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俠金庸:江南望族的“豪門風雲”

昨天,94歲的金庸先生在香港辭世,“金大俠”與我們就此別過。

武俠裡他寫盡兒女情仇,江湖紛鬥,有人曾經問:“人生應如何度過?”老先生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老先生悄然離去,讀者們心中一片失落悵然,紛紛回憶悼念。

曾演韋小寶的黃曉明說:主人公們武功高強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準則,他們執著善良,還有無法打敗的精神,對我們人生觀、事業有著深遠的影響。

演過小龍女的劉亦菲也感慨遺憾幾年前的見面成永別。

馬雲也是金庸的超級書迷,他甚至透露了一個秘密:若無先生,不知是否還會有阿里。

想起課堂上偷偷翻過的小說,電視劇裡沉迷過的角色……我們每個人早就在不經意間被金庸武俠的精神世界所引領。

而金庸先生的家世顯赫,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大家看慣了港台的豪門風雲,總覺得所謂“豪門”故事的固有套路應該是建立一個商業帝國,然後寫出恩怨情仇,中間再添一點香豔的色彩那便圓滿了。但在中國歷史上,所謂“家世”應該是張綿延的網絡。

傳統的書香世家,以科舉為攀爬的主乾,讀書——科舉——做官——取得土地——庇護子弟從商——建立族學鞏固科舉優勢——互結姻親——再次鞏固科舉優勢。

世家大族的關係網絡相互糾纏,向各個領域蔓延。

這才是典型的“中國式豪門”。

世代望族,屢遭劫難

這時潮聲愈響,兩人話聲漸被淹沒,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正似百萬大軍衝鋒,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無前。

——《書劍恩仇錄》

1955年,金庸在離家千里之遙的香港寫下了故鄉“海寧錢塘江大潮”的風光。錢塘江的大潮,是金庸童年記憶裡最深刻的景象,它經常在“半夜裡瞧著滾滾怒潮洶湧而來”,所以第一部小說很自然寫下了它的磅礴氣勢。

三聯版《書劍恩仇錄》裡,海寧人陳家洛的母親叫“徐潮生”,而在最初連載版中則叫“徐慧祿”,很自然地就讓人聯繫到金庸先生的母親徐祿。

如此,則陳家洛這個角色,多少是映射著金庸自己了。

陳家洛十五歲去天山學藝,金庸也在大概十五歲時離家求學。

陳家洛在外地時母親亡故,金庸也是身在外地而母親病亡。

陳家洛再回海寧祭拜父母時是離家十幾年之後,而金庸先生回鄉遲至數十年……

從各種意義上說,《書劍》都帶有金庸的鄉愁。

大渣男陳家洛不可理喻的主角光環,也許就是因為金庸最開始寫他的時候,想到的是家鄉那個呼嘯少年。陳家洛大概一半是金庸自己,一半是另一個世界裡虛構的“弟弟”。

他們的家世,自然也是相似的。

《書劍》裡乾隆說:

“你海寧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內無比。三百年來,進士二百餘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

查家子弟善於科考,明清兩代“查氏獲得生員資格人數為800人,考取進士、貢生者共133人”。在康熙年間,更是“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

文名之盛,與小說中陳家“父子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奇跡雖有差距,但也足以光耀江南科舉叢林。

圖為查慎行和查嗣庭

康熙還曾親筆題寫“澹遠堂”的匾額賜予查家後人,並賜予一副楹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可見查家真的深得聖寵。

康熙後來還為査家題寫了的匾額“敬業堂”、“嘉瑞堂”,現已毀於戰亂,但海寧查家舊居還懸掛著複製件

舊時江南仕族的命運興衰,與文字緊密相連。文字為他們帶來興旺,也同樣為他們帶來過不祥之兆。

《鹿鼎記》開頭提到的“明史案”,伊璜先生的原型就是查家後人查繼佐。

“黃宗羲神色慘淡,搖了搖頭。顧炎武卻自斟自飲,一口氣連幹了六七杯。呂留良道:‘二位此來,可是和《明史》一案有關嗎?’……黃宗羲道:‘我二人來此,乃是為了伊璜先生。小弟和顧兄前日得到訊息,原來這場《明史》大案,竟將伊璜先生也牽連在內。我二人前日晚上匆匆趕到海寧袁花鎮,伊璜先生並不在家,說是出外訪友去了。炎武兄眼見事勢緊急,忙囑伊璜先生家人連夜躲避。’……顧炎武道:‘這次《明史》一案如此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當是鼇拜意欲挫折我江南士人之氣。’”

當時是一戶莊姓人家想請查繼佐編寫《明史輯略》,查繼佐本來沒有答應,但莊家自作主張收錄,後來鼇拜以此書“諷刺朝廷”為由掀文字獄,查繼佐被判腰斬,幸好當時查家與康熙關係密切,查家才逃過一難。

