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揭秘|清華學子心臟驟停獲救,這項逆天技術讓他成為1%的倖存者

5月22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一篇10萬+文章:《18歲清華學子心臟驟停後第4天甦醒 | 宿舍同學、120、北醫三院三方接力從死神手中奪回他的生命》,文中描述5月7號下午,清華大學學生在寢室突發心臟驟停,幸運的是,經過宿舍同學心肺復甦(CPR)+兩次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除顫、120轉運和北醫三院的通力搶救,這位年僅18歲的清華學子終於從死神手下逃脫。

這個完美的搶救過程和結局獲得無數人的轉發和點贊。這個典型的心臟驟停搶救案例背後,不僅有大學生CPR培訓的完美實踐, AED再立新功,更重要的是掩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逆天」技術——亞低溫治療,這關係到心臟驟停患者能否真正醒過來,實現腦復甦的關鍵環節。

清華學子有多幸運?

國內每年54萬猝死患者僅有1%的人醒過來

目前,我國每年發生的猝死總人數約 54.4萬/年,阜外醫院研究顯示,70%~80%心臟性猝死發生在院外。在我國,院外心臟驟停的存活率不到1%。但為什麼清華學子這麼幸運?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李宗浩會長接受《醫師報》記者採訪時透露:這得益於面向大眾的CPR培訓以及清華校園公共電除顫計劃的啟動。

北醫三院在報導中描述了詳細的CPR搶救過程:趙峰和同學們剛剛接受過CPR培訓,千鈞一髮之際,室友們有條不紊,分工合作,有人立刻開始胸外按壓,有人撥打120,有人跑去取4月份剛剛在校園安裝的AED。幾分鐘後,AED到場,同學按照AED發出的指示為趙峰進行了2次電除顫。趙峰倒地10餘分鐘後,120急救人員到達現場。

……

對此,北京醫院急診科張新超教授對《醫師報》表示:「這位18歲學子的得救,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他是一個被好運眷顧的人。他幸運的遇到了一群懂得第一時間判斷病情展開救援,並撥打『120』尋求急救人員幫助的同學們;120急救人員到達現場,接力進行搶救,並安全轉運至醫院急診科後,經專業團隊啟動了亞低溫治療等救治手段,最終得以甦醒。這是一場生命的接力!」

李宗浩會長欣慰地說:「作為一個致力於我國急救事業發展的急救醫生,作為CPR的踐行者、推動者,我非常高興看到這次清華大學學生成功實施CPR的案例。這說明,CPR技術已經越來越受重視,其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

心肺復甦有多重要?

每一個路人都可能成為你的救命恩人

數據顯示,呼吸、心跳驟停每延長1分鐘,搶救成功率將降低7%~10%,如果超過十幾分鐘,將失去搶救時機。送到醫院後,即使醫院的技術再好,都可能束手無策,功歸一簣。

李宗浩會長強調,很多時候第一目擊者進行CPR比我們專業力量還要重要。應加強警察、消防、航空、旅店、餐飲等行業人員的CPR培訓,在機場、鐵路站點、酒店、學校、辦公大樓及大型商場等重點區域安裝AED。重點培訓第一目擊者,路人也許就成為了救命恩人。

本次清華學子接力搶救過程中,舍友有效的CPR和及時獲得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在這次搶救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標準CPR配合科學應用AED,將大大提升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

如何實施高質量的CPR是救治關鍵,張新超教授建議:CPR主要包含6大要點:1、心臟停搏後10 秒內開始按壓; 2、用力按、快速按,不要過深、過快,按壓速率100~120 次/分,深度5~6 厘米(成人);3、每次按壓後讓胸壁完全回彈,避免在按壓間隙倚靠在患者胸壁上;4、盡量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努力使中斷時間<10 秒);5、給予有效的人工呼吸,使胸廓隆起;6、避免過度通氣。

李宗浩會長呼籲:「CPR科普是一項科學衛生事業,但更是一項社會衛生工程,僅靠衛生部門遠遠不夠。所以我建議,在中央有關部門領導的協調和衛健委的牽頭下,中國科協、國家科技部、教育部都應積極參與進來,從科普、科研、增設培訓課程等發麵,合力推動CPR規範化普及。」

讓心臟驟停患者醒過來的逆天技術:

揭秘不為人知的亞低溫治療

第一時間啟動CPR+AED能最大限度讓心臟驟停患者恢復自主循環活下來,但並不代表著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醒過來。在常溫下,腦組織缺氧超過6分鐘會受到損傷,10多分鐘後將發生不可逆損傷,患者即使被搶救過來恢復心跳呼吸,也往往因腦損傷嚴重成為植物人或處於植物狀態。可以說,腦功能的保護一直是CPR後治療的難點。

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甦指南建議對所有在心臟驟停後恢復自主循環的昏迷成年患者,都採用目標體溫管理,又稱為亞低溫治療。

什麼是亞低溫治療?

