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 | 低GI值食物在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的應用指導

糖尿病

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紊亂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糖耐量減低、高血糖、尿糖,以及多尿、多飲、多食、消瘦,全身癥狀有腰痛、四肢酸痛、乏力、手足蟻感、麻木,皮膚瘙癢等。久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出現心血管、腎臟、眼、神經等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最終導致臟器功能缺陷或衰竭。

GI值,即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指餐後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線在基線面積與標準血糖(葡萄糖)耐量面積之比,以百分比表示。GI是用以衡量某種食物或某種膳食組成對血糖濃度的影響(公式如下),GI高的食物或膳食,表示進入胃腸後消化吸收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血糖波動大;反之則表示在胃腸內停留時間長,釋放緩慢,葡萄糖進入血液後峰值低,下降速度慢,血糖波動小。本活動,根據指導糖尿病患者科學合理的應用低GI食物,明顯減輕了糖尿病患者的自覺癥狀,有效的控制了血糖,減少了降糖藥物的用量,具體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2010年3月~2010年6月收治糖尿病患者42例,女15例,男27例,年齡50~70歲,平均60歲。按照單純隨機分配方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1例。營養教育前、後,對照組和實驗組同期相比,其性別、年齡、發病年限、工作強度、體育鍛煉時間和強度、文化程度、家族史、併發症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病例均具備以下條件:符合WHO糖尿病專家委員會與1999年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糖尿病癥狀(指多尿、多食、煩渴多飲和難以解釋的體重減輕)加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漿葡萄糖≥7.0mmol(126mg/dl),或OGTT2hP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漿血糖≥11.1mmol/L(200mg/dl)。無運動障礙,智力正常,勞動分級為輕、中度,自願參加本活動。

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向患者講解有關糖尿病的知識、相關的臨床表現以及併發症的危害。告知科學的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必須積極配合。鼓勵患者堅持基礎飲食治療,使患者樹立信心,做到自我控制。

⑵糖尿患者營養治療原則:

①合理控制總能量的攝入,維持標準體重;②保持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適當比例,避免高糖食物;③補充足夠的無機鹽和維生素;④提高膳食纖維的攝入,限煙酒;⑤合理的分配三餐食物,少食多餐;⑥適量運動。

⑶食物交換份法的應用:

對照組按照傳統的食譜編制和食物交換份法進行營養教育和培訓。教會患者如何利用食物的交換份法合理的控制能量的攝入量。⑷低GI值食物的選擇和應用:實驗組以GI值作為選擇食物的指標。複印常見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GI值數據來源於《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中食物GI數值),訂成冊子發給大家,教會患者如何選擇兼顧能量攝入和GI值。

注意食物類別和精度,粗糧不要細作,越簡單越好,多食膳食纖維。⑸售後服務:電話跟蹤,膳食調查,詳細記錄每人的24小時膳食食物種類和數量。對照組計算每天總能量的攝入及食物的種類及構成比例。實驗組進行每天總能量的計算及混合食物的GI值和食物的GL[食物血糖負荷,GL食物GI×攝入該食物的實際可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g)]的計算。計算混合食物GI值方法:首先計算每餐總CHO重量;然後計算某一食物CHO重量與該餐總CHO重量之比,再乘以該食物的GI值,即得該食物對這一餐的GI貢獻值;最後計算全餐所有食物GI貢獻值求和,即得該餐的總GI值。

二、結 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比較結果如下:實驗組組優於對照組,特別是餐後血糖。見表1。

三、討 論

對GI的研究,最早主要是研究其即時效應,即對血糖的控制,隨後更多的研究發現,長期攝入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對心血管疾病,體重控制、調節血脂等諸多方面都有積極意義。低GI食物包括燕麥、大麥、谷麥、大豆、小扁豆、豆類、裸麥粗麵包、蘋果、柑橘、牛奶、優酪乳等。歐洲糖尿病營養研究專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均推薦低GI值食物。在糖尿病患者食物GI臨床的Meta分析顯示,與高GI值飲食相比,低GI飲食可使糖化血紅蛋白下降0.4%。一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對於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與傳統營養教育相比,以低GI為主要內容的營養教育,有助於減少他們的脂肪攝入量,血糖水準控制更佳。流行病學資料也顯示,低GI飲食與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降低相關。並且由於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的簡單易懂和易接受性,更受到糖尿病患者的歡迎。

糖尿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糖尿病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而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普及卻相對滯後。缺乏科學、合理的糖尿病膳食營養知識,對糖尿病飲食治療措施沒有足夠的認識和信心。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營養健康教育,讓患者掌握正確的營養知識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首要途徑,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衛生保健措施之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