金庸在《鹿鼎記》開場就引用著名文字獄“明史案”

康熙去世,雍正即位,查家就遭遇了另一場”文字獄“,帶來了滅頂之災。

1976年,禮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主持鄉試,出的考題是“維民所止”,“止”去掉了“雍正”之首,犯了“砍皇頭”的大忌。

査嗣庭因此入獄,査家300餘名男丁被殺、被流放,女人全部罰為奴仆,不僅如此,雍正還以“出了査嗣庭這樣計程車林敗類”為由,下令浙江6年之內不許進行會試。這就是著名的”科場案“。

——以上兩個事件,都出自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查氏作為江南仕族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當然這場文字獄背後還有更深的政治恩怨

“科場案”讓查家元氣大傷,最後活著回到海寧的,只有査嗣庭哥哥查慎行一家4口。

査慎行從此不再入朝為官,醉心於寫詩和藏書,這也深深影響著後人的性情和仕途選擇。

查慎行手稿《壬申紀遊》,有"查嗣璉"印

金庸曾說:“家中藏書很多,幼時雖然看不懂,但找書很方便,不僅有古書,還有新書。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閑來多是下棋、看書。”

不過到了金庸父親這一代,仍被卷進一場“政治風暴”中。

金庸父親查樞卿畢業於震旦大學,受過西式教育,是位中西結合的人物,過去常在“敬業房”房裡款待文人,和學者切磋。

他不僅看四書五經,也讀西方文學,據說有一年,他送給金庸的禮物就是一本狄更斯的小說《聖誕頌歌》,還曾鼓勵金庸將來要上劍橋。

1914年臘月,查樞卿和海寧徐家千金徐祿結為夫婦。

徐家是一大富商,祖代經營醬園、綢莊、錢莊,徐祿在杭州女子學校念完中學,會繪畫繡花,是遠近聞名的大家閨秀。

查徐兩家可算是門當戶對,不久之後就生下了良鏗、良鏞、良浩、良棟、良鈺五子和良、良璿二女,排行第二的金庸深得母親疼愛。

1937年,戰亂期間查樞卿夫婦帶著全家逃難,徐祿中途急病而亡,查樞卿悲痛欲絕,日夜守靈,這時金庸只有13歲。

《書劍恩仇錄》中,金庸曾借陳家洛回家時情景寄寓思念——

“……己牌時分已到達海寧城的西門安戌門。他離家十年,此番重來,見景色依舊……回憶兒時母親幾次攜了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望著大海,兒時舊事,一一湧上心來……”

徐祿病亡3年,查樞卿娶了一位小他17歲的妻子顧秀英,擔當起撫養兒女的任務,後來還生下了良铖、良楠、良斌、良根四子和良琪、良珉二女。

顧秀英是位賢妻良母,對查樞卿唯命是從。後來查樞卿被槍決,顧秀英也慘遭毒打,但仍然咬牙撫養一群孩子。她曾說:“什麽苦我都能忍受,隻盼著養大你們,有書念,對得起你們早死的父親。”

這時候,金庸已在《大公報》就職,聽到消息,悲痛萬分,哭了好多天。

父母慘亡的經歷,家族的苦難,也給金庸心裡帶來難以撫平的痛,所以他筆下的角色,主人公的父親總是缺位的,楊過、喬峰、段譽、虛竹、張無忌,他們一生都在找爸爸。

文字與次世代

近代以來的文學史上,金庸的親族要佔一席之地。

金庸本人自不必再說,小詩聖徐志摩和他的表兄弟關係也為人所樂道——一提到金庸作品裡的“壞蛋”,總繞不過那些年被網友腦補的“表哥梗”。

像《天龍八部》裡王語嫣的表哥慕容複,就是負心薄情的偽君子。

《連城訣》裡英俠逼人的汪嘯風,無端懷疑表妹與主人公狄雲有染,對狄雲連下殺手,還狠心將表妹拋棄。

作家葉克飛就分析過,金庸不止不喜歡表哥,連帥哥都不喜歡。這似乎和金庸“愛而不得夏夢”有點關係。

聽起來似乎更“實錘”的是,《天龍八部》裡還有一枚四大惡人中的淫賊,名字叫雲中鶴。

而“雲中鶴”是大詩人徐志摩用過的筆名。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的母親徐祿出生在海寧硤石鎮徐家,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話雖如此,可徐祿其實隻比徐志摩大了一歲。