利用人工方法將機體體溫降至28~35℃輕中度低溫稱為亞低溫。1938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TempleFay等首先把亞低溫治療應用於臨床。因30℃以下對人體損害較大,目前實驗及臨床研究常用溫度為30~35℃,現有研究證明,亞低溫可有效保護血-腦屏障,降低腦氧耗量,減輕腦水腫以及抑製內源性有害因子生成、釋放,改善傷者預後,因而成為新興的腦保護措施。

將患者的體溫降至32~36℃之間,維持至少24 h以上,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被公認的可以減輕心臟驟停患者腦損傷的治療措施。

法國Lariboisière醫院對203例的心臟驟停患者研究顯示,使用血管內降溫治療的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率為41.9%,隨訪28天時無嚴重神經損傷的生存率為36%。但在我國,臨床醫師對亞低溫治療普遍認識不足,僅有少數醫院開展,且處於研究和起步階段。

幸運的是,北醫三院急診科自2012年開始啟動亞低溫治療。建立亞低溫治療醫療護理團隊及亞低溫治療標準流程,開展了反饋式體表亞低溫和血管內亞低溫治療,目前已經對數十例心臟驟停後患者成功實施低溫治療,已經使10餘位患者成功腦復甦,治療效果與國際同步。

在此次成功促使昏迷4天甦醒過來的幕後英雄,就是北醫三院急診科馬青變主任率領的亞低溫團隊。在72 h裡,清華大學心臟驟停大學生經過了低溫誘導期、低溫維持期(24 h)和復溫期。終於在5月11日,心臟驟停後的第4天,甦醒了!並在心臟驟停後的第7天,拔除氣管插管,完全恢復神志!

亞低溫治療是怎麼實現的?

跟臨床常用的物理降溫有什麼區別?

臨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有體表降溫和血管內降溫。既往應用的體表降溫如冰帽、冰毯、腋下腹股溝放置冰袋、溫水或酒精擦拭身體及風扇等,這些降溫不能等同於亞低溫治療,但可以作為快速降溫的輔助手段。因為亞低溫的本質是溫度控制,以上方法誘導過程較長,大多需要 3~8 h,容易使體溫波動較大,降溫的效果不理想,且無法快速達到和維持恆定的目標溫度,更不能緩慢復溫。

北醫三院急診科所採用的是血管內降溫的技術,即血管內熱交換降溫技術(endovascular heat exchange cooling),其工作原理是採用介入方法將溫度控制導管插入人體深靜脈內(如經鎖骨下靜脈至上腔靜脈,或經股靜脈至下腔靜脈),直接對血液進行降溫/復溫。它的特點是降溫迅速可靠,創傷小,降溫速度平均達到 3.0~6.0℃/h,溫度控制精確度為 0.1℃。

哪些患者可以使用亞低溫治療呢?

根據國內外現有臨床研究發現,血管內亞低溫為治療下列疾病帶來新的希望:

1、心肺復甦後腦病

心跳驟停死亡率高,部分存活者因中樞神經系統嚴重損害而給家庭及社會增加了極大負擔,早期去除病因後的腦保護治療對患者的預後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儘早實施亞低溫治療可以增加腦復甦成功率。

2、惡性顱高壓

正常顱壓成人6.0~13.0 mmHg ,輕度顱內高壓:14~20 mmHg,中度顱內高壓:20~40 mmHg,重度顱內高壓:>40 mmHg。如果顱高壓控制不良產生嚴重後果,發生腦疝,會導致病人死亡。

許多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可引起顱高壓:1.顱腦損傷2.顱內腫瘤3.顱內感染 4.腦血管病5.顱腦先天性疾病6.腦缺氧。目前常用治療方法:1)去除病因:腫瘤切除;分流術;2)藥物脫水降顱壓: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血漿,白蛋白,糖皮質激素等;3)腦脊液外引流4)外科去骨瓣。

臨床許多疾病可導致瀰漫性顱內壓增高,上述保守治療效果差,而外科手術治療損傷較大,且許多患者常常因病情嚴重而失去治療時機。血管內亞低溫治療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

3、大面積腦梗塞

大面積腦梗塞是由腦動脈主乾阻塞所致,CT呈現大片狀低密度陰影,多為腦葉或跨腦葉分布,腦組織損害範圍較大,臨床上除表現腦梗塞的一般癥狀外,還伴有意識障礙及顱內壓增高,預後差,死亡率高致殘率高。亞低溫對急性大面積腦梗塞具有確切的保護作用。

4、其他疾病

惡性癲癇持續狀態;中署患者者中昏迷、昏睡或嗜睡可用於控制體溫;惡性綜合征患者中發生昏迷、或昏睡或嗜睡均可用於控制體溫。

往期回顧

編輯:霍元傑 審核:黃玲玲 陳惠

目前30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