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大孫華教授:城市考古的幾個問題

2019年7月1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特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華教授來院做題為“城市考古的幾個問題”的講座,講座由四川省考古院唐飛院長主持。講座吸引了眾多業內專家學者、高校文博專業學生以及熱心聽眾參加。

講座現場

孫華教授首先從“如何認識古代城市”入題展開講座。城市考古首先要明確遺址邊界問題,即明確城市與鄉野的界限,不論有無城牆,都存在邊界;其次看路徑,所謂路徑是線性的勾通城市各功能區的線路,大致等同於構成城市網絡的街道。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路徑都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往邊界出入口的主要線路,在擁有城牆的古代城邑中,這類線路就是通往城門的主乾道;另一類是城市內部聯繫的線路,它們迂回至前一類線路時才可以到達城市的出入口。其三看區域,所謂區域,也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形態的含義,它是由道路和圍牆圍合成的一個空間;一層是功能的含義,它是某種人群、某些產業、某類活動聚集的空間。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是以古代國家各級政府機構為中心有意識規劃營建的統治據點,宮殿衙署構成了城市的核心區域。其四看節點,這一點我們過去觀察的往往不夠,它是指觀察者可以進入的具有戰略地位的焦點,是對用途和特性的連接和集中所形成的匯聚核心。通俗來講即最主要道路的一些交匯點、廣場等。其五要看地標,指觀察者的外部參考點,它需要超越普通城市居住建築的體量和高度,以及不同於一般建築物的特別的外部造型,以便在城市紛繁多樣的建築背景中突顯出來。以上五點是美國學者凱文·林奇提出的城市形態“五要素”。雖然“五要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工具,但存在局限性,僅可用於分析同一時代的城市,考古工作者面對的城市遺址往往也不是同一個時期的城址,首先對歷史城市或城市遺址進行分期,然後考察不同的時期城市或城址的構成要素,是我們城市史學家和城市考古學家應該首先注意的問題。另外,“五要素”中缺少一個要素即城市的出入口,雖然它與路徑和節點部分重疊,但不能夠等同,出入口是城邑內部與外部連接的路徑所必經,往往有標識物和某種標識作為引導。

接下來孫華教授講解了城市遺址的分期問題,強調器物分期與遺址分期不是同一回事,不能簡單地以器物群風格的變化作為遺址變化的主要參考指征,更不能簡單地以陶器群的分期作為遺址的分期。進行遺址分期的時候,要綜合考慮遺址不同時期的規模大小、建築等級、器物品級、器物特徵等因素。器物的工藝、造型、紋樣等特徵是時代的產物,呈現的是時代的風格,不可能是某個遺址的風格。許多遺址都經歷過很長的發展歷程,有的遺址還連續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文化”。對於經歷了幾個不同“文化”的遺址,由於這些“文化”都有各自特徵明顯的器物群,研究者往往會將其各自作為一期區別開來;但對於“文化”沒有發生轉移的遺址,研究者們的分期就往往過分地糾纏在一些細節中,往往忽略了遺址一些更重要的變化。當下常見的以局部代替整體,以遺物代表遺址的做法,雖然是考古學界流行的做法,在不少遺址不可能得到全方位發掘的情況下也是一種不得已的權宜辦法,不能將其當作一種標準範式,不能一說到某遺址的分期即遺址的發展進程的時候,就拿該遺址器物分期年表來代替。事實上,一個遺址發展變化過程,該遺址出土遺物所透露的信息,遠不能與遺跡和文化堆積透露的信息相提並論。孫教授依次通過具體的分析安陽殷墟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三星堆遺址的分期問題,來舉例說明遺址分期時常見的問題。接下來講解城市遺址的考古問題——以鄉村型城址為中心。位於現代鄉村田野中的古代城市遺址,是古代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因某種原因終止了發展,原先的城市被摧毀或廢棄,起初會是一片廢墟,但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舊城址不可能長期荒廢,很快就會有人定居。新定居者除了會利用廢棄城址作為村落外,其余區域會陸續開墾成耕地,原先的廢墟景觀很快就會轉為鄉村景觀。舊城城址那些有礙耕作的建築遺跡,除了一些有用的磚石構件會被搬運到村莊中作為建築材料外,其余遺跡的上部都會被逐漸平毀,僅存的遺跡一般都被掩埋於地表耕土層以下,只有部分城址的少許建築物和構築物隆起於地表。這類城址考古需通過全面的鑽探和小規模的發掘驗證,來查明其基本情況。廢棄成為鄉間田野的古代城址,其自然和人文景觀與今天往往有很大的差異,要認識這些掩埋在地表以下的古代城市的面貌,首先要確認城址的外緣邊界,也就是有防禦城址的城牆和城濠。城市防禦除了人工的壕溝和城牆外,古人也往往會利用自然山脊、崖坎、河流、湖泊等作為天然防禦設施,尤其是一些南方山區和水鄉的古城址,有時城市的外部邊界並沒有通常的城牆城濠,故從事這些城址考古的人們應當關注古代城址周圍的地形地貌和環境景觀。