小時候,金庸跟母親回徐家見過徐志摩,那時候表哥已憑《再別康橋》名震四海了。

徐志摩才華橫溢但也多情,他嫌棄遵從父母之意娶的張幼儀,瘋狂追求林徽因,無果後又與有夫之婦陸小曼墮入情網,甚至為此與張幼儀協定離婚。

1931年,徐志摩空難喪生,查家送來的挽聯竟然是“司勳綺語焚難盡,仆射余情懺較多”,似有譏諷之意。

《人間四月天》裡徐志摩上飛機前想到即將見到林徽因心情愉悅

不過後來金庸回憶,徐志摩的吊喪,他是有去參加的,當時他還只是個十歲的小孩,隻覺得有種“皇帝吃飯”的既視感。

來源:傅國湧《金庸傳》浙江人民出版社

金庸還提到,比起徐志摩這位年紀差太遠的表哥,他更愛和他的兒子徐積鍇做朋友。兩人一直關係不錯,因此,江湖傳聞金庸不齒徐志摩風流,都只能算是猜測。

斯人已逝,哪怕是張幼儀的兒子徐積鍇,恐怕也不會向金庸傳達什麽父親的負面資訊吧?

後來一些研究金庸小說的專家也表示,“表哥是壞人”可能只是金庸創作的一個習慣,和徐志摩沒有關係。

多年後金庸回故鄉,還去看了徐志摩的故居和手稿。

摘自2003年人民網報導

倒是提到劍橋大學的時候,金老有發言權。

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稱號。

節目上主持人問金庸,選擇劍橋是不是和表哥徐志摩有關,金庸說:“小的時候,受他的影響是有的,表哥在劍橋大學念書,爸爸說大了以後,你也去念。”

末了他補充一句:“但我表哥在劍橋沒學位,也不是真正的學生,只是一個旁聽生這樣。”

言下之意,比起表哥徐志摩,金庸的學業戰績可要更“顯赫”些——他可不止是旁聽生。

除了徐志摩,金庸的家族裡還有一位大詩人,大翻譯家穆旦。

如果去翻中國文學史,穆旦的的九葉派篇幅可能會比新月派更長。

只是作為金庸的同族兄弟,查良錚(穆旦)和金庸其實……也沒怎麽見過面。但家族大而分枝以後,往往就是如此。

這個最初翻譯了雪萊、濟慈和普希金,為中國新詩構築了重要範式的詩人和翻譯家被一部分學者稱為“新詩第一人”,也確實是“空穴來風”了。

我們熟悉的《合唱》、《讚美》、《詩八首》等詩皆出自他之手。1942年2月他還投筆從戎,以中校翻譯官的身份隨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1945年他創辦沈陽《新報》,任主編。

這兩兄弟取筆名的方式也很有意思,穆旦即“木旦”,是拆了“查”字,而“金庸”則是拆了“鏞”字,不知是不是有什麽秘密的家族培訓。

相比之下,瓊瑤阿姨的筆名就沒有走這個套路,而是自成鴛鴦蝴蝶系。

大概是因為她和金庸的親戚關係比較遠,金庸堂姐查良敏嫁給了瓊瑤的三舅袁行雲,理論上金庸算是瓊瑤的遠房表舅。

圖為查良敏與教職員工合影

但這層關係似乎只有瓊瑤公開承認了,金庸並沒有怎麽提及。

不算瓊瑤,僅僅是徐志摩、穆旦、金庸三角,在文學史上也算擲地有聲了。

相比更耀眼的紹興周氏雙子星,徐志摩和穆旦都是出了名的充滿政治熱情,“新月社”從根本上說,應該算個政治團體,而穆旦也始終積極尋求政治表達,很早就加入了左聯。

穆旦還有一個同族兄弟查良釗,曾參加蔡元培等長官的中華教育改進社,並與同仁合辦《教育評論》,提倡科學教育。

後排左起:吳宓、陳器、余澤蘭、王善佺、劉莊、董修甲、查良釗。

這一點上,金庸也頗與家族風氣相合。

不僅早期《書劍》,中期《笑傲江湖》《碧血劍》等頗多隱喻,他自己從初心而言,也更樂於寫評論。創建《明報》主要也是為了評論,武俠小說最初不過是為了籌集資金、獲取社會關注的方法而已。

世事總是相似的無奈,無心插柳,往往成蔭。

金庸和表哥徐志摩一樣,以文學而生命卓著,雖然常有廟堂之思,卻未能在社評上有同等的建樹。

未來華人世界井水飲處皆讀金庸,和查氏親族穆旦、表格徐志摩在文學上的成功其實很相似。近代以來,文字仍然有力量,但不再像從前那樣,可以通過科舉直接轉化為政治資本了。

於是在科舉的“次時代”裡,詩書傳家的世家子弟開始向文藝界全面滲透。伴隨著新生的平面傳媒,他們也籍此獲得了另一個層面的影響力。

攀援的姻親

江南大族之間的姻親關係互動纏繞,隱隱地形成了某種共同體。

金庸先生的母親徐祿就是別族嫁入查家。同時,查家的女兒也會嫁給門當戶對的大族,強化婚姻聯繫。瓊瑤和金庸的關係就是這麽攀上的。

同樣因為這種聯繫成為查氏親族的,還有民國的軍事傳奇蔣百裡。

蔣百裡的原配夫人是金庸的同族姑母查品珍,所以論親緣金庸要叫他一聲姑父。此公文武雙全,早年赴日本留學,是梁啟超的擁躉。知名進步刊物《浙江潮》的發刊詞就是蔣百裡所撰。

