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變成歌劇電影

一位準尉,五個女兵,一場敵眾我寡的戰鬥,五個香消玉殞的女戰士,這就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相信很多觀眾,對這個故事十分熟悉,但是它的歌劇版電影,你了解多少呢?

幾代人的經典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同名原著小說,是蘇聯著名作家瓦西裡耶夫的代表作。講述二戰期間,五位蘇聯女兵為抗擊德國侵略者而犧牲的淒美故事。

1972年小說被搬上大銀幕,1973年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2015年《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再次被翻拍,相比1972年版的整整三個小時,這次在時間上有了縮減,但感人依舊。而國內大多數觀眾,對於這一作品的印象,來自2005年毛衛寧導演翻拍的版本。很多人在多年後重溫時,才發現這部童年電視劇,原來是中國團隊製作完成的。而該片的中國歌劇版在2015年就已經登上舞台,並且曾受邀到俄羅斯演出,其後又由滕俊傑導演將這部歌劇,拍攝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歌劇電影。

從小說到電影,從電影到電視劇,再從影視到歌劇,這5個女兵的故事,流傳了幾十年。作為在中國最有群眾基礎的俄羅斯故事,《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是一代國人對於前蘇聯電影的集體記憶。

歌劇+電影的完美組合

不管是電影,還是歌劇,觀眾對於《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而歌劇電影,很多人可能會一頭霧水。歌劇電影,顧名思義是以歌劇為藍本拍攝的電影。作為歌劇與電影這兩大藝術體裁聯姻而產生的品種, 歌劇電影融合了二者的優點。

不能否認在今天國內電影的閱聽人群遠大於歌劇,而歌劇演出過程中也難免存在的聲音效果問題,以及表演瑕疵。因此,歌劇電影借助於電影的高清畫面和環繞音響,讓觀眾可以隨著攝影機的鏡頭貼近劇中人物,增加身臨其境的效果。

達到這一效果,就要求歌劇電影在音樂藝術與聽覺視覺的表現力上要更加完美。而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顯然沒有讓人失望。

歌曲+音效+舞蹈=全新的演繹

所謂歌劇,當然是以歌曲來演繹。影片中對劇情的描述,以及人物的對白,都是歌曲的形式。因為原著以前蘇聯為背景,所以歌曲也以俄羅斯風格為主。片中的詠歎調《你們可聽到我的呼喚》、《黎明就要來了》、《我知道愛情是什麽》,雖然都是中文演唱,但仍然帶有濃濃的俄羅斯風情。當熟悉的《喀秋莎》動人旋律響起,俄羅斯民族樂的美感和前蘇聯戰爭時期的情感融為一爐。

不僅是歌曲動人,《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音效上也相當出彩。滕俊傑曾經執導過《霸王別姬》等多部國內外獲獎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經驗十分豐富。

此次《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採用了杜比全景聲製作, 想要達到一種浸潤式的聽覺效果,而本片也確實做到了。影片中冉卡為迷惑敵人,在水中沐浴的片段,溪水的流動聲和戲水時濺起的浪花聲都清晰動聽,讓舞台上真的有水流動的錯覺。而女兵中槍時,靜悄悄的黎明中忽然機甲狂潮出的一聲槍響,也像是從身邊而來,讓人為之一震。

除了歌曲和音效,片中還加入了大量的舞蹈元素,豐富了影片的觀賞性和表現力。舞蹈的加入,還可以彌補用歌曲很難表達的畫面。比如麗莎在沼澤中犧牲的場景,影片中的沼澤就由演員通過肢體來演繹。表現出沼澤可怖的糾纏與吞噬,非常有音樂舞台特色,寫意而有力。

影片中還加入了許多特效鏡頭,片尾處,犧牲的女兵們的笑臉一一閃過,年邁的準尉帶著年輕的一代回到戰鬥過的白樺林。五位女兵用鮮血所澆灌出來的白樺屹立長存,是人們永久的憂傷。一如黎明前女兵所唱的那首歌:

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

一直通向迷霧的遠方

我要沿著這條細長的小路

跟隨我的愛人上戰場。

【文/久酒】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製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