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下第十一福地:洞庭湖中君山秀,娥皇女英修仙處

文/李遠國 李黎鶴

君山,在湖南嶽陽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是八百裡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與千古名樓嶽陽樓遙遙相對,取意神仙“洞府之庭”。傳說這座“洞庭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玉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聲,徹於山頂”。總面積0.96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被道教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二七雲:“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中,屬地仙侯生所治。”

君山之悠,始見於《山海經》

《嶽陽風土記》:“《山海經》言:洞庭,沅澧之交,瀟湘之淵,是為九江之門。按澧鼎沅湘,合諸蠻黔南之水,匯為洞庭,至巴陵與荊江合,而東州據其上。《水經》雲:湘水右會小青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右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東到微湖,世謂之糜湖。西流注為江,謂之糜湖口。左則澧水,謂之武陵江。凡此五水,注為洞庭,北會為大江,名曰五瀦。”

樂史《太平寰宇記》雲:”郡有青草、洞庭、巴丘三湖。青草湖中有青草山,冬春水退,皆青草也。洞庭,洞府之庭,上有洞庭真君廟堂。巴丘之名,今不著。青草湖在壘石山,與洞庭相通。其南羅水出焉,故羅縣在其上。其東汨水出焉,下有潭,謂之屈原潭,屈原懷沙自溺之所,忠潔侯三閭大夫廟在其上。”“大江在巴陵,東北流入洞庭。今洞庭水會於江,非江流入洞庭也。荊江出巴蜀,自高注下,濁流洶湧。夏秋暴漲,則逆泛洞庭,瀟湘清流,頓皆混濁,嶽人謂之飜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還,俗雲水神朝君山。”

晉鄧德明《南康記》曰:君山,翠麗鮮明,遙望若台榭,名曰媧宮,亦曰女姥石山。山去盤固山五十裡,上有玉台,方廣數十丈,上有自然石室形。風雨之後,景氣明靜,頗聞山有鼓吹之聲。

君山之名,得於娥皇女英

那是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之趕來,船被大風阻於君山,二妃突然聽到舜帝已死於蒼梧,悲痛欲絕,望著茫茫的湖水,攀竹痛哭淚水灑遍了山上的竹林,遂成斑竹,不久,二妃憂鬱成疾,死於洞庭湖,葬於山之東麓,死後即為湘水女神。人們為紀念二妃,而改洞庭山為君山。張華《博物志》卷六曰:“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

湘君、湘夫人,堯帝之二女。《山海經·中山經》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閑,出入必以飄風暴雨。”郭璞雲:“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也。”汪紱雲:“帝之二女,謂堯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傳謂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二妃奔赴哭之,隕於湘江,遂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稱湘君、湘夫人是也。”

《搜神記》曰:“湘君,按《山海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蓋舜南巡崩葬於蒼梧之野,二妃從之不及溺死沅湘之問,人為立廟,世稱湘君。湖口及君山俱有廟,昔秦始皇南遊浮江遇大風,因問湘君何神。博士對曰:堯女舜妃。始皇怒,命赭其山,即此。唐韓愈有碑。李白詩:帝子瀟湘去不還,空余秋草洞庭問。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錫詩:湖光秋水兩相和,潭面無風鏡乍磨。遙望洞庭山擁翠,白銀堆裹一青螺。”

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篇,讚頌著這一淒美的愛情故事。君山存有二妃墓,1979年按清彭玉麟重修的墓樣重修的。墓為石砌,前立石柱,上雕麒麟、雄獅、大象、中堅,有一副楷書石刻對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君山之蘊,引人攬勝抒懷

君山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據《巴陵縣志》記載:君山原有三十六個亭、四十八廟、五井、四台等眾多名勝古跡,有中國的新石器遺址,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漢武帝的射蛟台,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見證——斑竹、二妃墓、柳毅井等。

歷代文人墨客圍繞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賦詩,或題書刻石。特別是自唐代以來,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張之洞等墨客騷人都曾登臨君山攬勝抒懷,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李白的“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劉禹錫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更使君山名聲大噪。

傳說君山洞天內有地道,與包山潛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四:“山亦名林屋山,周回百三十五裡,遙望一島,而重岡複嶺,茂林平野,閭巷井舍,不異市邑。諸峰皆秀異,而縹緲峰最高,登其巔,則吳越諸山,隱隱在目。其支峰別隴,皆以山名,逶迤起伏,爭奇競勝,而尤名者曰林屋洞。郭璞曰: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穴,潛行水底,無所不通,即林屋洞矣。”

張華《博物志》卷八曰:“君山有道,與吳包山潛通。上有美酒數鬥,得飲者不死。漢武帝齋七日,遣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因一飲至盡。帝欲殺之,朔乃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以其有驗,殺亦不死。乃赦之。”

