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白杜甫們筆下的「詩和遠方」,你可曾到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幾年前,由高曉松作詞曲、許巍演唱的這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傳遍大江南北,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大家紛紛暢想著扔下滿心疲憊、一身浮華,背著吉他、帶著愛人去旅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去年,隨著文化和旅遊部的成立,文旅融合的大幕徐徐拉開,人們奔走相告,「詩和遠方終於走到了一起」。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詩和遠方自始至終都在一起,不曾須臾分離。那些驚才絕艷、「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人,哪一個不是登山臨水、尋幽訪勝的旅行家?他們寄情山水,詠懷古跡,竹杖芒鞋所及之處,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李白、杜甫、劉禹錫、岑參、王安石、陶弘景等詩人的足跡,詠其詩,臨其境,含英咀華,撫今追昔,尋找屬於我們的「詩和遠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安得廣廈千萬間

葉艷莉 | 文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少不了理想的居所。千餘年前流寓成都的詩聖杜甫,就在城西的浣花溪畔,營建了夢中的家園——草堂。

(圖<荊洲)

草堂四周風景如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江邊一株枝繁葉茂的古楠如華蓋蔭蔽著過往行人,也催發著詩人的詩情。江畔繁花似錦,千朵萬朵壓枝低。江上圓荷浮小葉,蓮香冉冉。細雨在水面織梭,引得魚兒不時探看。夕陽西下,鸕鶿悠閑地曬著翅膀。農田阡陌,八九人家,地僻人稀,林塘清幽,少車馬喧嘩,無塵事打擾,深為詩人所鍾愛。

(圖<楊榮忠)

草堂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開始營建,當年初成。詩人對草堂非常喜愛,在詩中反覆加以吟詠。如草堂初成,詩人寫下《堂成》一詩,表達自己的欣喜: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當然,草堂的建設中也不免一些擾人的插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然而,就在那樣一個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狼狽不堪、自顧尚且不暇的日子,他卻石破天驚般地寫下了那樣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何謂偉大,這就是。恰如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所言:「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杜甫草堂和杜甫的詩歌一起流傳千古。

(圖<楊榮忠)

在安史之亂中飽嘗逃難、陷賊、遭貶、輾轉流離等各種苦難打擊的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草堂的營建,安息身心。詩人一貧如洗,卻依然對生活充滿了令人欽佩的熱情。他精心呵護著草堂,沒有錢,就以詩代簡,向友人索要許多花草竹木植於院內院外,並親手栽植了心愛的4株小松。他還用木板搭成一個水亭,以供垂釣消遣。雖然草堂生活困苦,詩人卻身體力行,實踐著「詩意棲居」的夢想。

雖然有一些挫折,將近4年的草堂之居畢竟還是詩人後半生最為安定歡愉的一段生活。詩人在此寫下了240多首詩,其中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佳作,清新自然,在其一貫的沉鬱風格中透出少有的輕快。居家即景,他寫下「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樣明媚活潑的詩句;江畔獨步,他寫下「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樣親切自然的詩句;享受天倫,他寫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這樣溫柔繾綣的詩句;他也為客至而喜悅,寫下「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他還到成都的各處尋幽探勝,寫下「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圖<繆培昌)

但是,草堂的平靜最後還是被打破了。時事多艱,好友病死,生活無靠,杜甫只得攜家出走,東下荊楚。自他去後,草堂日漸荒涼。但杜甫在中國文化史上擁有的巨大向心力,卻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不斷探訪,「欲思其人而成其處」的願望,使草堂不斷得以重建,並因此不朽。誠如馮至先生在《杜甫傳》中所言:「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圖<王祖遠)

五代詩人韋莊最先在草堂舊址重建茅屋。北宋元豐年間,呂大防鎮守成都,再次重建,並命繪杜甫像於壁上,供人瞻拜。南宋紹興時,張燾又加以培修,奠定了草堂園林的基本格局。後元明清三代都不斷在宋草堂的基礎上加以擴建修繕,尤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這兩次規模為最,奠定了後世草堂依中軸線對稱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礎。

