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博展出元代瓷器“大家族” 揭開元代瓷器歷史上的地位

在今天看來,元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生產技術飛躍的時期,尤其是景德鎮的青花瓷在元代開始趨於成熟。但據史料記載,當時蒙古貴族喜愛金銀器皿而輕視瓷器,大量的景德鎮瓷器只能被外銷。那麽,元代瓷器在當時社會究竟佔有怎樣的一席之地?今天上午,“海宇會同——元代瓷器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首次以瓷器文化史的展陳形式,通過來自國內11家博物館的96件館藏文物向觀眾展示元代“梯航畢達,海宇會同”的繁榮圖景,也全方位地揭示了元代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獨特地位。

元代瓷器生產是繼承與創新的產物,它在繼承宋金藝術成就的基礎上,達到了全新的技術水準與藝術高度。在元代,瓷器生產首次在瓷胎中採用高嶺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在中國瓷器技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元青花為代表的瓷器釉下彩繪藝術,開辟了陶瓷裝飾的新篇章。展覽中,一件霽藍釉爵杯是霽藍釉瓷器的代表性文物和上乘之作。霽藍釉屬於高溫石灰鹼釉,是將和青花相同的鈷料拌入釉中施與器物表面,一次燒成。據介紹,這件霽藍釉爵杯為後世燒製各種顏色的釉瓷器奠定了基礎。

官方圖

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一件天藍釉花口紫斑貼塑獸面雙螭耳連座瓶技藝之精湛、紋飾之華麗不禁讓人感慨古人非凡的匠心。整個瓶子身材高大,造型繁多,瓶兩側肩頸部各有一枚獸耳曲柄,器身貼塑兩枚獸耳銜環鋪首裝飾。瓶下部為花幾式鏤空底座,底座上有出棱式曲足。通體施天藍色乳濁鈞釉,口沿、肩部及底座處有紫紅色釉斑,釉色豔麗,十分精致奢華,這使它一度成為代表元代瓷器燒製最高水準的作品。

據介紹,元代瓷器的器型和釉色,一定程度延續了兩宋文人崇尚高雅素淨之審美,但總體完成了由前朝士人審美主導向世俗化風格的轉變,出現了更多大型器物,裝飾繁密,紋樣突出。而元青花的出現,正式宣告了華麗奔放的審美意趣成為主流。

不僅在技藝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元代瓷器還是600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據介紹,元代以景德鎮為中心,龍泉窯、磁州窯等全國性和地方窯口的瓷器生產十分繁榮,青花瓷一類的瓷器除了成為老百姓的家常用具外,還走上了遠銷海外的漫漫長路。展覽專門開辟了一個單元展出一系列元代瓷器的海外 “遊子”,它們身上有精美的紋飾,豐富的主題,多樣的形製,受中原傳統文化、伊斯蘭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是元朝時期中華文化開放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證。

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考古發掘的白地黑花魚藻紋盆官方圖

其中,一件來自上海博物館的青花蓮池雜寶紋蓮瓣形盤便是元代瓷器的“混血兒”。盤面的青花使用產自伊朗進口“蘇麻離青”鈷料,用景德鎮製瓷技術,結合雙方的審美情趣燒製而成,是中外技術和文化交流的產物。在青花瓷的工藝中,中國傳統青料發色普遍清淡,而在元代,一些青花瓷器引用了國外不同發色的青料使瓷器呈現出濃豔的色彩。一件國博藏的青花雲龍紋罐便符合這一特徵,此器形在國內外傳世及出土元青花器物上均有跡可循。它的紋飾分四層,層次清晰,青花發色青翠濃豔,符合進口青料發色特徵。

元代瓷器除了活躍在陸上絲綢之路,還乘上了“大船”,登上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風帆。 展覽展出了“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福建平潭大練島沉船”“西沙群島石嶼二號沉船”等水下考古工作的豐碩成果。其中,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是我國首次獨立開展的大型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沉船出水文物600余件,包括碗、盤、罐、碟、盆等瓷器,絕大多數都是磁州窯產品。展出的“白地黑花魚藻紋盆”和“黑釉盞”均是發掘出來保存較為完好的代表性文物。

看完整個展覽,不難看出元代瓷器在古代中國對外交流和開放中的顯著地位。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在展覽簡介中寫道,“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元代瓷器不僅是中華文化開放性、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最好物證,也體現了中華文明“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對於我國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潘子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