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雍正為什麽那麽累卻樂此不疲,原來他是個完美控

雍正畫像

    四阿哥胤禛的“禛”字,意為“以真受福”“示字旁”則是康熙希望加增兒子們的福氣。康熙對漢族文化、文字,研究得全面而細致,選出一個美好的字句作為兒子們的名字,殷切表達了自己對天命的尊崇和家族的一片真心能夠得到上天的庇佑,雖然貴為皇帝,卻真實體現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沉寄托。

   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系統總結了明代興亡最根本原因,就是整個明代皇子缺乏完整系統的儒家政治教育體系,遂導致諸多偏離政治軌道的如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歷皇帝為代表的不務正業典型。康熙對皇子們人生路線上進行過諸多制度上的設計,教育問題是整個清代中最重視的一項制度,並得到了長期執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清代歷屆統治者玩物喪志的危險,相較而言,有清一代,絕大部分的接班人都能正常履職。

康熙給阿哥們的教育非常完整,以六歲的胤禛為例,從讀書開始要學習滿文、漢文、蒙古文和經史子集,運動課包括騎射、游泳。,康熙不想丟掉滿足尚武的傳統,同時深知想要全面操控帝國機器大負荷運作,沒有一個好體格是不可想象的。

當時的著名史家趙翼親身經歷記錄下來,他不無欽佩地說:“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余內直時,屬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內府蘇拉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複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最後他感歎像他自己這樣靠著讀書寫作謀生的人尚不能如此早起,而那些錦衣玉食的皇子們竟然能天天如此。

趙翼所見正是康熙的主導下,乃至影響大清二百年宮廷學習氛圍的見證。一天,康熙召見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元龍等談論書法,說到興起,把一些大臣叫到皇子讀書處,看到這些孩子們正在書寫對聯,“諸臣環立諦視,無不歡躍欽複”《清世祖實錄》一時之間,書聲琅琅,成了愛新覺羅家族最生動的一幅畫面。康熙是書法大家,對書法理論多有見解,對於兒子們的書法水準,康熙更喜歡四阿哥胤禛的字,有時候賞賜給臣下的書法大部分要胤禛代筆:“聖祖最喜世宗宸翰,每命書扇,歲書進百餘柄。有旨不令書名,並用閑字圖章。”《養吉齋余錄》

皇子上書房讀書畫像

胤礽十四歲這年的一天,康熙在暢春園召集皇太子老師尚書達哈塔、湯斌和耿介時非常嚴肅地說:“古昔聖賢訓儲不得其道,以致顛覆,往往有之。”緊接著又引述唐太宗的教訓時說:“唐太宗亦稱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儲副,朕深意其故。”與此同時康熙訓誡胤礽讀書寫字要勤奮刻苦,不許有一日的放鬆,並且給他的書房起名為“無逸齋”。作為父親,最了解兒子的性格弱點,或許在康熙眼裡,這個兒子有時候過於灑脫放逸,希望這個書齋能夠收斂他的性情。

毋庸置疑,康熙在培育兒子才能方面取得了預期效果,個個生龍活虎,才學俱全。然而事物的兩面性也愈加突出。在這個以權利接班為中心的龐大家業,每個長大的孩子都因權利之爭喪失了血緣親情之間的感觸。正因彼此資質、資歷相差無幾,由此也導致了幾年後整個帝國政治陷入到皇儲的鬥爭中來。當時的政治高層幾乎主動和被動地參與到各個派系的鬥爭,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以康熙大帝之強勢,也終究陷入骨肉政權殘害的漩渦之中,苦不堪言,以至於到了心力憔悴,悲涼無助的境地。

皇權的巨大誘惑讓本該一團和氣的兄弟們逐漸成為不同派系,一時之間,兩軍對壘,呈膠著狀態。康熙就是在這種氛圍下被折磨得心力憔悴,於此他不得不對帝國做以必要的解釋:“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並未預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預太子”,進一步解釋說,從漢唐來看,太子小的時候,沒什麽事情,等長大了身邊就會圍繞一群利益集團。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後他提出對接班人的真正標準說:“太子為國本,朕豈不知,立非其人,關係非輕”“如果今後要立皇太子,必須以朕心為心者,方可立之。”

為此他還不得不專門降下諭旨給群臣一個負責任的交代:“朕萬年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作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於貽累於諸臣也。”《清世祖實錄》

康熙晚年畫像

權力之爭是這場人倫慘劇的本質,厚厚的宮牆阻擋了太陽的溫度,陰森刺骨的鬥爭讓每一個血肉之軀都變得麻木不仁。不管如何演繹,四阿哥胤禛終於履職整個帝國,儘管鬥爭的陰雲沒能全部散去,但是他儼然已成了帝國一輪噴薄欲出的太陽,所有陰霾會逐漸淡去。

緊接著幾個月,他開始要臣下隨時記錄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然後“初禦乾清宮聽政”,接著下令“除山西、陝西教坊樂籍,改業為良民。”本來歷代將這類人群列為下等賤民,和戰俘、娼妓歸為一類,子子孫孫永無出頭之日,雍正下令解放他們,這些人首次感到帝國初升太陽的溫暖。