今日草堂的五重主體建築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與工部祠均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著一些附屬建築。其間蒼楠森森,翠竹娟娟,花草繁茂,加之流水縈迴,小橋勾連,一片清幽景象。正門門聯「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摘自杜詩,洗鍊地勾畫出草堂的地理方位。大廨中央陳列著杜甫銅像,那羸弱的身姿、苦吟的神態,把詩人一生顛沛流離、困頓憂患的消息悄然傳遞。詩史堂為草堂的主廳,堂中陳放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冷峻的嘴角,生動地刻畫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堂內東、西側分別立放杜甫、李白泥像。李杜這對「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相處時間雖不長,其真摯的友誼卻是千古傳誦的一段佳話。後人在草堂中讓他們生雖離,死卻伴,也是一番美意了。柴門簡樸低矮,取杜甫詩意而成。工部祠正中設杜甫神龕,兩側設宋代詩人陸遊、黃庭堅神龕配饗。陸、黃皆推崇杜詩而有成,又皆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與杜甫心跡相同。讓三位異代知音同聚一堂,也是賞心樂事,可感可佩了。

(圖<荊洲)

為了滿足人們領略曾被八月秋風所破的詩人茅屋的渴望,上世紀90年代,當地在工部祠側後新建了茅屋景區。茅屋為傳統的穿鬥式川西農居建築,竹笆牆、茅草頂。茅屋前方,根據杜甫詩意植竹林、開藥圃、辟菜園。恍兮忽兮,耳畔似乎有朗朗吟詩聲泛起,讓人心胸一熱,慨慨然欲與之應和。

成都—杜甫—草堂—祠堂—紀念館—博物館,這不斷延伸的歷史連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賦予越來越深厚的內涵。在歷史的懷抱中,草堂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與符號,銘刻著人們對於愛國情懷的敬意。草堂的不斷重生,也正淵源於人們對於中華文化精神的一次次重溫。精神終不死,草堂留千秋。

TIPS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

交通:乘坐地鐵4號線至草堂北路站,或乘坐19路、35路、58路、82路、151路、165路、170路、1024路等公車至杜甫草堂站下車,步行可至。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節選)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浙江紹興·天姥山

天姥連天向天橫

許國華 | 文

一直以為「雲霞明滅或可睹」的天姥山,不過是詩仙李白寄詩抒懷的一個詩境與意象。直到驢友約我去天姥山戶外徒步時,我才明白,世間果真有此山。於是,帶著疑問與嚮往,我開啟了「尋夢天姥」之旅。

(圖<梁柏林)

車入儒嶴,一路景緻漸入佳境。遠眺天姥,山間雲霧縹緲,若隱若現,頗有幾分仙山味道。近觀兩側,青山疊翠,山嵐纏繞,如夢如幻,彷彿置身世外仙境。「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我追隨著詩仙李白的夢中足跡,從班竹村青雲梯登山道出發,徒步向主峰挺進。

(圖<梁柏林)

這條登山道,人稱「謝公道」。當年號稱南朝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被貶為永嘉太守後,寄情山水,肆意遨遊,於探幽尋秘間發現了這座披著神秘色彩的天姥山。「連岩覺路塞,密竹使徑迷。」詩人太守便從始寧南山伐木開道,越天姥山,直通永嘉。綠嶂巍峙、峰巒高聳的天姥山,觸動了這位山水詩人的詩意靈感。一時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等佳句名篇迭出。從此,天姥山名聞天下。

沿著謝公道繼續攀行,我四處尋找李白「夢遊」的痕跡。也許此時登山的每一個步子,都能踩到古代聖賢的足跡。「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全唐詩》收錄了2000餘位唐代詩人的作品,其中竟有450多位詩人曾撫剡溪之清流,望天姥之雄奇,留下了1500多首詠頌天姥山的詩篇。這條彎曲陡峭的謝公道,更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騷客的竹杖芒履。

(圖<梁柏林)

