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再厲害的“複聯4”也不是神,下凡也救不了中國電影市場

文 | 江宇琦

編輯 | 吳燕雨

距離《復仇者聯盟4》(以下簡稱“《複聯4》”)上映還有一個星期,但粉絲們已經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影片預售早早突破4億元,各平台上的“想看”總數也累計達到了500萬。

而比粉絲們更期待《複聯4》上映的,或許要數影院。燈塔專業版顯示,截至4月18日,光23日零點場的《複聯4》就放出了2.9萬場,24日全天排片更是多達15萬場,比《流浪地球》最熱時的單日排片還多;此外,《複聯4》的全國平均票價高達62.4元,也比春節檔最貴的《流浪地球》多了20元。

“春節檔票房增幅不及預期,之後一段時間又沒有太多大體量的影片,所以影院方面比較恐慌,出現了過激的調價行為。”有從業者告訴毒眸,比春節檔還嚴重的漲價背後,是影院的不安和焦慮,大家都將“救市”的希望寄托在了《複聯4》身上。

而就在過去的幾天裡,影院迎來了今年以來經營狀況最差的幾天,單日大盤僅有3500萬左右,比除夕當天的4100萬還低;此外在剛過去的第一季度,全國總票房和觀影人次分別下滑了8%和14.5%,這是自2002年後,包含春節檔的第一季度首次出現票房和觀影人次的雙降。

姑且不論《複聯4》3小時的時長、比較濃厚的粉絲電影屬性,能否助其突破進口片在國內的票房天花板(《速度與激情8》的26.7億),即便其真能解影院的一時之渴,也沒辦法保證大多數影院長久、穩定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票房增速已經進入平緩期後,在現有的產業環境和經營模式下,很多影院的苦日子還在後頭。

在毒眸看來,拋開競爭加劇、大環境變化等不可控因素,現階段對於整個下遊產業來說,發展的一大痛點在於盈利模式過於單一、過分依賴票房收入。可一旦檔期內影片表現不佳、沒有下沉到位,或是缺少有影響力的影片上映,很多影院就失去了主要的收入來源。

因此,與其指望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爆款救市,更重要也是更長遠、務實的做法,是整個行業協同、打通產業鏈上存在的“頑疾”,完善相關公司的盈利結構。電影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是時候對整個產業鏈進行工業化的升級了。

影院需改善盈利結構

想要擺脫對上遊的依賴、結束“看片吃飯”的時代,對影院來說,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改善自己的盈利結構,增加非票房收入(賣品、廣告、娛樂設施等)。可現如今,國內很多中小影院的非票房業務幾乎是一片空白,佔營收的比重也基本上在10%以下。

儘管毒眸此前也曾經報導過(點此閱讀:除了賣爆米花可樂,影院還能做什麽生意來過冬?),包括萬達、橫店在內,一些大的影投和院線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增加非票房業務,相關收入也能佔營收的20%或更高,但仍有不少從業者向毒眸抱怨,許多非票房業務並不好做,至今沒能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首先,並不是所有非票房業務都適合於每一家影院,例如有影院經理向毒眸透露,由於目前很多商場都設置了付費按摩椅,所以商場影院裡的按摩椅使用率都不高;其次,很多業務的迭代十分快速,早些年很火的抓娃娃機,如今在不少影城已無人問津;再加上網絡購票的普及化,用戶在影院停留的時間也在減少,進而影響了小吃等賣品的銷量。

影院裡的按摩椅

“每家影院都有自己的核心定位人群,核心人群是否買到了自己喜歡的零食、發現了自己喜歡的賣品,這些對影院的經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但很多傳統影院並掌握不到這樣的信息,因此沒法做到進一步的跟進和商業轉化。”鳳凰雲智業務總經理何弭告訴毒眸。

針對這種現狀,何弭認為應該借助互聯網技術和新零售工具,引入雲化智能解決方案,通過數據的驅動把“人、貨、場”概念進行重構。簡言之,就是對影院的閱聽人屬性進行分析,為其匹配合適的線下商家、產品,進而幫助影院增加非票收入。

基於這一理念,2018年雲智首次借由天貓樣板間,將一些家居品牌拉近影院,在100天內累計促成交易額4000萬元,給影院帶去了租金收入。而在此基礎上,雲智今年還將啟動針對影院的三個“100計劃”——面向全國影院落地100個超級樣板間、無人超市及無人貨櫃,幫助影院探索新的收入模式。