在鄉村型的城址開展考古工作,首先應建立永久性的遺址坐標系,古今重疊型的城市往往有現成的城市坐標系,城市考古是個長期的工作,需要預設統一的分區編號、探方編號和遺跡部門編號。鄉村型城址的宜耕田地也方便鑽探,但鑽探有普通鑽探和測量鑽探之分:普通鑽探只是大致探明地下文化堆積分布範圍、厚度和年代,重要遺跡的所在位置、形態和規模等信息;測量鑽探則需按照遺址坐標系的方格網,等距離準確布設探孔,測量探孔所在位置地表的三維坐標。取出探孔完整提取的土芯進行拚接,並測量地表至生土表面各層的深度信息,從而為建立分層儲存的遺址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基本數據。這個系統至少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城市建城以前時期的地面,也就是原始的地貌特徵。第二個層面是城市建立後的使用時期,也就是古代城市存在時期的當時城市地面情況。第三個層面是城址廢棄時地面及其以後一段時間後的堆積層面。至於鄉村型城址考古的具體技術路線,可以考慮首先通過專項調查確定城址的外部範圍,其次尋找和確認城址的城門,然後通過城門和高級建築基址來追尋城內道路和給排水網絡,其後再查明古代城址道路兩側的房屋關係和城市景觀等信息。具體可以先在便於開展考古勘探和發掘的城郊開展城市考古,查明該城址古代某個較早時期的形態結構,然後對照近現代城市街區格局,看看晚期城市是否沿用了早期城市原有的街區格局。徐蘋芳先生對北京城元大都遺址的考古可以作為這類城址的范例。

講座現場

最後孫教授指出,城市考古需要抓住城市發展的規律。他簡要概述了一下中國古代城市的類型問題,吳慶洲教授在提到中國古代城市分類的時候,認為它們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周禮》所記的城市;第二類是《管子》所記的城市;第三類是“法天象地”的城市。吳先生這個分類簡明要,能夠概括中國古代城市的不同特點。

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第一大類是象徵輿地的政治城市,中國古代城市主要是具有等級性的政治城市,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規模、尺度和要素。就規模尺度來說,早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規範,這些制度規範的形成有小和大的兩個地理空間來源,小的來源就是方裡為井的井田製,大的來源就是全國九州或天下九州的地理觀。另外一種主流城市規劃方法為法象上天的都城規劃,是將都城規劃在河流兩岸,城的北半部是營建宮殿,南半部營建神廟的一種行政空間與宗教空間被河流分隔的規劃模式。

孫華教授通過此次講座,分門別類的將城市考古中經常面臨的各類情況與問題一一提出並提供了可借鑒的施行方案。語言循循善誘,深入淺出,講座獲得圓滿成功,現場觀眾反響熱烈。

擬稿:張思琪

攝影:張思琪

講座PPT:

複製該鏈接https://pan.baidu.com/s/1Ul_hVqY9O2vIq3DUty-1sw,並輸入提取碼:k9nz,可下載此次講座PPT《城市考古的幾個問題》。

==========

轉載自 四川考古

版權歸原作者(部門)所有

本文為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