天姥山是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聖山。剡溪潺潺,流淌了多少詩情靈感;天姥巍巍,滋育了幾許豪邁情懷。那位「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李白,早年「東涉溟海」時,曾追隨謝靈運的足跡暢遊過天姥山,寫下《別儲邕之剡中》,留有「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的詩句。46歲時,李白居東魯,仍魂牽夢繞天姥山,竟赴山夢遊了一番,夢醒後乘著餘興,寫下了氣勢恢宏的千古傑作《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雄奇豪邁的詩篇,奔放飄逸的情懷,使這座詩仙夢之歌之的仙山,愈加名揚四海。

(圖<許國華)

我默誦著李白的詩句尋夢前行,不覺拐進了一個石門,頓感水氣霏霏,雷聲隆隆。抬眼看去,只見前方數十米高的峭壁上,噴瀉出一簾雄壯奇偉的瀑布,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熊咆龍吟。莫非這就是李白詩中「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的壯觀景象?

(圖<許國華)

一路巒嶂重重,溪澗潺潺,林深壑幽,確是一個寄情山水、放逐心靈的好地方。難怪謝靈運貶官失意後會流連於此,寄情於此。仕途失意,人生不得志,唯有這方清寧山水,能慰藉他疲憊的心靈。雄奇高峻的天姥山賦予了他清新的詩風與洶湧的才思,所以其山水詩創作的黃金期,恰恰是貶任永嘉的短短一年內。曾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在被唐玄宗「賜金還山」後,「濟蒼生」「安社稷」的夢想破滅,只好寄情山水,夢想忘卻內心的痛苦。「夢遊」不過是他尋求精神慰藉、尋找精神家園的一個幻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李白也只有在縱情美酒與移情山水中,方能忘卻現實中的煩惱。

(圖<許國華)

我獨自佇立天姥山崖邊,靜心吸納聖山中的清新空氣,用詩情來滌盪自己的心靈。「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一二。」人生在世,又豈能事事如意?得與失、進與退、成與敗、榮與辱,不過是天姥山上的過眼雲煙。

最美的風景在心中,最好的風景是心態。就像那位佯狂的詩仙,應召入京前,得意處取醉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賜金還山後,失意處也不忘豪情機甲狂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正是這大氣磅礴的詩作高度,造就了天姥山高山仰止的人文高度。

TIPS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儒嶴鎮

美食:春餅、芋餃、榨面

周邊景點:大佛寺、七盤仙谷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節選)答詔問

陶弘景

江蘇句容·茅山

山中何所有

楊瑩 | 文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許多具有隱逸情懷的人。他們有的隱在山水之間,有的隱於滾滾紅塵之中,所以就有了「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之說。南北朝齊梁時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學家、詩人陶弘景曾隱居茅山,就在當時都城金陵的南邊。

茅山是典型的低山丘陵,有著溫和的陽光和充沛的雨水。「京口青山遠,金陵芳草多。」山上林木繁盛,桃李芳菲,泉水淙淙,是理想的隱居之地。

(供圖<茅山風景區)

山野的清風送來草木的辛香。陶弘景在茅山彎曲的小道上完成了他人生最艱難的轉折,他的心在自然山水中漸漸安頓下來。他在《答謝中書書》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圖<楊亮)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陶弘景借詩文傳達了自己與自然相融的生命愉悅,也體現了他歸隱山林的志趣。他認為,山川之美,只有高雅情懷的人才能品味。那高高的山峰直插雲天,清清的流泉明凈見底,靜靜的石壁上,五色繽紛,交相輝映。曉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猴和百鳥的啼叫聲交織成一片;夕陽即將墜落之際,潛游水中的魚兒競相騰躍,這實在是人間的仙境。

築道觀,聽鳥鳴,釀桂酒,熬焦墨,采野葯,研藥方,整理道教典籍…… 隱居的陶弘景仍舊懷揣一顆濟世之心,關注著朝野的動向,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他在茅山的青山綠水間,在「退隱」與「濟世」中找到了平衡。

