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頭部頸部的紅胎記是什麼?可以不治療嗎?

有些家長寶寶在一出生,頭面部、頸部或者四肢就會出現紅色的斑片,有的跟皮膚齊平有的突出皮膚,其實這些皮膚癥狀可能是血管瘤。

寶寶的血管瘤往往讓很多家長陷入了糾結的境地:到底該治療還是等待呢?治療的話孩子會不會太小,有副作用?不治療的話能自己消退嗎?可以帶著這些疑問來讀下面的內容。

血管瘤是一類嬰幼兒常見疾病,其中60%~70%發生於頭面頸部。新生兒的發病率為2%~3%,早產兒的發病率較高,體重低於1kg的早產兒,發病率可達22%。因此有學者推測,子宮內及宮外因素與血管瘤的發生有關。隨著醫學的發展,出現了多種治療血管瘤的方法,但至今沒有一種方法適合於所有類型血管瘤的治療。

血管瘤的特徵與危害

血管瘤的特徵是有快速增殖期與消退期(involurive phase)。通常在患兒1歲以後,血管瘤開始消退,生長停止,顏色由粉紅變為深紅,而消退期則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儘管血管瘤會自行消退,但35%~50%的患兒在學齡期仍留有病損。自發性消退的病例,15%存在皮膚色素沉著或減退、毛細血管擴張、萎縮、皮膚皺摺或凹陷等殘存病變。發生潰瘍者,後期容易出現癱痕。遺留病損與病變的大小有關,通常需要二期手術糾正。

血管瘤的上述生長特性容易導致許多併發症,如潰瘍、繼發感染、出血、而部畸形和眼部癥狀等。發生於下頜區的血管瘤,容易並發呼吸道血管瘤,造成喉鳴、聲嘶甚至呼吸困難。推薦應用咽喉支氣管鏡,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血管瘤需要做哪些檢查?

臨床上,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一般可明確診斷。但在某些病例,尤其是深部病變,有時很難判斷是血管瘤還是脈管畸形。此時,可隨診數大或幾周,觀察病變變化;如仍不能確診,可做彩色編碼雙功能超聲或MRI檢查。在MRI上,增殖期血管瘤表現為界限清楚、密度均一的腫塊;在CCDS上表現為血管豐富、界限清楚的團塊。而脈管畸形則密度不均,偶有鈣化,含有多個囊腔。

血管瘤治療的必要性

既然血管瘤屬於良性、能夠自行消退的病變,治療血管瘤還有必要嗎?臨床上常會遇到這類問題。血管瘤造成的問題有多種類型,對兒童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其中後果最為嚴重的是累及咽喉和氣管的血管瘤。如果不採用雷射或氣管切開術進行治療,患者會因氣道阻塞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眼部等重要部位的血管瘤也應儘早積極治療以防發生弱視。大而積皮膚血管瘤還會導致皮膚壞死、潰瘍、繼發感染等,引發一系列護理問題。

血管瘤造成的第二類問題不是危及生命或器官功能,而是由於容貌毀損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如對自身形象的消極評價、自信心下降等。血管瘤帶來的第二類問題是在出生後幾周內疾病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對於血管瘤最終消退的程度,目前尚缺乏客觀的判斷指標。文獻報導,90%或以上的血管瘤最終會自行消退,但仍有1%會生長巨大,產生各種併發症。由此,早期控制巨大血管瘤的生長十分重要。

圖為嚴重的面部血管瘤(為保護患兒隱私,圖片已做處理)

總之,對於某些出現上述問題的血管瘤患兒,積極治療是必要和有效的。

治療方法及選擇

是否可以等待觀察?

等待觀察是過去廣為採用的血管瘤治療策略,其過程大致是:在出生後幾周,病變很小,認為無需治療或手術治療得不償失。在增殖期,勸說家長觀察,寄希望於自行消退。但通常的情況是,血管瘤繼續長大,家長再次求治,而此時,已經沒有滿意的治療措施可用,病變已經影響美觀和器官的功能。

隨著新的治療技術的出現,尤其是各種雷射的應用,這一治療策略已經有所改變。由於無法準確預測血管瘤的轉歸是自行消退還是繼續生長,如果一味等待觀察,很多患者會無法忍受如此長時間的外貌上的缺陷。因此,早期治療就顯得十分重要,治療的目的是防止血管瘤繼續增大。面部或生殖器周圍的血管瘤,容易發生潰瘍、繼發感染。發生於呼吸道的血管瘤可引起氣道受壓或阻塞均應及早治療。

適合等待觀察的情況是:

1.非重要部位的血管瘤,如體積較小,或處於生長穩定期,未對美觀和功能造成重要影響,可定期隨訪觀察;

2.處於消退期或消退完成期的血管瘤。在觀察期間,應採用客觀方法如一次性成相或數位照片等監控血管瘤的生長。

濟南血管瘤醫院醫生提醒,臨床上選擇治療方法時,需結合具體情況,根據血管瘤的大小、部位、發展階段以及生長趨勢等,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對於大型血管瘤,常需採取綜合方法進行治療。一種成功的血管瘤治療方案應該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即對不同類型及大小的病變都同樣適用。但目前已用的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成為治療所有血管瘤的標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