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技如何為電影插上翅膀? 饒曙光:需要提質增效

《流浪地球》等故事都離不開電影科技的支撐


從早年的現象級科幻電影《阿凡達》到斯皮爾伯格執導的熱門影片《頭號玩家》,再到今年熱映的科幻大片《阿麗塔》;從中國奇幻喜劇《捉妖記》,到去年春節檔的票房黑馬《唐人街探案2》,再到體現中國電影工業水準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故事都離不開電影科技的支撐。隨著特效在電影工業中地位的提升,技術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電影的“造夢者”。在正在進行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科技論壇中,中外影人就電影與科技之間的關係達成共識,提出“建設電影強國必須要有一流的電影製作技術”。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的產物,一開始只有無聲電影,錄音技術進步以後有了有聲電影,一開始電影是沒有顏色的,彩色膠片出現以後彩色電影就誕生了。”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丁友東認為,電影的技術性體現在電影的內容需要通過媒介傳遞給觀眾。一方面,藝術通過技術來呈現,另一方面,技術進步又會為藝術提供更多的表現可能性。因此,電影的技術性和藝術性是相互促進的。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影創意、編劇、後期製作等環節的發展與應用,不僅為電影的呈現提供了更為廣泛的可能性,同時帶來了製作技術方面的新工具。“比如傳統的工藝手段裡,老照片的修複需要很有經驗的老師傅一人一周時間才能恢復,如果用算法5秒鐘即可以處理完畢。”全球著名視覺化工作室“第三層樓”的創始人克里斯·愛德華茲認為,技術進步可以讓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從簡單重複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更有價值的創意內容。


事實上,不僅是人工智能技術,科學技術的創新對全球範圍內電影產業的一系列變革有著重要影響。一些看得見的變化正在發生:電影CG角色開始代替明星成為電影的中心舞台;電影拍攝場景中的人越來越少,電影的製作中心逐漸向後期轉移;靜止、平面的故事板被拍攝出動態、精致的場景……


近年來,中國的電影特效技術得到了較快發展,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製作團隊。早期中國電影的特效製作多依賴於國外團隊,如電影《英雄》。到現在,國內的特效團隊參與製作的特效大片越來越多,製作水準越發高超,今年春節期間熱映的影片《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就是例證。


丁友東等學者提出,儘管《流浪地球》代表了國內電影工業化和特效技術的最高水準,但也要清醒看到製作水準方面我們與國際上的差距。例如今年2月份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阿麗塔》,在角色的塑造上,好萊塢特效公司維塔工作室為主人公阿麗塔製作了47種毛髮造型,僅一隻眼睛就達到900萬像素。再比如阿麗塔身穿的毛衣,看上去簡單,實則涉及了包括水與頭髮的互動、流體與布料互動等複雜的物理現象的模擬,目前市面上的現成軟體無法完成,維塔工作室專門組織團隊開發出了相應軟體。


倍視影業創始人克里斯·布蘭博認為,中國不乏會講故事的人才,和擅長做視覺特效細節的藝術家,然而既懂創作又懂技術的高水準人才還相對缺乏,這一短板有可能導致分工協作的低效、流程管理和標準化製作的薄弱。在電影工業中,需要大量的溝通、大量的團隊協作,涉及數據庫、雲平台的使用等諸多問題,補齊這一短板或許是中國電影下一步取得突破的關鍵。


“新時代中國電影最大的主題,就是要走向電影強國。”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我們需要“提質增效”,以質量促進中國電影的長遠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