五代杜光庭《王氏神仙傳》亦曰:“王廓,鹹通中自荊渚隨船將過洞庭,風甚,泊舟君山下,與數人登岸而行。忽聞酒香,問諸同行者,皆無所聞。忽路側有洞穴,遂入穴行數步,窪穴中有酒味極醇美,掬而飲之,醃然似醉。自此充悅無疾,漸厭五穀,乃入名山學道。後看仙經雲:君山有天酒,飲者升仙廓。所遇即此酒也。”

君山又有虎洞石穴,夏秋水漲即沒,春冬水落即露。宋代朝廷嘗遣使至君山,投金龍玉簡於此,歲旱邦人往往祈禱焉。君山東對艑山,山多竹,兩山相去數十裡。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湘人以吳船為艑,山形類之,故以名。山上有塔曰啞女塔,舊傳有商女祟病,至此忽能言,指其上可置塔,其家為之置塔,因以名焉。

君山之境,道教文化盛行

黃帝隱居君山,煉丹修道。《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昔黃帝一世為民修世間福,再世乃得為臣,複仙出世功德。三世乃得為君,遂捐天下,離棄萬機,尋山水幽絕處,得鼎湖之君山,煉此九還大丹,丹成之後,白日乘龍而上升也。按君山即洞庭湖,湖中有山,因黃帝煉丹,故號曰君山也。”之後,文昌帝君亦化身君山,並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梓潼帝君化書》卷一:“君山一境最清幽,鶴馭徊翔為少留。湖景昏明從晝夜,林光疏密任春秋。無身不顧千年藥,有道誰貪百裡侯。極目煙波供受用,飽聽欽乃看夷猶。”並謂文昌第二十帝君第二十化,“適至洞庭君山之上,愛其勝境,因少留焉。於時上無君相臨製之威,下無血屬系累之念,超然物外,獨往獨來,水光山色,四時可愛,吟風嘯月,此樂何窮,追思前事殆一夢耳。方且仙遊,勝侶朝夕往還,不聞塵境之勞生,但見洞天之真逸。久之有二青童自天而下,敬宣帝旨,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這些道書的記載,說明道教盛行,並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

湘妃祠,又名湘山祠,位於君山東側,為湖南最早的祠建築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唐代巴陵縣令李密思《湘君廟紀略》載:“昔人有立湘君祠於此山,複謂之君山,其廟宇為秦王毀廢後,亦久無構置。”可見秦代以前就已有湘妃祠,祠裡供奉娥皇、女英。

歷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毀,又多次被重修。現祠是以《巴陵縣志》圖輿為藍本,以清式磚本結構的單簷殿宇、一軸線為主本庭院式、兩邊為磚石結構的騎馬牆、三進殿宇相對封閉太空的布局手法。整個湘妃祠均用民間小青瓦蓋面,素而古樸。白的院牆,青色的屋面,與青山遙相呼應,白牆與藍天綠樹,相映協調。祠的大門採用紅牆,紅牆的莊重、吉祥,給人們一種神秘幽深的氣氛。

妃祠整體結構為三進製。一進為四柱、三間、三殿牌樓式,金黃色的玻璃瓦,深紅色的牆面雕著各式各樣的浮雕,兩側採用雙彈弓垛的騎馬牆,兩層小青瓦重疊為90度,形如古代的弓一般,再在前後兩頭堆雕龍頭龍尾,形如青龍臥在上面,栩栩如生。

進門的正面是湘妃祠的主要裝飾之一,紅粉牆,金黃色的琉璃瓦,白色花崗岩的石鼓拱門,前面一對漢白玉的石獅,給湘妃祠增加了十分神秘的色彩。三進的殿台上堆雕如意獸的浮雕,欄杆上雕刻八仙所用的法器,民間稱為暗八仙。正殿上方,懸掛有一塊黑底金字匾,上書淵德侯。因娥皇女英歿水後,被天帝封神為淵德後,後張之洞修複湘妃廟時,尊湘妃二神為淵德侯,故有此匾。

走進湘妃祠大門,門廳一道黑底屏風上用金粉寫《君山湘妃祠聯》。上聯是:九派匯君山,剛才向漢沔蕩胸,滄浪濯足。直江滾滾奔騰到,星沉龕赭,潮射錢塘,亂入海口間。把眼界洗寬,無邊空闊。只見那廟喚鷓鴣,亂花滿地,洲鄰鸚鵡,芳草連天;只見那峰回鴻雁,智鳥驚寒,湖泛鴛鴦,文禽戢翼。恰點染得翠靄蒼煙,絳霞綠樹。敞開著萬頃水光,有幾多奇奇幻幻,淡淡濃濃鋪成畫景。焉知他是霧鎖吳檣?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魚艧?一個個頭頂竹蓑笠,浮巨艇南來。歎當日靳尚何奸,張儀何詐,懷王何暗,宋玉何悲,賈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裡濁浪洪濤,同讀《招魂》呼屈子。

