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耶律大石與西域絲路

絲綢之路,一般是指從中國長安出發,出陽關、玉門關,經西域、中亞、西亞,進而聯結歐洲及北非的這條東、西方交通線路的總稱。絲綢之路分為東、中、西三段。這條道路自漢唐以來長期作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而繁榮興盛,但是從唐末以後,吐蕃強盛,盡盜河湟;北宋初年,西夏建國,控制河西;加上西域中亞地區喀喇汗國、塞爾柱帝國等國的互相攻殺,使得絲綢之路長期不暢,嚴重阻礙了中西方的交流溝通。

但是在遼金之交建立的西遼帝國,改變了這個局面。西遼帝國在中亞和西域的經略,不僅實現了中亞、西域地區契丹治下的文明與和平,而且進一步開拓和恢復了自唐末五代以來趨於停滯和蕭條的絲綢之路。西遼帝國在內陸亞洲和中亞的統治,對中亞、西域等絲路區域的地民族、宗教格局的變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為元朝歐亞絲綢之路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說到這一段歷史,就不得不提到西遼雄才大略的開國之君——耶律大石。

西遼開國皇帝,遼德宗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生於108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他本是個溫文爾雅,飽讀詩書的遼國翰林,但在女真反遼、遼朝風雨飄搖,危在旦夕的時代背景下,他擔負起了興亡繼絕的歷史重任。他先是輔佐北遼小朝廷抗擊宋金,後又北上投奔流亡夾山的天祚帝耶律延禧,在被金軍俘虜後,仍逃出金營,繼續效力於天祚帝。但是,耶律大石在天祚帝的身上已看不到遼複地振興的希望,被俘金營時遼金力量的對比認識又使他更清楚的明白了現實的嚴峻,主觀和客觀的力量讓他感到天祚帝已經不值得繼續追隨。

終於,在天祚帝不切實際的要求他與金軍決戰,收復燕雲後,大石對皇帝徹底失望。他決定離開天祚帝,用自己的力量再造河山,重建故國。時為公元1124年。

北上鎮州,西征立國

遼與西域諸國的關係一直較好,遣使往來不斷。除此之外 ,遼與西域諸國商旅往來頻繁,《契丹國志》卷八十二記載:“高昌國、龜茲國、於闐國、大食國、小食國、甘州、沙州、涼州,以上諸國三年一次遣使,約四百餘人,至契丹貢獻玉、珠、犀、乳香、琥珀??契丹回賜至少亦不下四十萬貫”。因此,大石決定向西遷徙。

但是大石離開天祚帝時,身邊只有二百騎人馬。他很清楚僅憑這一點兵力,想實現打敗金國複興遼朝的宏願是根本不可能的。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遼朝這座破碎的大廈中僅存的有完備軍力的塞外重鎮——漠北草原上的鎮州城(可敦城)。

遼朝的上京路,有負責管理漠北部落的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在鎮州城

他北行三日到黑水,見白達達部詳隱(監治長官)床古兒,獻馬四百匹,駝二十峰,羊若乾。又西行至遼軍重鎮可敦城,在此召集遼屬邊地七州十八部王開會,會上明白地闡述了他西行來此的目的:“我祖宗艱難創業,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屬臣,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剪我州邑,使我天柞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剪我仇敵,複我疆宇。”他憂國憂民的愛國熱忱,深深打動了與會各部首領,紛紛歸附,得精兵萬餘,於是立排甲,備武器,置官吏,組成了一支新的軍事力量。

1125年2月,遼天祚帝被俘,遼亡。於是,大石於可敦城稱王,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告祖宗,組織大軍西征,開始了征服西域、中亞的歷程。

率部西征的耶律大石

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假道高昌回鶻王國,向西推進。大石先致信高昌回鶻王畢勒哥,說明契丹與回鶻有著長期友好關係,並聲稱欲赴大食,要求假道,望勿疑慮。畢勒哥接信後,親迎大石,大宴三日,臨行,獻馬六百,駝百頭,羊三千,並願以子錄為質,親送出境。又西進經吉裡吉斯,到達葉密立(新疆額敏東南),征服了操突厥語的各部族約四萬戶,歸者數國。“軍勢日盛,銳氣日倍。”公元1132年,在葉密立文武百官擁戴耶律大石為帝,號菊爾罕,即“諸汗之汗”、“大汗”或“英雄之汗”之意。大石不忘中原傳統,不久改尊號為天佑皇帝,建元延慶,史稱“西遼”,又稱“哈剌契丹”,即“黑契丹”。

