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股供應鏈金融興起往事:核心企業的共謀與失控

供應鏈金融的“埋雷”清排,突然讓不少機構人士感到“頭大”。

其背景是,從諾亞財富旗下產品踩雷承興控股34億元融資,再到中原證券等多家機構躺槍閩興醫藥對某三甲醫院的應收账款轉讓,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正在被不斷暴露。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部分提供供應鏈融資的機構正在對旗下業務進一步強化檢查,在業內人士看來,不排除未來或有更多的相關風險暴露的可能性。

而在此之前,供應鏈金融被不少上市公司奉為金融創新的典範;供應鏈及背後的金融業務正是近年來不少A股上市公司爭相湧入的領域。在這一領域,熱點叢生。

據Wind統計顯示,隸屬於供應鏈金融概念板塊的上市公司多達32家。而在上市公司中,類似於承興控股、閩興醫藥的風險事件也有所發生。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發現,近年來就有華業資本、寧波東力、九有股份等多家公司因介入供應鏈業務或應收账款融資而曝出風險。

記者亦從多位業內人士獲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以介入供應鏈金融方式為自身及關聯企業提供融資便利的情形。

供應鏈走熱往事

曾幾何時,上市公司開展供應鏈金融突然成為一種“時尚”。

漳澤電力6月13日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公司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並設立相關資管專項計劃進行融資。

這並不是上市公司與供應鏈金融發生關係的孤例。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公告信息發現,從2018年下半年的近一年事件以來已有不少於23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自身或子公司擬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

標準化的資產證券化或應收账款抵押融資,都成為這些上市公司的選擇。例如漳澤電力就是通過持牌機構設立“供應鏈金融資產支持專項計劃”來為其供應商提供應收账款轉讓服務;而安井食品今年4月19日就決定為有融資需求的上遊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

在一些上市公司看來,供應鏈金融的業務風險相對有限。

“上市公司通常是行業內的龍頭,體量比較大,掌握上下遊定價權,所以一般能夠作為供應鏈融資的核心企業。”上海一位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表示,“而且供應鏈金融本身也會和專業機構去合作來完成盡調、公證,公司層面也掌握了和上下遊公司的業務數據,風控相對好開展。”

“供應鏈業務本質上是瞄上經營性債務這塊資產,跟一般的流動資金信用貸款相比,和業務具有更加緊密的關聯。”上海一位與上市公司有關的小貸公司負責人也表示。

其認為,“所以當時也被不少上市公司盯上,有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是核心企業,相當於我出資再拉上合作夥伴共同設立一家供應鏈服務企業,然後為上下遊提供融資。”

有銀行人士認為,近年來供應鏈融資規模不斷擴大與中小企業的信用環境惡化不無關聯。

“核心企業的上下遊以中小企業為主,但降杠杆和信用環境收縮之後資金成本上升,企業壓力變大,核心企業本身也會擔心上下遊企業出問題,畢竟重建供應鏈是有成本。”上海一位股份製銀行人士表示,“所以有的核心企業聯合機構為這些中小企業提供融資。”

失敗跨界

伴隨著供應鏈金融需求的不斷上行,也有個別上市公司對供應鏈金融的參與更加激進。

“因為供應鏈融資和賒账期相關,所以期限普遍較短,有的利率收益也比較可觀,需求量較大,這也導致一些上市公司主動介入這個領域,有些並非是以自身為核心企業,而是去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投融資。”上述小貸公司負責人表示,“之前有一些收購P2P平台的上市公司,背後也是在打供應鏈金融的主意。”

伴隨著上市公司的盲目湧入,所參與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也不乏暴露風險。

例如曾經以房地產為主業的華業資本(現為*ST華業)2015年進入醫療金融供應鏈業務領域後,就遭遇了與閩興醫藥相類似的風險。

在華業資本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中,其以資管產品的方式低價從三甲醫院供應商處收購應收账款,並獲得利息收益。但在2018年9月份,伴隨著其子公司從重慶恆韻醫藥有限公司處受讓的應收账款債權逾期,導致應收款的造假問題也被一並揪出。

彼時,華業資本的應收账款投資規模高達101.89億元,這也直接導致其2018年全年虧損達64.38億元。

“這種模式其實是一種應收账款投資行為,相當於以三甲醫院為核心企業,受讓了供應商的應收款。”一位接近華業資本人士表示,“問題最終出在了應收款確權的真實性上。”

無獨有偶,更早前的寧波東力曾作價21.60億元全資收購年富供應鏈,而後者也曾給寧波東力2017年的業績增光添彩。

然而2018年寧波東力發現年富供應鏈原股東在重組過程中涉嫌合約詐騙和財務造假,讓年富供應鏈2018年出現虧損達17.26億元,並走上了破產清算之路。

在前述上市公司財務負責人看來,一些上市公司挺進與主業無關的供應鏈金融領域,出現風險並不奇怪。

“供應鏈本身是要非常了解這個行業,明白物品、物流、資金是如何運轉的,才能夠從中遊刃有余。”前述財務負責人表示。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事供應鏈金融往往要對核心企業進行嚴格的風險把控。