(供圖<茅山風景區)

齊末,後來的梁武帝蕭衍平建康,兵至新林。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促其下定廢齊建梁的決心。梁武帝即位後,對陶弘景厚愛有加。《南史》記載:「即位後,恩禮逾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梁武帝想請陶弘景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弘景就畫了兩頭牛讓人呈給他。畫中一牛散放於水草間,一牛則被加上了金籠,有人正執著鞭子驅趕它。梁武帝不明白陶弘景的想法,便下詔問其「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想要陶弘景出山輔政。但此時的陶弘景無心塵事,於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答詔問》回復梁武帝:「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以詩答問,以示志向。全詩意境深廣,蘊含無盡。

(圖<李鳳)

最終,梁武帝只得由著陶弘景的心性,任其隱居。但每逢吉凶未卜或軍國大事難以決斷時,他都會派人上茅山諮詢陶弘景,兩人書信來往不絕。因此,世人遂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茅山遂成「山中宰相府」。

(圖<楊亮)

陶弘景在茅山隱居40餘年,塵世的一切被山風霧氣洗滌,胸中只有蒼穹之下的水墨畫卷。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循著陶公的足跡到茅山憑弔,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如今的茅山和千百年前一樣,林深木秀,野花爛漫,飛鳥盤旋,流水潺潺,人類最佳的棲居地應該就是如此了吧。

TIPS

地址: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鎮

美食:茅山老鵝、山芋粉

周邊景點:寶華山、隆昌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

望洞庭

湖南嶽陽·洞庭君山

白銀盤裡一青螺

范誠 | 文

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吟詠洞庭湖君山的一首絕句。據考證,李白曾6次遊覽嶽陽,共賦詩20多首,其中寫君山的以這一首最為有名。

(圖<范誠)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是秋天去的。八百裡洞庭,浩浩湯湯,濕地遼闊,水草豐茂。此時,湖面煙波浩渺,嵐霞蒸騰,遙看君山,影影綽綽。要是能借一把掃帚輕輕地掃開湖面的煙霧,像打開玉鏡一樣,一座青綠的君山便顯現出來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畫般,美麗無比。好一幅君山秋景圖!

君山位於湖南省嶽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與嶽陽樓隔湖遙遙相望,是一座面積不足100公頃的小島,也是洞庭湖中的一顆明珠。

君山原名「洞庭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砌於山頂」。後因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尋舜帝南巡的足跡,來到這裡,聞舜帝仙逝,投江殉情,下葬於此,屈原在《九歌》中稱之為「湘君」和「湘夫人」,故後人將此山更名為君山。

(圖<范誠)

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並沿用至今。它古稱「雲夢澤」,故唐代詩人孟浩然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詩句。

洞庭湖總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江西鄱陽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它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嶽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自古就有「八百裡洞庭」之說。

(圖<彭宏偉)

點綴於洞庭湖中的君山群峰點點,鬱鬱蔥蔥。不僅獨特的自然風光美麗怡人,神奇傳說更引人入勝,使這座名山籠罩在一片文化意蘊中。

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曾多次往來洞庭,留下不少詩作,以《望洞庭》最妙: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任期長達10年。朗州即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就在洞庭湖西岸,所以他往來洞庭湖次數較多。他是在一個月圓之夜遙望君山的。皎潔的月光,平靜的湖面,沒有一絲風。在皓月銀輝之下,君山愈顯青蔥,湖面愈見清澈,水天一色,渾然一體,宛如在一隻晶瑩剔透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多麼美麗的畫面,多麼奇妙的境界!