建國初期的西遼周邊形勢(圖/A站 布哈林)

就在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建造宮室城池、整頓軍備、養兵待動之際,1133年,東喀喇汗王朝阿爾斯蘭汗哈桑死後,其子伊卜拉欣繼位,為耶律大石重新進兵大食提供了機遇。1134年,由於康裡人和附屬於東喀喇汗王朝的葛羅祿人的侵擾,伊卜拉欣邀請耶律大石率兵至巴拉沙袞,並將其汗位讓給耶律大石。這樣,“菊爾汗進抵巴拉沙袞,登上那不費分文的寶座。”耶律大石遂建都巴拉沙袞,並改成虎思斡耳朵,改延慶三年為康國元年(1134年),降封伊卜拉欣為伊利克-伊·土庫曼,統治喀什噶爾、和田等原東部喀喇汗王朝的邊境。因而東喀喇汗王朝成為西遼藩屬國,巴爾喀什湖以北的康裡人,以東、以南的葛羅祿人等也悉歸屬西遼。於是,遼軍便從伊犁河上遊(今霍城口岸)進入巴拉沙袞,又先後降服了南疆盆地各國。這樣耶律大石通過西征,終於重新打通和恢復了從漠北經天山南麓,沿塔裡木盆地北沿至於闐(和田)、喀什的漠北絲路以及傳統的綠洲絲路,保障了西域乃至中原與中亞絲路腹地的暢通。

一連串的軍事勝利,讓大石認為東征金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他派六院司大王肖斡裡剌為兵部元帥,率騎兵七萬樹旗誓師東征擊金,“期複大業,以光中興”。然而,所謂造化弄人,當年大石幾百人能穿越的茫茫大漠,卻讓數萬人的大軍陷入絕境。“大漠阻隔,牛馬多死”,大軍難以前進,班師而還。大石仰天而歎:“皇天弗順,數也。”殘酷的現實讓大石不得不放棄在中國恢復遼朝的計劃,這個在北京長大的翰林知道自己也許再也喝不到永定河的水了。於是,他開始全力在周邊開疆拓土,經營西域大地。

1137年,西遼軍控制費爾乾盆地,與西部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交戰,西遼軍大勝,穆罕默德逃回其都城撒馬爾罕,並向塞爾柱王朝蘇丹桑賈爾求援。1138年,塞爾柱王朝與其附庸花剌子模發生戰爭,花剌子模擊敗塞爾柱王朝蘇丹桑賈爾,攻佔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1141年,在河中地區,西部喀喇汗王朝與其所屬的軍事部落葛邏祿人發生衝突,應西喀喇汗王朝大汗穆罕默德所請,塞爾柱王朝蘇丹親率呼羅珊、西吉斯坦、古爾等國的國王們集結十餘萬大軍渡過阿姆河,開進河中地區,進攻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寫信給塞爾柱蘇丹桑賈爾加以調停,然而不僅遭到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拒絕,蘇丹反而要求耶律大石接受伊斯蘭教,並威脅如有不從即以武力解決。於是,耶律大石率契丹、漢人和歸附的突厥部隊在撒馬爾罕北部的卡特文草原與塞爾柱王朝的多國聯軍進行大戰,結果耶律大石大敗塞爾柱王朝的聯軍,“忽而珊大敗,僵屍數十裡”,卡特萬會戰,也成為中亞史上一次著名的戰役。

卡特萬之戰示意圖

卡特萬之戰後,西遼奪取了被塞爾柱帝國控制的河中地區,吞並了西喀喇汗國,不久又迫使原隸屬於塞爾柱王朝的花剌子模也成為西遼的藩屬。至此,西遼成為了一個東起土拉河上遊,西至鹹海,北越巴爾喀什湖,南抵阿姆河流域,幅員萬裡,疆域遼闊的大帝國,建立了絲綢之路中亞腹地與西域等地契丹治下的和平,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中亞、西域等地多國割據爭戰、關卡林立、徵收重稅、商旅蕭條、絲綢之路停滯和衰落的局面,使得陸上絲綢之路重新恢復了繁榮和生機。