天貓樣板間入駐影院

同樣的思維,也可以運用在觀影業務的改良上。從今年春節檔的情況不難看出,其實很多觀眾的觀影積極性依然不低,只是會受到票價過高、沒有合適排片等客觀因素的干擾,從而放棄觀影。因此若能根據閱聽人的消費習慣、對手的經營狀況,對票價和排片進行及時調整,也能最大化影院的上座率。

而這正是雲智的另一大發力方向。“我們有動態調價功能,能夠輔助接入雲智系統的影院,實時獲取周邊影城的定價情況,根據影片的熱度等來為影城票價的調整提供建議。另外雲智還在不斷對插班排片功能進行優化和升級,希望借助人工智能,告訴影院合適的排片密度。如果同一個商圈內同類型影片的排片比較多,影城還可以適當調整排片,打差異化競爭。” 何弭表示。

若都能實現,這當然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不過下遊產業想要真正借助數字化、實現工業化升級,並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別是對於一些體量較大的影投,在升級的過程中勢必要涉及人員架構和資源儲備的調整,必定會面對許多挑戰。在此基礎上,究竟該如何一步步完善下遊的盈利結構,仍需行業的不斷探索與試錯。

宣發需要進一步打透

影院擔心生意不好做,主要還是因為害怕有吸引力的影片不夠多。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並不是沒有好片,只不過目前許多電影的宣發較為盲目,以至於錢雖花出去了,可影片認知度並沒有做到充分下沉,有時甚至還會適得其反。這也使得在一些檔期內,在宣發便於鋪開的一二線城市裡,影院生意可能還不錯,但在認知度難以下沉的三四線地區,影院或許就沒生意可做。

為了消除宣發帶來的不確定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發行、行銷公司開始強調所謂“規定動作”,不管影片類型如何,無差別地使用路演、刷牆等行銷方式。而在燈塔業務總經理袁娟看來,這種做法的性價比並不高:“大片走路演也許能實現口碑擴散,但一部紀錄片、文藝片也選用這種模式,或許就不太有必要。我見過很多本來可以盈利的項目,因為宣發時花了太多冤枉錢,結果最後分账成績不是特別好。”

在傳統發行時代,由於各片的目標人群、上映檔期特點等存在差異,片方想要找到合適的宣發手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追光動畫的聯合創始人於洲日前就在北影節的一場論壇上透露,《白蛇:緣起》宣發期內,公司甚至連海報要用哪一張都會感到有些糾結,而找尋合適的推廣渠道更是一大難點。

《白蛇:緣起》海報

對此,袁娟告訴毒眸,成立燈塔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讓電影宣發全程數字化,進而實現投放高效和成本更低,並且實現可以量化的效果。“說直白點,就是讓宣發變得簡單、高效、能賺錢。”

如何做到這一點,燈塔在《流浪地球》中的嘗試,或許具有代表性。影片宣發階段,片方在發布了某檔預告片之後,後台的數據顯示預告片的轉化率達到了18%,即每100個觀看了預告片的用戶中有18個用戶在淘票票、優酷等平台上選擇了想看——而國內當下預告片的平均轉化率只有4%。根據這一數據,片方調整了宣發策略、捨棄了一些宣發計劃,改為多渠道推廣該預告片,這為影片後續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流浪地球》預告片中的場景

而隨著用戶消費習慣的不斷改變,利用線上數據來輔助宣發的可能性也在逐漸加大。

此前毒眸聯合燈塔發布的《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點此閱讀: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麽變化?)就指出,如今觀眾在平台上發布評價的積極性、“想看”指數和影片票房的正相關性都在提高,這意味著能夠采集到數據和影片熱度、口碑的關聯性也在提升,更加能夠反映用戶真實的意願、想法。

“現在淘票票和優酷在電影業務上打通後,淘票票X優酷的‘想看’預約數已經是全網第一了。特別是這次協助《複聯4》宣發的過程中,淘票票和優酷上預告片的播放量超過2000萬,帶動‘想看’數突破300萬,創進口片預約數紀錄。”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李捷向毒眸表示,觀影數據數量越來越大,用戶的偏好便能隨之展現,將更有利於平台、片方進行精準宣發。