(圖<范誠)

同李白、劉禹錫不一樣,晚唐詩人雍陶來到君山,是從倒影中發現君山之美的,他的《題君山》這樣描繪: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八百裡洞庭風平浪靜,君山的倒影深深地映在水中,彷彿看不見那碧綠的湖水,只有山的顏色更顯青翠。詩人忽然想起傳說中的湘君姐妹,這裡莫非是她們曾經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畫眉的青黛,正在明亮的鏡中心。

這是一幅靜謐的湖山倒影圖。詩情畫意,無限想像,盡在不言中。

比雍陶更晚的詩人方乾在《題君山》中,卻從題外落筆,從君山的來歷入手,想像它為「昆崙山頂石」,隨「海風飄落」洞庭湖,奇思妙想,鋪張成一種排山倒海的宏大氣勢,間接表現出君山的神奇壯美:

曾於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原是昆崙山頂石,海風飄落洞庭湖。

(圖<范誠)

君山地形獨特,為洞庭湖中最大島嶼,由七十二峰組成。它四面環水,峰巒盤結,溝壑迴環,竹木蒼翠,空氣清新,風景如畫,是著名的旅遊和避暑勝地。島上名勝古跡眾多,歷有36亭、48廟,以及秦始皇「封山印」、漢武帝「射蛟台」等珍貴文物遺址,還有柳毅井、酒香亭、呂洞賓朗吟亭等傳說地。西山還有楊麽寨,相傳是南宋初年洞庭湖農民起義軍的兵營遺址,可謂名勝古跡眾多。

此外,君山還盛產茶葉,稱為「君山銀針」。「君山的茶葉柳毅井的水」,成為古今文人墨客爭相品茗和吟詠的題材。

君山,不僅是丹青畫出,更是湖湘文化浸染而成的一軸大美畫卷。

TIPS

地址:湖南省嶽陽市君山區

美食:君山茶葉、洞庭銀魚、洞庭湖藕

周邊景點:嶽陽樓、屈子祠、張谷英古村落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劉禹錫

江蘇鎮江·西津渡

春風又綠江南岸

唐紅生 | 文

很久以前就讀過唐代詩人張祜的《題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乍看「金陵」二字,以為是南京,其實在鎮江。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名為「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用此名,而當地人更愛稱其為「小碼頭」,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圖<錢小平)

我的家鄉隸屬鎮江,但幼時路過西津渡時,只在白天走馬觀花。隨著年齡增長,對古鎮古街興趣漸濃。這首詩是描寫客愁的力作,咀嚼詩人「夜江斜月」的描寫,一直以為行走在這樣有歷史、有文化的地方,需在夜間,最好是在春夜,於是決定前往。

西津渡位於雲台山麓,與鎮江博物館比鄰而居。穿過城市的燈火,到達後突然靜謐了許多。拾級而上,兩邊青磚圍牆,時光切換,彷彿走進了歲月長廊。風拂面不寒,暖色的景觀燈為夜捎來絲絲溫情。一道磚砌的拱券門立於坡頂,上書「西津渡街」。

(圖<錢小平)

穿門而過,頓時變窄,青石板鋪就的彎彎巷道,燈光像為它抹上一層蠟,油光鋥亮,更顯幽深古樸。一側的「五十三坡」有53級台階,古時它是通往渡口的唯一通道。不知多少人在此惜別,又有多少人在此相逢。

一個轉彎,就見一座喇嘛塔式過街石塔矗立於通道之上,周身潔白如玉。這座元代石塔又稱昭關石塔,歷經700多年風雨,神態依然。

(圖<錢小平)

石塔一側是康熙年間的「救生會」,是帶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另一側是宋代的觀音洞,牆體斑駁。讀著幾座券門上「同登覺路」「共渡慈航」等字樣,即刻感受到濃濃的宗教氣息。古時江面寬闊,一葉扁舟在波濤中橫渡,幾多危險,人們只能祈求菩薩的護佑。這其中有渡江人,也有船夫,吉凶不知,生死未卜。想到這裡,蒼茫夜間,我竟有點傷感。

(圖<錢小平)

古道開始沿階而下,青石板中間是一坡面,當中有一道深深的車轍。這是當年運貨物的獨輪車所留,遙想人來貨往的繁盛景象,耳邊彷彿傳來千年的歷史回聲。

昔日的碼頭早已沉降到地下,千年街基的石痕,用鋼化透明玻璃圍罩其上。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的古道層層疊加,「一眼看千年」,觸發了思古之幽情。鎮江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是南北水上交通、漕運樞紐。古渡原緊臨長江,清朝以後,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現在距江岸已有300來米。