又兩個月,他命令八旗兵沒有恆產的移駐到熱河喀刺河屯樺榆溝啃田,這道命令對於與生俱來的優越感的八旗子弟們產生了強大的怨恨,甚至一度出現阻擋的強大反對勢力,命令一度被停止執行。雍正在當時表現出來嚴厲的推行意志,甚至發出誰阻擋改革誰回家抱孩子的命令才最終將此執行。

接著又明確要求官商不許勾結,限制鹽商等大商人引領的豪奢之風,這些措施觸犯了廣泛而又有著重要影響的龐大利益集團,隱形的反對聲音,不斷影響廣泛的負面謠言,如同一陣陣風而無孔不入。從篡位到陰謀,從人品到德行無一不開始成為茶前飯後的神秘談資。

新皇帝並未因巨大的輿論壓力和負面傳聞所壓倒,相反如同巨大慣性更讓他感到,所有的政治改革設想只能走下去,絲毫不能停止,不然倒車會將他徹底碾壓。新政讓人目不暇接,這究竟將是怎樣的皇帝,有的人以為這是三把火,不要多久就會停下來,然而接下來的疾風暴雨式的政治改革讓所有懷疑觀望的人徹底明白,這個皇帝不同尋常。雍正要將傳統政治的專製推向一個全新水準,通過全面抓緊官僚隊伍,掌控帝國政治運行水準。

對官僚人事權常抓不懈,對引見制度進行改革創新,引見官員時他特別認真,有時還要從官員的外貌和言談舉止來甄別官員的道德和能力。

這項制度雖然早已有之,雍正卻將他進一步上升到重大戰略問題上來。在剛繼位時,忙於料理康熙喪事,把這項工作讓王大臣去做,並叮囑說:“各省副參以下,千總以上題補引見到部人員,著查明具奏。從前皇考引見武職官員,其甚不堪者頗少。朕今值皇考大事,未得引見。應派王大臣驗看,將人才可用、與例相符者具奏補授,令其到任。其人才永庸劣者,指名具奏。如此則案件不至堆積,而到京人員亦五守候之苦。”此後數年,雍正接見了來自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和福建六省官員,體貼他們路線偏遠,很細致地安排行程,甚至細心到“仍只需照常計程行走,不比因令馳驛,過於急速,如有欲自備夫馬,不願馳驛者,各隨其便。”《上諭內閣》

雍正影視形象

在頻繁接觸地方被引見的官員時,他從不吝嗇發表自己的任何想法,甚至調動了所有形容人好壞的詞匯給各地官吏貼上標簽。看到四川的官員後說:“人看來平常,目狼顧”,這本是形容司馬懿的一句話,卻用來這位官員,這位四川官吏前途可知。看了江西知縣的印象是“平常老實人,兩隻忠臣眼”。接見趙州知州後說:“似有歪才,不誠敬,胖大漢子,大似惡人,只可止此。”、“人似蒼滑,明白,不穩當。”雍正就是帶著這樣的感性評價一時之間決定了龐大管員隊伍的升遷浮沉。

同時他又張開密折制度這張大網,在帝國的每個角落撒下收集訊息的通道,盡全力能夠管控這支龐大隊伍。登基之後,雍正雖然大幅度開啟各項內政改革和推進,卻在忙裡偷閑,將審美方面的情趣發揮到了極致。

登基不久,數次下發批示說:“外間所進香囊中,有裝飾華麗、雕刻精工者,此皆開風俗奢侈之端,朕所深惡而不取也。”《世宗實錄》他的一等大秘張廷玉撰文稱頌說:“世宗憲皇帝時,廷玉日值內廷。上進膳,常承命侍食。見上於飯顆、餅屑,未嘗廢置纖毫。”《澄懷園語》

這些節約在表面都是真的,但僅僅可解讀為雍正想要引領簡樸的帝國作風,其實,雍正在生活品質和文玩藝術的追求上的完美要求有清一代首屈一指。

他多次對內閣下旨:“今各省督撫中,尚有未能深體朕心,於土產之外,複以器玩進獻者……茲特再行宣諭:倘或仍有進獻古玩者,則並其方物土產亦行擯棄。”《世宗實錄》他甚至在臣下如何節省用紙上反覆絮絮叨叨“可惜綾子,向後除面封套,折深用黃色紙好。”、“請安折用綾絹為面,表汝等鄭重之意猶可,至奏事折面概用綾絹,屋力艱難,殊為可惜,以後改用素紙可也。

素淨的審美觀

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雍正戴假發扮洋人的畫像非常具有特色,在雍正十三年的人生最後階段他還在下旨:“做像西洋人黑鬍子”一件。八月初三做完送給他,也是他去世的最後一個裝飾品。他對自己的穿衣戴帽極端精致講究,製作袍服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爾照朕指示,將黑地伏醬色地仗織圓金龍五彩雲蟒袍畫樣看下,不用畫水,不要像大蟒袍樣,亦不要像寸蟒妝緞花樣。”《活計檔》

不僅袍服,就算一個帶子也絲毫不放過:“此四張鞓帶紙樣皆不如意,俱交給海望,著他做二副帶子,只要好,若不如意,朕不依!”類似的例子很多,很難想象一個帝國當家人如此繁忙卻在穿戴上如此講究,除了奢侈外,便是完美主義的生動體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