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個悲情的春運時代正在遠去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

沈彬/文春運如期而至,年年相似,但是改變卻已經發生。

如今,我們窩在被窩裡拿出手機刷票,可能還會抱怨網速不給力、訂票網站搞出“光速加速包”的勞什子來敲竹杠。但是,就在幾年前,風雪之夜裡三層外三層在火車票售票點通宵熬夜“物理買票”,是絕大多數人必經的煎熬。如今,朋友圈裡那張經典圖:在火車售票處,男子因為買不到票,就脫光衣服,最終由警察叔叔開著警車送回老家的“機智”故事,已經因為時過境遷,變得很尬,找不出笑點。

一個悲情的春運時代正在遠去。曾經,春運的主題是灰色的,它與農民工討生活的辛苦、中國城鄉二元對立、地域發展不均衡相掛鉤。曾經,春運被作為中國式矛盾周期爆發的標誌。

就在幾年前,乘客拚死也要鑽進火車窗戶,擠上春運人滿為患的列車,成為一種生存智慧;年輕的女孩毫無尊嚴地穿上成人尿不濕,為了在擁擠的火車裡一整天不上廁所;更多的是風雪之夜排隊買票時的絕望和期待。春節時,鄉愁是一張窄窄的火車票,我在這邊,家在那頭。曾經,春運是美夢和噩夢的交織,兩者的區別只在櫥窗後售票大姐朱唇開闔之際:“有票”或者“沒票”。

2011年,秦海璐主演的春運電影《到阜陽六百裡》,一群安徽老鄉因為買不到車票,決定冒險把一輛報廢的巴士開回家鄉阜陽,裡面滿滿是都市新移民的落寞和回不去的鄉愁。而僅僅8年之後的2019年,刷屏的內容已經換成了《啥是佩奇?》的輕喜劇。不經意之間,春運不再與凶險和苦難掛鉤,爭議了十多年的春運火車票漲價成為被人遺忘的歷史;實名製+網絡購票的時代已經來臨多年,當年稚嫩的12306曾推出各種奇葩的“人工智能題目”試圖阻擊搶票軟體,如今回憶起來,和那個還需要使用糧票的時代一樣的遙遠。

高鐵的四通八達似乎正在逐步消滅家鄉與自己的距離,消解鄉愁背後的悲情。拉上拉杆箱、拎上城市的年貨,體體面面地坐上高鐵回家,成為標配。甚至很多都市人已經不把春節當成“節”,而是當成度假,春運的目的地指向桂林、三亞、麗江,甚至是泰國、馬爾地夫、歐洲……

那個曾經灰色調的春運漸行漸遠,乾淨的體面的春運,朝著中國人走來。雖然,城裡有城裡的競爭激烈,農村有農村的沮喪和焦慮,但是,家鄉已經通了高鐵,城鄉之間有了更多的平視和體諒。

有學者統計,“春運”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還是在1979年:“春運”其實是一個被大時代構建出來的概念,其存在的前提是對傳統節日的尊重,對人口流動的放鬆。這正好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同步。

從城市化角度來說,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特別是年輕人在大城市尋找機會是經濟發展的必然,不必過於嗟歎農村的凋敝;以中國的國土幅員之大以及10多億人對“年”的信仰來說,30億級人次的史詩級春運,在世界範圍內沒有對照物,所以“春運”專屬於中國,不必再將之視為“傷口”,相反這是中國特色的風俗,國人當以平常心視之。

一年一度的春運更像臍帶,一頭連著中國的現在,一頭連著中國的母體。在一年一度的儀式感中走向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