1919年,歐洲考察團在巴黎參觀時合影,左二為蔣百裡,左三為梁啟超

他與蔡鍔是同庚,又同在日本留學,當時號稱“中國三傑”。後來蔡鍔在西南“護國”,蔣百裡孤身入川,輔佐老同學,蔡鍔兵敗受傷,也是蔣百裡陪同蔡鍔去日本治療;蔡鍔死後,蔣為蔡鍔辦理喪事。

《建黨偉業》裡劉德華飾演了蔡鍔,蔡鍔和小鳳仙的故事也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

1917年,處理完蔡鍔後事回國後,蔣百裡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開始撰寫軍事論著《孫子新釋》《軍事常識》等,出版後成為軍校教輔之一。直奉戰爭中,又稱為吳佩孚的戰爭顧問,“巴頓恩師”蔣緯國也曾做過他的副官……可以說一個人貫穿了中國現代的幾乎所有重要戰爭。

他心血來潮加入“新月社”,又能與胡適、徐志摩稱為至交好友。

幾年後蔣百裡被關進監獄,感情充沛、容易激動的志摩還背起鋪蓋,喊著要進去陪他坐牢。

據說,上世紀20年代初蔣百裡在湖南倡導“聯省自治”的時候,與同樣主張省自治的毛澤東也相談甚歡……真可謂是交遊跨越國、共、北洋、維新派的超級交際花。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軍事理論的奠基人

查品珍與蔣百裡是包辦婚姻,完婚後,查品珍的人生就只是侍奉婆婆,終身未孕。她在蔣百裡死後,也悄然離世。

蔣百裡的繼任妻子佐藤屋登生下了五個女兒,其中就有著名歌唱家蔣英。

金庸曾在報紙上撰文評論:“她的歌唱音量很大,一發音聲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劇院中唱大歌劇的派頭,這在我國女高音中確是極為少有的。”

未來科學巨匠錢學森從美國歸來,奠定了中國近代工學和航天事業的基石,就是蔣英一直陪伴在錢學森身邊,與他一同經歷風雨。

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論起關係,則蔣英也算是金庸的表姐了。

金庸還有一位妹妹查良璿,妹夫曹時中也算名人,他是國際著名建築結構專家和建築“糾偏大師”。

他曾任浙江省建築總公司副總工程師,浙江大學土木系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並於1992年被《半月談》雜誌評為中國十大新聞人物之一

他曾採用新技術,創新了世界大跨度屋頂用鋼量最少的紀錄,在國內建築界引起轟動。

他一生糾正的傾斜建築不計其數,1998年7月30日還受邀前往意大利為拯救比薩斜塔出謀劃策,但方案最終沒有被採用

可以說,查家這個大家族,在各領域的關係網絡一直在不停擴大中。

E姐結語:

“查良鏞”這個名字的背後,是浙江東北一個跨越近千年,關係縱橫交錯的一個巨大家族。

它的核心枝乾,圍繞一個“文”字展開,影響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

在舊派士紳勢力衰落的大背景下,到金庸出生時,其小家尚有田3600余畝。金庸父親查樞卿曾捐田1000畝作為本族“義田”,周濟宗親,供子弟讀書——查家千百年來就是這樣做的,相互扶持周濟,家族才能綿延不倒。

相比之下,作為港台“豪門”核心內容的商業,在查家這樣的家族中,屬於“枝葉”。

一張巨大的無形關係網,把官、商、文數個領域的無數名人聯結起來,這就是江南舊族的“豪門風雲”。

它不像港台巨商那樣驟然起落,卻潤物無聲,以自己的方式拓展“在朝”和“在野”的雙線影響力。或許有朝風雲會際的時代到來,自有世家子弟發出耀眼的光彩,攪動天下風雲。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最喜歡金庸筆下的哪一個角色?

來評論區討論吧

-今天頭條の主筆-

感慨萬分的E姐,睿智的河馬君,感性的菜籽,動情的櫻落,念舊的小椒

美編:樹懶

E姐複更以後,還有很多失散的小夥伴沒有找到這裡,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各位隨手轉發,讓更多失聯的小夥伴看到我們,謝謝大家,明天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