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徽40年GDP增近50倍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

安徽小崗村“當年農家”裡的“老物件”。 吳蘭 攝

中新網合肥12月13日電 (記者 吳蘭)作為農村“包產到戶”先行者的安徽,該省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114億元,到2017年的27018億元,安徽省統計局局長吳勁松13日說:“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78年增長49.8倍,年均增長10.6%,增幅高於同期全國1.1個百分點。”

當日的“輝煌40年——安徽改革開放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上,吳勁松詳細通報了40年來,安徽經濟、社會等各方面成績。

據介紹,安徽人均GDP於2007年、2010年、2013年、2017年分別突破1萬元、2萬元、3萬元和4萬元,2017年達到43401元,比1978年增長36.9倍、年均增長9.8%。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安徽省已實現由低收入水準躍上中等收入水準的行列。

與此同時,居民收入節節攀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17年的3164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6元增加到12758元,分別增長73倍和51倍。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由1981年的6.6平方米、10.3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7.4平方米和50.74平方米。

位於安徽合肥科學島上的“人造獨生子”近日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 。 吳蘭 攝

吳勁松介紹,改革開放初期,安徽是工業基礎薄弱的農業大省,國民經濟中農業佔比近50%。40年裡,安徽堅持深化改革、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探索適合該省的工業發展路徑,工業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安徽省家電“四大件”總產量突破億台(套),電冰箱產量自2007年以來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洗衣機自2015年以來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冷氣機自2009年以來連續9年居全國第二,全國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機、每5台冷氣機就有1台是“安徽造”。微型電腦、水泥、汽車、粗鋼、原煤等產量穩居全國前列,奇瑞乘用車出口量連續15年居全國第一位,海螺水泥產量居亞洲第一位。

此外,創新驅動力大幅躍升,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在熱核聚變、量子通信、鐵基超導和智能語音等前沿領域,實現了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其中,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成功,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乾線”合肥上海段順利開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