於放棄前置倉模式原因,盒馬mini項目負責人倪曉俊在招商零售電話會議中談到,筆單價往往是由品類和SKU豐富度決定的。對於純倉模式,固定配送半徑,可售SKU數有限,過多的SKU和品類帶來很高存貨風險。加上外部社區多業態激烈競爭環境,盒馬小站如果不去投入大量補貼來維護顧客粘性,就很難形成很高的回報率。

生鮮零售市場地推和費用補貼有其必要性。永輝超市一位業務負責人告訴36氪,永輝超市過去在新城市起盤,往往會拿出一些蘿卜、白菜等進攻型商品,把價格壓到最低,吸引超市周圍全部的大爺大媽。

前置倉也在模仿這一打法,但由於缺少門市自然流量,地推以及費用補貼很難換來高複購率。

Mini店是通過社區門市獲取穩定流量,流量意味著現金流。服務半徑收縮至1.5km以內,則可以強化複購率。用另一種通俗表述來說,在消費者高頻出沒的地方培養消費習慣。

社區高頻消費習慣養成賴於剛需餐桌食材,也即是蔬果、肉禽蛋奶產品。垂直類生鮮mini店模式類似,也是在通過低毛利、高頻生鮮單品獲客,帶動低頻、高毛利商品消費。

不過,mini店目前整體處於燒錢擴張階段,並且涉及到門市運營,對營業標準化體系、生鮮供應鏈能力要求更高。如果沒有後端生鮮供應鏈支撐,mini店燒錢更是無底洞。

根據此前永輝某大區業務負責人在平安證券一場電話會議中披露,永輝mini 2020年整體計劃是減虧,明年扭虧為盈,中間會進行模式摸索與調整。

該負責人總結稱,2019年永輝mini店虧損主要為租金成本、人力成本、損耗三方面原因。在mini店快速擴張過程中,由於周轉速度不及預期,造成大量損耗。永輝今年計劃優化選址及裝修成本,通過等單、拆單等運營策略減損,同時計劃通過線上線下互動,以及增加關東煮、收寄快遞等便民社區項目,帶動整體mini店的銷售,提高毛利空間。

生鮮社區團購:集單模式穿透力強,渠道管控是最大掣肘

在經歷過短暫風口之後,社區團購迎來洗牌潮。在整個生鮮電商賽道,社區團購是一個比較“邊緣”的存在,是從平台型電商,向微信社交電商轉移的產物。即便是頭部社區團購興盛優選,也將自己定位是社交電商,而非突出社區團購標簽。

相較於前置倉與mini店,社區團購穿透力更強,更易於向“下沉市場”滲透。從目前社區團購主要玩家市場擴張情況,主要戰場聚焦2~6線城市,與前置倉形成錯位競爭。

從上遊到終端,社區拚團收入及毛利由三塊構成:上遊拿貨、中間倉儲運輸成本、下遊履單成本。36氪此前曾報導的湖南社區團購項目搜農坊,其在履約環節成本大抵佔營收18%左右,其中包括團長10%傭金,末端倉儲及履約成本約佔8%。

從成本的角度來說,中間倉儲運輸成本區間波動最大。根據一項行業報告,蔬、肉類、水產流通率僅在10-23%,腐損率高達8-20%,較發達國家差距明顯。

雲冷一號聯合創始人鍾賢柏在36氪近期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提到,受國內老百姓認知和消費習慣的限制,國內冷鏈目前大部分是以加工廠、餐飲、食堂等為主要服務對象,直接流入百姓餐桌的冷鏈需求佔比不到10%。鍾賢柏並不看好部分冷鏈企業的發展,原因是很多新入場的冷鏈企業,均在toc這個狹窄的冷鏈領域發力,規模有限、成本高昂。

拚團模式之所以能夠崛起,除了社交電商紅利外,也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通過集采集配的方式,規模化地降低中間流通成本;其二,以采定產,減少中間流通鏈路及搬運次數。

但生鮮一直是社區團購的短板,需要解決的並不只是高效流通成本,更需要對上下遊渠道進行把控。但社區團購在終端履約多借助寶媽、社區達人、夫妻老婆店店長等社會化資源,配送服務體驗很難統一,存在很高運營風險。

對比前置倉以及mini店,社區團購在未來的生鮮電商競爭中處於明顯劣勢。

從產品角度來說,社區團購生鮮標品價格相對透明,渠道可替代性較強,除了前置倉、mini店等生鮮電商平台,也面臨拚多多、聚劃算等競爭。相較之下,對於上遊供應商、生產基地等特色農產品的資源整合,是社區團購最為值得探索的方向。

總結:

中國傳統零售市場需要經過產地、銷地一批、二批複雜批零渠道,農貿市場依舊佔據主要市場份額。但由於疫情起到類似非典對“農改超”推動作用,線下生鮮超市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受益用戶教育,生鮮電商市佔率會得到顯著提升。

從形態來看,前置倉是在生鮮即時交付上的創新,mini店代表了社區近場景生活消費體驗,社區團購更多則是生鮮社交電商的玩法邏輯。由於toc生鮮冷鏈市場仍很初級,生鮮供應鏈能力將是生存與否主因。

目前生鮮電商區域性特徵比較明顯,全國性生鮮供應鏈體系搭建仍需時日。也即是說,低價策略對於生鮮價格敏感性產品將長期有效,但成本優勢向價格優勢轉化仍存在較高不確定性。

在終端渠道方面,相較於前置倉、mini店形態,“大店+小倉”模式更符合生鮮零售終極業態要求。對於生鮮零售商來說,需要通過具有正向現金流的前提下,進行規模化擴張,降低經營成本,同時通過產品差異化競爭,獲取高於行業的利潤空間。

大店可以幫助進行穩定跨區域規模化複製,提供正向現金流,同時大店也可以強化品牌認知,輸出差異化的品牌體驗。中小型前置倉則主要幫助完成區域密度覆蓋和快速履約,二者在體驗與即時交付上互為補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