(圖<錢小平)

一旁暗紅的「待渡亭」早就失去了待渡功用,成為遊人憩息的場所。變換的是滄海桑田,刻錄的是歷史印記。先賢們的腳印、六朝後的痕跡依舊清晰。王安石由此揚舟北上,到達對岸的瓜洲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米芾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此候船,迷戀江南的乾隆帝是否也曾逗留於此?

從「待渡亭」遠眺,屋脊、簷口、瓦當、馬頭牆,被燈光一一勾勒出輪廓,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如微波細浪,一直湧向長江。

(圖<錢小平)

白日素麵朝天的小碼頭街已濃妝艷抹,儼然變成胭脂美人。不寬的街道蜿蜒延伸,兩邊一二層的小店鱗次櫛比,或掛匾、或挑旗,連同灰磚牆、木板門、雕花窗,都被紅紅的燈籠塗抹上時光的古韻。有的店已經打烊,行人三三兩兩,無喧囂、無吆喝,十分安靜。本地的各種特色,諸如鎮江香醋、鍋蓋面、餚肉等應有盡有。高高疊起的蒸籠熱氣騰騰,氤氳中散發出米糕的香味。咖啡店中,兩位金髮碧眼的女郎正喝著咖啡,享受異國風情。

隨意穿過一條小巷,往光陰縱深裡鑽。那翹角飛簷、朱漆廊柱、牆上枯藤,無不娓娓訴說著古渡老街的千迴百轉。

(圖<唐紅生)

融融的月色籠罩四周,柳枝斜依在花格窗上,靜靜流淌出春的氣息。眼前的蒜山雖不高,卻孤峰突兀。蒜山因「山多澤蒜」而名,當年江水經年不息拍打著山崖,這裡自然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山頂一小亭影影綽綽,書寫著智者的傳奇。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和周瑜曾在亭下共商破曹大計,二人在掌心都寫了「火」字,「火燒赤壁」成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因此,小山也多了個美稱「算山」。

驀然抬頭,雲台山頂的雲台閣被橘黃色的燈光映得晶瑩剔透,四周不斷變換斑斕的色彩,如夢如幻。古棧道宛如一條泛著鑽石般光暈的「珠鏈」掛在頸下,高貴典雅,格外迷人。

(圖<唐紅生)

春風裹著江水的氣息徐徐吹來,王安石筆下的江南正「綠」意盎然,而張祜客居的「小山樓」已不見影蹤。池塘邊的古戲台帷幔垂掛,燈火璀璨,富麗堂皇。今夜無演出,想必白天必然熙熙攘攘,有穿著古裝的現代人,和著滔滔江水的節律,唱出西津渡的千年風情,唱出新鎮江的精彩美麗。

TIPS

地址: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

美食:鍋蓋面、餚肉

碧瓦初寒外,金莖一氣旁。

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

杜甫

河南洛陽·邙山

山河扶繡戶

張少輝 | 文

「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冬日的一天,詩聖杜甫登上東都洛陽城北的制高點——翠雲峰。極目遠眺,只見玉樓金殿、瑤台瓊室、街巷裡坊、龍門山色氣勢恢宏,遂詩興大發,寫下《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在詩人杜甫的眼裡,大唐盛世,人、建築和大自然渾融而親密。

(圖<黃政委)

