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十三章:學習中醫之病機,上篇

學習中醫的旅行,經過了前面的兩站,一般人都會有些興趣了,對中醫的認識也清楚了,並不是社會上很多假中醫那樣,故弄玄虛,中醫是有本可循的。

如果還是拿從北京到陝西來作比如,可以說前面兩站走的是大路,很容易理解,而下一步我們將要穿過一個原始森林,需要我們細心的辨析,才能走出,如果走不出這一段路,就會永遠迷茫在中醫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談不上到達目的地了……

這個原始森林就是眾多疾病的病機,許多醫生一輩子按教科書來開方,效果平平常常,認為中醫就這回事,給病人解釋時,就一句話,中藥起效慢,慢慢來。

事實上中藥起效並不慢,慢是因為沒有深刻認識到病機,憑感覺下藥,所以就慢了。

機者,機構也,是事物發生髮展的樞紐。是很重要的關卡,病機不明,則永遠停留在猜病、估病的層次,想起到神奇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識病機很重要,遇到一個病人,我們不知道她所患疾病的形成機理,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就很麻煩了,看病如同打仗,「藥物」是武器,「方」是武器的組合,如何打戰還得明白敵情,連敵人是誰?多少兵力?如何在向我方進攻?這些都搞不清楚,就無法打勝仗了。

明白病機就是弄清楚敵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舉個例子吧,這樣談病機就不會枯燥無味。

牙痛大家都看過,牙痛用中藥快還是西藥快?還是吃止痛藥快?

我說中藥快!中藥治療牙痛,不僅起效快,而且很少複發!

很多人不信,我們分析分析:

牙痛患者,即不能吃熱的也不能吃涼的,患者只有張開嘴,慢慢吸涼氣才稍稍舒服,又為什麼?

牙齦屬胃!通常認為牙痛是胃火上攻所致。既然是胃火,為什麼病人又遇涼加重?

牙痛的病機其實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於牙齦,復被寒邪包裹,熱邪沒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

寒邪從那裡來?從飲食中來!上火了、吃辣椒了,喝上一碗冷飲,真爽!爽的時候,胃火上攻於牙齦,牙齦又被寒涼包繞,不痛才怪。

牙痛病人喝熱水加重胃熱,喝涼水,加重寒邪,所以冷熱均痛……

臨床上運用:生大黃15克 生麻黃10克 薄荷10克 生甘草10克 泡茶喝,一劑喝一天,很快就好了。

處方中大黃泄胃熱,麻黃散外寒。一泄一散,寒包火的病機就可以化解。

薄荷疏肝,甘草伏火。

為什麼要疏肝?因為肝屬木,木克土,肝氣上升,則胃氣下降,看看前面的地圖就明白了!

就這四樣葯,劃價一塊錢左右,就能解決大問題,我用過很多病人,個個見效,不信你試試,看看中醫治療牙痛快,還是西醫治療牙痛快……

談病機,首先就得知道病機十九條!

病機十九條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準則……

作為醫者,在診斷疾病的時候要:「審察病機,無失氣宜;」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內經原文: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諸燥狂越,皆屬於火;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如將原文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並歸納為:五臟病機五條;上下病機二條;風、寒、濕病機三條;火病機五條;熱病機四條。則便於記憶。

其口訣是:五臟上下風寒濕,火五熱四要記清。

五臟病機:

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2、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3、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5、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上下病機:

1、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2、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風寒濕病機:

1、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2、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3、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火病機五:

1、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

2、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3、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4、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5、諸燥狂越,皆屬於火。

熱病機四:

1、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2、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3、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4、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我們來看看第一條,看看這條病機在臨床中的運用。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諸」,諸多也,指一切或多數之意;「風」, 既為六淫中的外風,也指內生五邪中的內風,又稱肝風,故風包括外風與內風二種;「掉」,搖動之意,其範圍包括頭面、四膚、身體各部的搖動及肌肉的跳動(在頭部的,亦指病人自覺有旋轉的一種癥狀);「眩」,習慣稱作「眩暈」。

我們再看看內經:「風盛則動」。這就明白了,「掉眩」其實就是講風在人體內的表現,沒有這個表現,我們也就無法得知體內是否有風了。「眩」指眩暈,按照現代醫學來看,其實也就是「腦血管痙攣」,腦缺血時的頭暈,細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現,只是「掉」表現在了腦血管上,這樣就與「風盛則動」完全一致了,風在體內表現就是「動」。

「動」在臨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動、嘴群蠕動、面部肌肉抽動、頭部顫動、雙手抖動等這些明顯的「動」,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風盛」的問題,但下面的情況是否會想到是風盛的原因嗎?是否想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1、腸道病變:患者的腸蠕動亢進,出現腹痛腹瀉。針對蠕動亢進,想到腸道有風?

或問:這腸蠕動亢進也與肝有關?

答曰:看看痛瀉藥方,再結合現代醫學的腸蠕動過快問題,再想想痛瀉藥方中的白芍、防風,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開闊了。

2、嗝逆證:嗝逆屬於膈肌痙攣所致,即膈肌抖動太過所致,治療時是否考慮過祛風,考慮過調肝?

3、眩暈,頭疼:TCD檢查報告腦血管痙攣。西醫就是一個活血,擴張腦血管。中醫治療時,是否考慮到從肝入手,配合祛風?用上天麻、鉤藤、蜈蚣……

4、心動過速:是否考慮為內風所致,潛陽熄風、養血祛風等的運用?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盛則動」,「動之太過即為風」,明白了這一層,再回過頭來看臨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會開闊不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我們再來看看: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寒邪分為外感之寒和內生之寒。

內生寒邪者,人體陽氣衰弱,陰邪過剩,虛寒而已,此寒乃腎陽不足,虛寒而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進入人體。看看前面講的葛根湯證,就明白了,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乾!」,寒邪自膀胱經而入,也是有正氣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體內之寒邪,不論外感還是內生,均與腎有關!

寒性收引,這是寒邪的特點。收引在人體的表現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橫向收引和縱向收引。橫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縮變細了一樣!人體寒邪偏重,經脈也會收引變細,影響氣血的運行,出現局部經脈氣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現,即所謂的不通則痛,這個很好理解。

另一層次的收引是縱向收引,好比一段鋼材,受凍後變短了一樣!人體的經脈、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會收縮變短,感覺固執被扯住一樣。這種病人不少,但臨床上卻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記了腎!

病人常常說,「醫生啊!我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開?」「我這脖子後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當時病人說過的話,是否感到我們讀書沒有讀到位!

「諸寒收引」,言簡意賅的將寒邪在人體的表現描述出來,反覆言頌,反覆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處……

我們再結合臨床上的病人來看看,看看中風後遺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癱後手指不得伸展、經脈不得舒張、患側手足發涼,對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

張某,男,40歲,長途汽車司機

腰膝冷痛,腰部關節拘緊3年

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後,連夜開車,幾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隨後癥狀不斷加重,經多方治療,病情始終未見明顯好轉,不斷加重。一年後出現陽萎。兩年後腰脊呈佝僂狀,且日漸加重。現畏寒蜷臥,神疲欲寐,四肢發涼。患者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膩而滑,脈沉細。

診斷:痹症(腎陽虛衰,陰寒內盛)

治法:回陽救逆,溫通經脈。

處方:

熟地黃18 炒白芍15炒杜仲20 細辛10

川芎12 川牛膝15 威靈仙15 五加皮20

5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服用十五天后明顯好轉,原方加減繼服50劑而愈。

文章轉載自:明燈醫學官網,古醫學實踐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