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鄉村不老丨能留住年輕人的“江村”原來這樣!

開弦弓村村貌(10月23日攝)

小清河穿村而過,從高空俯瞰,南村河道象張開的弓,北村河道象支箭,村名由此而來。

太湖南岸的開弦弓村以“江村”之名聞名中外。1936年,費孝通到該村開展鄉村調查,寫出著名的《江村經濟》,記錄了80多年前中國鄉村的歷史圖景,之後他又25次訪問該村。費孝通以及眾多社會學者的來訪,使得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開弦弓村成了“觀察中國農村的一個視窗”。

1982年的開弦弓村。新華社記者 高梅及 攝

2018年的開弦弓村(10月23日攝)。

如今的開弦弓村,村域面積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9人,形成了化纖紡織、針織衫編織和水產養殖三大產業,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32元。由於生活條件好、發展機會多,開弦弓村年輕人外流的不多,村民主要在本村就業,這些年輕人正從父輩手中接過接力棒、為這個傳統村莊注入持久活力。

“90後”姚凌超

村民姚凌超在家中分揀待發貨的快遞包裹(10月23日攝)。姚凌超從蘇州科技大學畢業後回村開網店,幫父親姚玉坤開辦的針織衫加工作坊銷售針織衫。電商發展使家庭作坊有了更多生存太空。

姚凌超(左)與父親姚玉坤一起檢查針織衫產品品質(10月23日攝)。

姚凌超在網上回復買家谘詢(10月23日攝)。

“80後”周春燕

開弦弓村婦女主任周春燕(左)在村部和同事們一起處理村務(10月23日攝)。

“80後”周春燕是土生土長的開弦弓村村民,大學畢業後回村工作,每天活躍在村裡的大街小巷。

周春燕(左)路過本村87歲徐老太家門口,熱心幫她穿針引線(10月23日攝)。

周春燕(右)與本村87歲的徐老太拉家常(10月23日攝)。

“70後”李錦和

村民李錦和在自家蟹塘裡給螃蟹苗餵食(10月24日攝)。李錦和在開弦弓村經營著近50畝蟹塘,專養螃蟹苗,每天從早上5點就開始忙碌,到了10月份蟹苗上市的季節就更忙了,幾乎日夜守護在蟹塘邊。開弦弓村90%的水域用於水產養殖,以蝦蟹為主。

李錦和(右)在自家蟹塘邊與另一位蟹農交談(10月24日攝)。

“60後”周小芳

村民周小芳在家中整理將用於開民宿的房間(10月23日攝)。她曾多次接待費孝通,家有臨河的一棟三層樓,準備借助名人效應辦民宿。

周小芳(前左)在家中庭院辦茶會。

開弦弓村至今仍保留著婦女開茶會的習俗,關係較好的鄰裡之間輪流舉辦茶會,吃茶話事、交流見聞,建立起一個個相對穩定的社交圈子。

放學接孩子時刻,周小芳(右)陪外孫女周依諾(中)在開弦弓幼稚園玩滑梯(10月23日攝)。

“50後”姚富坤

“50後”村民姚富坤站在費孝通江村紀念館的費孝通雕像前(10月23日攝)。費孝通26次訪問開弦弓村,從第3次開始,村民姚富坤一次不落接待他。姚富坤退休前是村裡的農技員,現在是村裡費孝通紀念館的顧問,他熱心於向外界介紹本村的傳統民俗和鄉土文化,參與了村志編修,被當地人稱為“農民教授”。

姚富坤(左)在費孝通雕像前與費孝通江村紀念館講解員施曉明交談(10月23日攝)。

姚富坤在村部閱讀《開弦弓村志》(10月23日攝)。

“40後”姚苗英

72歲的姚苗英(左)與丈夫在自家新修建的樓房前留影(10月23日攝)。姚苗英家的老房因修路拆遷,在村裡統一規劃的新址新建了三層樓房。

姚苗英在自家新修建的樓房前澆花(10月23日攝)。

“30後”姚榮生

村民姚榮生佩戴抗美援朝時期獲得的紀念章站在自家院中(10月23日攝)。姚榮生生於1935年,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現在開弦弓村與兒孫們生活在一起。

姚榮生在家中灌暖水瓶(10月23日攝)。

今天的開弦弓村,與《江村經濟》所描繪的情景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很多傳統仍然保持著穩定和延續,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融、平穩與躍升共進的狀態。

一位開弦弓村村民騎車經過雨汙分流施工現場(10月23日攝)。

開弦弓村婦女主任周春燕(右)利用空閑時間在跑步機上慢跑,而母親周小芳在一旁忙家務(10月23日攝)。

---

新華社記者尹棟遜、季春鵬攝影報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