千年之後,我沿著杜甫的足跡,來到洛陽城北的邙山嶺。嶺中有一道青牛峪,「青牛」橫臥於邙嶺,它昂起的頭即是邙山的制高點、相傳老子曾經煉丹的所在——翠雲峰。而昔日「洛陽八大景」中的「邙山晚眺」,指的就是每年重陽傍晚,人們在翠雲峰上遙望山下高大的城郭、寬廣的庭園、富麗的樓閣,城中的萬家燈火可盡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翠雲峰上還雄踞著一處已有近1400歲「高齡」的道教名勝——上清宮,它的另一個身份是李唐皇家家廟,即杜甫詩中的「玄元皇帝廟」。皇家家廟的至尊,使其居高臨下,山門直對隋唐宮城北大門玄武門,穿過玄武門、應天門、定鼎門,又與天闕龍門南北呼應,成為隋唐洛陽城布局的點睛之筆。

(此圖來源網路)

洛陽是怎樣一座城市呢?孔子入周問禮樂,儒學創基於洛陽;東漢永平年間,佛教首先傳入洛陽,佛學從此植根並發展於洛陽;魏晉之時,知識分子因躲避嚴酷的社會現實,玄學由此形成並發展於洛陽;北宋時,隨著「二程」提出新的哲學命題,儒家經學新學派的理學也自此淵源於洛陽。至於道教——這一最具中國本土色彩的宗教中的諸多理念,也以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老子對人生的思索而發軔於洛陽。因此,最初記載老子行蹤乃至最初傳說中與老子有關的種種物事,便無可爭議地與洛陽「捆綁」在一起,洛陽也由此與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東漢末年,民間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始祖,奉《道德經》為經典。至唐,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鼻祖;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集能工巧匠建玄元皇帝廟(亦稱玄元觀,後改稱太微宮)於翠雲峰以祀老子。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詔「兩京玄元廟改為太上玄元皇帝宮,天下準此。」次年,再改稱玄元宮為上清宮。至此,老子之於道教、上清宮之於老子,均被推舉至皇權之外至高無上的地位。

(圖<趙治海)

其實,在濃重的道教色彩之外,上清宮和古代歷史、文化之間,還有著一些割捨不斷的因緣。在李唐敕封老子之前,隋仁壽四年(604年)冬,隋煬帝楊廣曾登翠雲峰南望伊闕,決定以此地為中軸線,向南跨洛河修建新洛陽城。兩年後,新城建設告竣,隋遷都至洛陽。唐天寶八年(749年),杜甫登上翠雲峰,謁玄元皇帝宮,俯瞰大唐東都,留下了「碧瓦初寒外,金莖一氣旁。山河扶繡戶,日月近雕梁」的恢宏詩篇。唐代畫家吳道子曾在此繪製老子畫像,並繪「五聖真容」(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為唐室奉祀廟中,此時的上清宮儼然成了李氏天子的家廟。宋代,蘇軾也曾來此並題詩而去。惜歲月賓士,滄桑變易,這些難得的壁畫和碑偈石刻今已蕩然無存。

眼前的上清宮僅有兩組建築,一是南邊的一座明清構建,因無人值守,模樣顯得很是凋敝,但殿後小院地面上排列成行的柱礎石,以及一通明崇禎年間重修上清宮的古碑,卻能使人想見它當年的光彩。北面一組保存較為完好,宛然是一處小院落,最裡面是居住著女道士的翠雲洞。因有人氣,這裡也乾淨整潔了許多,只是格局仍見拘束。

(圖<趙治海)

唐代的上清宮早在北宋末年就已毀於戰火。明代皇室曾捐資重修。其後,道士張玄慕亦募資修建,以鐵鑄造梁、柱、椽、瓦,配殿覆蓋琉璃瓦,故此後又稱上清宮為「鐵瓦琉璃殿」;院內和四周「植松柏千餘株,修竹數十叢」,重修後的上清宮基本恢復了舊觀。明嘉靖年間,上清宮殿宇毀於地震。抗戰期間,清代和民國屢次修復的上清宮遭日寇飛機轟炸,殿宇再度被毀,眾多古柏也就此蒙劫,所幸翠雲峰和洞上平台的老君殿歷劫猶存。如今,上清宮因舊製不再而略顯寂寥和冷清。這個遺世獨立的道教觀所,依然以無爭的沉靜堅守著出世的超然。

(圖<席嘯千)