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李捷

現階段,燈塔還在對網絡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拆分,希望能夠找到不同宣發步驟(海報、預告片、路演等)和上映後票房、口碑的相關性,進而能夠對症下藥,調整戰略。而如果一部影片破圈層、下沉的幾率能夠大大提升,那在很多沒有爆款大片的日子裡,也會有一些不錯的影片能夠吸引觀眾走進影院,或是是將某部熱門影片的影院收益最大化。

燈塔宣發平台

而對宣發層面進行改造的難點,則在於即使宣發行業已經遇到了一些瓶頸,可由於原有玩家間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利益聯結,任何一位新玩家想要進入行業,同樣要面對改革成本帶來的挑戰。行業一定會向越來越精細化的方向發展,但短期內變革不會那麽輕易實現。

上遊公司需豐富貨幣化手段

影院之所以會經常感慨“片慌”、無片可放,除了國內電影生產能力有待提升、大批影片宣發沒有打透外,影片的檔期選擇也是一大痛點:如今年春節檔之前,最多的時候有超過10部體量不小的影片宣布了定檔,而在春節前一段時間內影院幾乎沒有熱度高的新片;如今《複聯4》來勢洶洶,可為了“躲避”《複聯4》,24號前後一兩周也幾乎沒有大體量的國產新片上映。

24號前後一兩周也幾乎沒有大體量的國產新片上映

這樣一種集中排片模式,某種程度上是多方受損。影片扎堆上映,除少數影片外,大部分影片被分流,只有少數影企能獲利。而春節等檔期雖然大盤較熱,可平時影院卻沒生意可做,一升一降間很難說影院賺了。

而國產片之所以喜歡擠在大檔期內扎堆上映,對片方來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內目前的市場成熟度,決定了只有春節、暑期大檔期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而若放在相對冷清的三四月上映,或與《複聯4》這樣的進口大片直接相撞,意味著票房有撲街的風險——很多片方不敢冒險,畢竟他們的的盈利模式也過於單一、過於依賴票房收入。

因此想要解決這一痛點,豐富上遊企業的貨幣化手段或許是一大突破口。

在此前的文章中(點此閱讀:互聯網殺不死電影)毒眸曾提及,在歐美、日本等影視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影視版權收入往往能達到票房收入的1.8倍,但在中國,互聯網版權收入僅僅佔影視公司總收入的不到20%。除此之外,諸如迪士尼等公司,每年通過電影衍生品的開發也能收入數十億美金。

迪士尼的衍生品

如果說,在DVD時代用戶版權意識不強,導致正版授權沒法推廣,那如今以優愛騰為代表的視頻網站則為版權收入的增多提供了便捷。近期《新喜劇之王》《飛馳人生》等影片都開始嘗試單點付費模式,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李捷則向毒眸表示,諸如藝術片等小眾電影,很難在傳統院線獲得生存空間,除了展映,網絡是一個更好的播放陣地。他透露,目前阿里影業正在和中國電影資料館合作打造藝術社區,希望能夠給一些小眾的電影提供用戶觸達的渠道和播放平台,服務資深影迷。

衍生品則是線上收入外,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方向。儘管在觀眾的刻板印象裡,衍生品開發一直是國內電影產業的弱項,可今年《流浪地球》衍生品(點此閱讀:《流浪地球》衍生品大熱,為何映前卻沒人敢做?)的成功,足以說明若能在衍生品開發上充分提前準備、找到的合適的IP,同樣能帶來不錯的收益。據了解,目前包括中影、阿里魚在內,很多公司都在積極布局電影衍生品業務,並嘗試和天貓等電商平台打通。

《流浪地球》衍生品大熱

而若一旦上遊企業不再依賴於票房這一單一的收入來源,其抗風險能力也會隨之加大,便也無需在檔期上有過多的“執念”。反倒應更加靈活性,根據影片特點、檔期影片密度等多重因素選擇最合適的檔期。

但無論是拓展別的播放渠道,還是進行衍生品的開發和延展,好的IP一定是變革的基石。現如今,國內影企持續開發優質內容不足的問題,依然是行業前進的一大阻力。而這關係到的,則是包括人才培養、行業架構在內的多個層面,也是工業化升級中最棘手的一環。

總得來說,想擺脫對《複聯4》這樣的大片依賴症,不僅需要影院修煉好自己的內功,更需要產業鏈上中下遊、互聯網的全方面協調與配合。這一過程注定需要傾注很多的精力,甚至經歷一些變革上的陣痛。但即使這塊骨頭很難啃,影視行業想要突破現有發展模式的天花板、消除痛點,就必須邁出這艱難的第一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