1142年,降服花剌子模,疆域鼎盛的西遼(圖/A站 布哈林)

寬仁治國,重振絲路

耶律大石為了經略中亞絲路腹地和西域地區,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西遼帝國的穩定政策,客觀上實現了傳統的綠洲絲綢之路和漠北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達和繁榮。

其一,西遼統治者對於臣屬的邦國采取漢唐在西域行之有效的羈糜政策。這個政策體現在:一是對多數地區,包括新疆南北、七河地區、河中等地,西遼中央政府派“少監”或“監國”等官吏常駐,進行監督,但不直接乾預本地統治者的行政事務。二是對邊遠地區,如花剌子模等地,中央隻派官吏前往徵收賦稅。三是對宗教勢力較強的地區,委派當地宗教首領治理並代為徵收賦稅。甚至“對待屬國王,極有恩惠,凡附屬於他的,只要用一個銀牌系於衣帶上,表明是他的臣屬就夠了。此種既采取將契丹漢製與中亞突厥語諸民族制度相結合、“因俗而治”,又廢除可能導致中央政權旁落的原中亞采邑制度,實行中央對絲路腹地的直轄統治政策,無疑保障了西遼帝國對西域、中亞地區統治的穩定,也有助於建立起契丹治下的和諧、共生與文明。

其次,減輕中亞地區原來的賦稅,獎勵絲路貿易,恢復絲綢之路的暢達和繁榮。原中亞喀喇汗王朝實行重稅政策,商旅蕭條。西遼則對統轄的地區實行輕稅。一是按戶徵收,每戶繳納一地納爾(貨幣部門);二是按畝徵收,農民隻交納收獲物的十分之一。極低的稅率,受到各族人民的歡迎,調動了生產積極性,比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西遼還獎勵保護工商業和國際貿易,絲綢之路重新出現了生機與繁榮,絲路沿線出現了一系列繁華的工商業城市,除西遼直轄的巴拉沙袞外,東、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以及西州回鶻均貿易發達,並出現了統一的國際貨幣。

西遼行政區劃圖

第三,在民族宗教政策方面。西遼王朝統治區域內有契丹、漢、回鶻、塔吉克、樣磨、葛邏祿、蒙古、吐蕃等民族。宗教有薩滿教、佛教、儒教、祆教、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等。西遼對所統轄地區各種宗教實壓行開明寬容政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許各宗教自由傳播。佛教是耶律大石等西遼統治集團所信仰的宗教,但是西遼帝國並沒有製其他宗教的發展,“由於西遼王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改變了喀喇汗王朝法定伊斯蘭教為國教、限制其它宗教的政策,因此,在西遼帝國境內各種宗教都活躍起來,包括伊斯蘭教在內都有很大發展”。兼容並蓄且多元的文化宗教政策,不僅使西域、中亞地區的不同文明和諧共生和交融,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絲綢之路區域文明的進步。

