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時大睡,午時小氣憩,夏至養生注意以下幾點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

節氣由來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一候鹿角解

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 二候蟬始鳴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遊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裡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播放GIF

夏至養生

一、飲食養生

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白菜、苦瓜、絲瓜、黃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麵條,也是夏至後被推薦的美食之一。在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尤其是涼麵,既能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在這裡,還要向大家隆重推薦一種食材——生薑。有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闢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薑」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於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二、情志調養

夏季炎熱,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周易》理論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於調節,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保持快樂。精神養生方面,切忌懈怠厭倦,惱怒憂鬱。 在炎熱的夏天,拿把凳子坐在通風的弄堂口,清風徐來,免除煩躁的心境,也就不會被炎熱擾亂心神了。

三、起居調養

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夏至節氣,最重要的養生功課就是睡「子午覺」:晚上在子時(23時至1時)之前進入最佳睡眠狀態,白天在11時至13時午休。子午覺的原則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中午盡量午休,但時間不用太長,睡半個小時即可。在這個節氣把「子午覺」睡好了,就是最好的保養方式。

四、夏至後艾灸

夏至到三伏天這段時間正是一年中最炎熱,陽氣最旺盛的時段,按照天人相應的理論,這段時間也是人體陽氣積累達到全年最高點,臟腑功能相對旺盛之時。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進行艾灸,溫補陽氣,可以治療某些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昇陽除寒,祛濕化濁,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治療體內因寒而成的痼疾以及預防舊病複發,增強人體抵抗力,並為冬季儲備陽氣。這既是冬病夏治的基本中醫治則,更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復的中醫「治未病」理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