“供應鏈金融裡面很重要的是基礎合約或者貿易的真實性。我們一般都是和核心企業做,核心企業做擔保,一般不直接和上下遊企業直接對接,這樣的話相對風險較低。”有保理業務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易現雙重失控

一些風險已經落地,一些隱患卻在悄然滋生。

承興控股和閩興醫藥案件的發生,正在讓從業人員對應收账款的確權風控產生反思。在承興控股案中,諾亞財富產品管理人拿出蓋有京東印章的確認函,被指為偽造,而閩興醫藥所轉讓的應收账款,也並未得到院方的認可,更加蹊蹺的是,上述兩條供應關係又並非完全是憑空虛構。

在業內人士看來,上述案例中所暴露出的供應鏈金融中應收账款確權的不確定性,正在給上市公司帶來兩大風險,首先便是對內部人員或供應鏈金融子板塊的失控風險。

“有可能旗下的供應鏈業務失控,這本身會讓相關的融資業務變形,特別是外行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一家上市股份行保理業務人士表示,“比如旗下有供應鏈業務為自身不能掌控的業務提供融資,繼而積累壞账,最終暴露風險。”

類似案例並非不曾發生。例如2017年收購潤泰供應鏈的九有股份,僅僅一年後就因黑天鵝事件而出現風險,潤泰供應鏈法定代表人高偉更是前往海外未歸,致使公司經營惡化。

不僅如此,由於九有股份為泰潤供應鏈的銀行貸款提供了擔保,導致自身也被債權銀行推上被告席。

此外,對於內部人員的失控也有可能因表見代理等緣故給上市公司陡增法律風險。

“上市公司作為核心企業時,上遊供應商的融資一旦存在造假行為,並虛構上市公司為還款來源時,上市公司就有可能卷入官司。”上述保理人士表示。

事實上,上述兩件供應鏈案件中,作為核心企業的京東和某三甲醫院被金融機構推上被告席,正是這一風險的表征。

“由於一些應收账款的確認離不開核心企業的配合,一些偽造的應收账款轉讓業務有時會買通核心企業的內部人員配合造假,有的是提供辦公地,有的是找中間人,還有的是攔截詢證函件。”上述保理業務人士表示:“這種風險即便是上市公司本身沒有做供應鏈金融,但本身就是核心企業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司法糾紛。”

“有的上市公司內部員工管理失控,被發現為上遊的應收账款造假提供了便利,就會構成表見代理,公司可能脫不了乾系。”該保理人士稱。

危險共謀或顯露

與管理失控相比,更可怕的風險來自於核心企業和上下遊的共謀融資。

據業內人士透露,不排除一些作為核心企業的上市公司與上下遊在供應鏈業務上存在聯合造假、違規共謀融資的可能性。

“前些年機構的融資類業務要麽看磚頭(指不動產抵押融資),要麽看城頭(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但磚頭不夠用了,城頭受到限制,所以就只能找一些實體存在的經營性業務,只要業務真實存在,那麽資產質量也就會得到信賴,供應鏈融資的規模就是這樣做大的。”北京一位信託人士表示,“但這裡面有個問題在於,雖然供應關係不容易造假,但規模是有可能造假的。”

“供應鏈金融有一個特徵是循環走量,涉及的規模很大,筆數很多。我們公司有一筆業務涉及銀行個人貸款的應收账款,十多億規模,有四五萬筆底層資產。像這種情況是不可能每一筆都去核實的,只能進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更多是看核心企業的信用。”另一位了解供應鏈金融的信託人士也表示。

這一現象,似乎為供應鏈中共謀超額融資帶來了制度空間。

“有時機構要確認的只是一個供應關係,如果上遊企業與核心企業聯合造假,甚至核心企業出具真的確認函,雙方就可以憑空搞錢,這種融資業務既不用核心企業提供擔保,不會計入或有負債,也不會產生實際的負擔,因為合約和金額最終能還上就行,於是這些融資業務就打著供應鏈的名義不斷循環。”上海一位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下,機構確實比較難查出來。”

“有時核心企業也需要一些供應關係,這本身能夠優化自身的現金流表和業務量,特別是對於一些需要貨物資金吞吐量的平台型企業來說。”該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

而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獲悉,部分機構正在對旗下的供應鏈融資業務進行自查,不排除更多有關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爆雷。

“這些風險主要是共謀融資,因為這些業務本身就是空轉而來的,所以這部分融資相當於超指標的信貸融資,一旦這些業務被查出存在問題,對融資方來說無疑就是抽貸,必然會導致其流動性風險提高,繼而引發新的風險。”上述私募機構負責人坦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