余風遺韻,影響深遠

1143年,耶律大石溘然長逝,享年56歲。他建立的西遼帝國在西域、中亞的統治,歷時八十餘年,不僅實現了中亞、西域地區在契丹治下的和平,政局穩定、農牧業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而且,重新開拓和恢復了自唐末五代以來趨於中斷和蕭條的絲綢之路,對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首先,西遼帝國的建立,將西域、中亞地區的西州回鶻、東喀喇漢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以及康裡、葛羅祿等部落置於西遼帝國的直轄或宗藩體系之下,結束了絲綢之路腹地民族宗教紛爭衝突頻發的政治格局,保障了絲路區域政治的穩定和東、西方國際貿易的暢通,不論是傳統的綠洲絲路,還是漠北草原絲路,重新恢復了繁榮和生機。自唐末五代後長期衰落的陸上絲路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使得中西方交流重又密切起來,為元朝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第二,西遼的疆域位於天山南北,中亞西域腹地,西遼采取的鼓勵絲路貿易政策使得絲路區域一系列新興的工商業城市的興起和繁榮。西遼正位於亞歐大陸的交通樞紐,東接宋、金,西通印度、伊朗、阿富汗,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據《松漠記聞》載,回鶻人“多為商貿於燕,尤能別珍寶。蕃欲為市者,非其人為儈,則不能售價”,這說明了回鶻人在金朝商業貿易乃至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宋金的漆器也遠銷中亞。有《西遊錄》中為證:“城中多漆器(巴爾赫以西的摶城),皆長安題識”。東西交通的通暢,商業的繁榮,與西遼政府秩序安定,關卡壁壘減少是分不開的。這一時期城市生活普遍高漲,“據統計,僅伊犁河谷地區,在十二世紀已達到五十六個(城鎮)。”海押立、哈刺楚克、伊基斡耳朵、阿什納斯、巴爾欽裡格乾這樣一些大城市都在這個時期形成。原有的城市,如巴拉沙袞、烏茲乾、恆邏斯等城市的規模也有較大的發展。從歐洲、西亞、中亞通過絲路輸往中原地區和南方的貿易品,主要是棉布、珠寶玉器、香料等,尤其是棉布的大量輸入,結束了中原漢人以麻布為衣的歷史,開創了中原漢人的“穿衣革命”的新時代。西遼帝國還發行了自己的貨幣,但絲路流通的主要還是喀喇汗王朝的銅幣。此外,西遼帝國已經以黃金作為普遍的價值尺度,應該說黃金作為硬通貨的流通,表明西遼已實際上統一了帝國境內的貨幣。而黃金硬通貨的統一,有力地促進了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的發達。

西遼人形象

最後,西遼帝國的建立,也有力推動了絲路區域各種文明的對話和交融,促進了絲綢之路區域文明的進步。一方面,漢文化在中亞地區得到進一步傳播,耶律大石建立的王朝雖在中亞立國,他卻以大遼正統自居,典章制度除了必要的變通之外,其他均和遼朝一樣。他極力把中原漢文化和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融人西遼王朝。“頑強的保持著自己的傳統,在各方面都表現出漢文化的特點。”中外學者們普遍認為,西遼官方文書是漢文,所鑄錢幣,用漢文年號和漢族對錢幣的稱呼,如“康國通寶”、“感天元寶”、“天禧通寶”等。這說明西遼是受漢丈化影響而不自外於中華的王朝,是遼王朝在西域中亞地區的繼續。另一方面,西遼開明的民族宗教政策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宗教發展。由於當地的通用語言是突厥語,漢族百姓和契丹百姓在和當地人民長期貨往中也逐漸掌握了突厥語言和文字。《元史》中記載,西遼王朝菊兒汗聘請高昌畏兀人(維吾爾)哈刺亦哈赤北魯到巴拉沙袞做他兒子的教師。可見,契丹貴族對學習突厥語也具有很高的熱情。回鶻是當地主體民族,許多從事畜牧業的契丹人也開始與回鶻人一同從事農桑,並逐漸回鶻化。在宗教上,不僅伊斯蘭教依然流行,基督教得到發展,佛教得以傳播,摩尼教等早已銷聲匿跡的宗教也又出現了。各種宗教信仰競相發展,思想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遼文化、漢文化與希臘、伊斯蘭文化交相輝映。馬迦特認為,“從來注意太少的文明帝國哈剌契丹在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暗淡無光的歷史背景中是光芒四射的。”

西遼、西夏、南宋、金對峙圖,淺綠色為西遼(圖/新浪微博 蒼天熊貓)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契丹一詞變成了中亞各國用來稱呼中國的名稱,後來這個名稱又經由中亞,俄羅斯傳到歐洲。今俄語中的Китай和英語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詞的對音。由此可見,西遼國祚雖不足百年,但漢文化的遠播和它在亞歐歷史上產生的深刻影響,都是不容忽視。

綜上所述,耶律大石以其一生的才華和業績,說明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中傑出的代表一人物,為契丹族的發展、歷史進步和中華疆域的開拓、中華文化的遠播以及擴大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影響,都作出過傑出的貢獻。他建立的西遼帝國,讓傳統絲路得以重新恢復和開拓,西遼帝國在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營,讓絲路沿線地區得到了和平與發展,讓古老絲路煥發了新的光彩,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對西域中亞的民族、宗教格局變遷產生了深遠影響,為元朝絲綢之路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正如丘處機所說:“大石林牙??克西域數十國,幅員數萬裡,凡百餘年,頗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 耶律大石的英名永載史冊,留芳百世,為我中華子孫深深地懷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