下聯是:三終聆帝樂,縱親見伶倫截管,榮猿敲鍾。競響渢渢隨引去,潭作龍吟,孔聞鼉吼,靜坐波心裡。將耳根貫徹,別樣清虛。試聽這仙源漁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簫,悲含蘆葉;試聽這嶽陽鐵笛,曲折柳枝,俞伯瑤琴,絲彈桐柏。將又添些帆風櫓雨,荻露葭霜。湊合了千秋韻事,偏如許淋淋漓漓,洋洋灑灑惹動詩情。也任你說拳推黃鶴,也任你說盤貯青螺,也任你說豔摘澧蘭,說香分沅芷。數聲聲手撥銅琵琶,唱大江東去。憶此祠神堯阿父,傲朱阿兄,監明阿弟,宵燭阿女,敤首阿小姑。亙古望卅六灣白雲皦日,還思鼓瑟吊湘靈。

這付400字長聯是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來洞庭湖巡閱水師,登君山,遊湘妃祠所作。長聯以抒情手法描寫洞庭湖四季變幻的景色,敘述長江兩岸紛繁複雜的歷史故事,熔山水風景、歷史人物、神話故事於一爐,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把洞庭風光和歷史文化描繪得淋漓盡致,堪稱我國對聯中一絕。

走過祭殿,三進房屋比二進的位置更高,有八字形台階直達平台。三進門頭掛著一塊“淵德侯”的匾額,上有款識。據說娥皇、女英歿後,上帝封其神為淵德侯。走進大門,中堂掛著一幅二妃水彩畫。翠綠的斑竹掩映下,是飄渺的湖水與君山。

龍石坊後面是一座重簷歇山式大殿,巍峨壯麗。簷下掛著一塊黑底金字大匾,上鐫“洞庭廟”三個大字。門前掛一付對聯“威震江湖八百裡;神通上下五千年”。走進殿內,正面是一尊洞庭神的塑像,金色龍袍,威武異常。殿內香煙繚繞,鍾磬聲聲,幾位善男信女,冒雨前來膜拜。環顧四壁,擺滿香案神幡。

君山東麓中部山坳裡有一口井,石井欄上刻有“柳毅井”。看到這裡就會想起唐代文人李朝威寫的著名傳奇《柳毅傳》。這篇傳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說有一個書生名叫柳毅,他落第還鄉的路上經過陝西徑河北岸。在那裡,他遇上了一個牧羊女,那女子衣服破舊、神情淒楚。柳毅問那女子為何哀傷。那女子說:她本是洞庭龍王的愛女,嫁給涇河龍王之子,夫婿為婢女所惑,經常打罵侮辱。她把事情告訴公婆,公婆反而責罵她,罰她做苦工。涇陽與洞庭相去幾千里,想請柳毅代為傳送一封家書。柳毅非常同情牧羊女的處境,就問清了聯絡的方法,然後帶著牧羊女交托的信回南方去了。

回鄉以後,柳毅立即來到洞庭湖,按照龍女教他的方法進了龍宮,把龍女的信交給了洞庭龍王。龍王讀信以後非常悲傷。他一面熱情款待柳毅,感謝他仗義傳書;一面派人把信送進內宮傳閱。誰知這封信使龍王的內眷傷心痛哭,驚動了龍王的弟弟錢塘君。錢塘君性子剛烈,聽到這事以後怒不可遏,化成一條赤色巨龍飛去陝西,把涇河龍王的兒子殺死,把龍女接回了洞庭湖。洞庭龍宮一片歡騰,盛宴感謝柳毅。錢塘君心直口快,向柳毅提親,希望他娶龍女為妻,永結姻親。

柳毅先是謝絕了,怕驚擾了龍女,後來看到龍女的美貌又有些後悔。但也沒再改口,帶了龍王送的許多珍寶出了洞庭湖回家去了。柳毅回鄉以後,賣掉了一些龍王送給他的珍寶,頓時成了巨富。娶了幾個妻子都不幸夭亡。不久,他又娶了一個姓盧的女子。結婚那天,回到洞房仔細審看,覺得盧氏女子與龍女非常相似。一說話,才知道真是龍女,因思念柳毅,假托盧氏結親。柳毅非常高興,與龍女從此恩恩愛愛,過著幸福逍遙的生活。

(編輯:景卿)

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李遠國 李黎鶴,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