沉思間,已夕陽西下,暮簾四合。我站在翠雲峰頂,俯瞰不遠處的洛陽城,華燈初燃,霓虹閃爍,流光溢彩。我又想起《道德經》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名句,更敬慕其中的堅忍與自信。既然「道無形,無象」,上清宮不汲汲於塵世的寵辱喧囂,當也是道的一種境界了。徜徉在這樣的氛圍裡,更是深深感悟到老子超脫、博大的人生智慧。一時間,竟有一份願望在心頭湧動:從遊於老子,追隨智者,做一次精神與心靈的無拘束的飛翔。

TIPS

地址:河南省洛陽市城北

美食:洛陽水席、不翻湯、胡辣湯

周邊景點:嵩山少林寺、龍潭大峽谷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節選)火山雲歌送別

新疆吐魯番·火焰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

張少輝 | 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火焰山就是這樣一座山。火焰山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北緣,古書稱「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即紅山。

(圖<劉慶磊)

吐魯番火焰山因一部《西遊記》而揚名天下,其中描寫火焰山「有八百裡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進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可見其熱。如果夕陽西下,遠遠望去,火焰山彷彿橫臥在戈壁上的一條正在燃燒的巨龍,一片赤紅。

火焰山為東西走向,長100公里,寬約10公里,最高處為854米。沒有樹木,不見一草。山上的褶皺恰似正在燃燒的火苗,有些地方竟然「燒」成了白熱,似一片火海。有些褶皺凹陷處呈暗灰色,似剛熄的火,余煙裊裊。赤紅的山與灰濛濛的戈壁構成一幅反差極大的畫面,真是沙漠中的一道奇景。但茫茫火焰山,從來不寂寞。它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千百年來不時飄蕩著聲聲駝鈴。

(圖<姚柏林)

吐魯番7月份的平均溫度為48℃,居全國之首,火焰山又是吐魯番最熱的地方。其盛夏地表溫度達到80℃多,當地人笑稱在火焰山下的石頭上煎雞蛋是個不錯的主意。美麗的回族導遊馬德君在路上給我們講了一個真實的事情:曾有遊客炎夏穿著皮鞋在此地走了一圈,鞋底竟熱得開了膠,不得不重新買了一雙鞋。

我踏上這方熱土時,已是北疆的深秋。但走到距山腳幾百米處時,一股熱浪已迎面襲來。正值午後,驕陽似火,不一會工夫,便大汗淋漓。即使穿著厚底旅遊鞋,也能感到腳底發燙。站在孩提時代印象極為深刻的火焰山前,心中倍加驚喜。《西遊記》中燒了孫悟空屁股的火焰山,原來就在這裡。只是沒有火,沒有煙。但褐紅的山岡、爐渣似的大地、暗紅的礫石,似乎預示那燎原大火的確是剛被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扇滅不久。

(圖<劉慶磊)

火焰山前豎立的創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最大溫度計——「金箍棒」溫度計,顯示當天地表溫度就有60℃。此時此地,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岑參的《火山雲歌送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光看這四個「火」字,火焰山的熱就在其中了。

火焰山的故事,演繹的不是如喀納斯般的北疆童話,而是驚心動魄的神話。維吾爾族同胞稱火焰山為「紅山」。在他們的傳說中,一個叫哈拉和卓的年輕人,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激戰,斬殺了一條專門吃童男童女的惡龍,這條龍化作了火焰山。而漢族的傳說,就來自膾炙人口的《西遊記》了。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蹬倒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幾塊木炭從天而降,落到此處,大火熊熊,幸虧大聖借得芭蕉扇,扇滅了大火,火焰山才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圖<梁有權)

其實,火焰山山體的形成是由熱風造成的。紅色山石經過歲月洗禮,風將岩石表面的紅沙雕刻成縷縷「火苗」,藉助著風威,形成了彷彿正在燃燒的大火。風在此寫下了大手筆,才有了這樣的奇觀。

TIPS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

周邊景點:葡萄溝、交河故城

編輯:康寧 張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