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請收好這份來自北大教授的“長安輿圖”!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唐玄宗年間的一個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的故事。劇情在全景式呈現了當時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長安市井萬象的同時,也逼真還原了中唐年間的歷史人文。

那麽張小敬和李必拚死保衛的大唐長安城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唐朝長安的建造有什麽特點?劇中屢屢提及的街道坊區又是如何排列分布?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唐曉峰在《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中所講述的“兩個長安城”這一篇章,共同走進彼時世界第一大都市——盛唐長安。

兩個長安城

文 | 唐曉峰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長安城,一個是西漢時代的,另一個是唐代的。兩個長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壯觀。

長安,這個名字又大氣又吉祥,那它是不是專為京師起的名字?不是,原來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小聚落,名字就叫長安。後來在這裡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這個名字。當然,如果原來的名字不好聽,也不會接著用。

兩個長安城,因為時代不同, 很不一樣。這裡提出三點不同。

第一個不同:建設過程不一樣。

西漢的長安城是劉邦的時候開始建設的,當時這裡並不是空地,還殘留著幾座秦朝的舊宮殿,劉邦是草根出身,還沒有養成奢華的習慣,只是命人把秦朝舊宮殿裝修一下,當作自己的宮殿,就在裡面做起了皇上,而長安城的歷史也由此掀開。

劉邦修繕的第一座宮殿叫長樂宮,不久又在它的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宮、北宮,這位漢高祖見過的長安城,主要就是這幾座宮殿。

劉邦時期的長安城

到了劉邦的兒子惠帝的時候,因為北方匈奴的威脅日益嚴重,為了加強防衛,在長安修起一圈城牆,把已有的城區都保護起來。這樣長安城便有了城牆,而這道可見的城圍又成為長安城的輪廓形狀。後世人們討論漢長安的樣子,都是就著這個形狀而大發議論的。他們所議論的長安城形狀的“深意”,是否和惠帝想的一樣,卻很難說了。

漢惠帝時期的長安城

漢武帝雄才大略,朝廷也積攢了財力,於是進一步大建宮殿,先後修了桂宮、明光宮等, 幾乎把城牆裡面的地面都佔滿了。但還不夠,漢武帝又下令在西牆外面修建了巨大的建章宮。長安城的大建設到此算是基本結束了。今天我們在許多書上看見的漢長安城平面圖, 畫的就是漢武帝時的樣子。這幅圖畫的長安城,不但劉邦、呂後沒見過,文帝、景帝也都沒見過。從劉邦的時候算起,它的建設,由幾個皇帝接力,斷斷續續90來年。

漢武帝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唐長安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唐長安城是隋朝建設起來的,當時叫大興城。那是隋文帝的時候,由將作大匠(相當於建設部總工程師)宇文凱主持規劃建設而成的。一次規劃,一次建設,一次成形,是這座城市的特點。唐朝取代隋朝,現成的大興城接著用,但把名字改為長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在這裡坐天下,開出長治久安的唐朝盛世。

唐長安城平面示意圖

漢代的長安城,因為最開始沒有長遠規劃,後來的建設也都是因時製宜,所以最後形成的樣子缺乏整齊端正的景觀。而隋唐長安城的建設,雖說從頭到尾也用了一些年,但它是一次性全面規劃,並按圖實施而建成的,所以有整齊劃一的城市景觀。把兩幅平面圖對比起來看,這個差別很明顯。這就是要說的第二個不同。

城市是方形或者不是方形,有什麽關係嗎?或者說,把城市修建得方方正正有什麽用處呢?首先,方形帶來清楚的空間秩序,容易利用城市整體格局設置禮儀方位,比如太廟要在東邊,社稷壇要在西邊等等。而在所有禮儀方位中,最重要的是城市中軸線。中軸線要達到左右對稱的效果,就必須要方形城市。中國古代不但要擇中立國,還講究擇中立宮。皇帝的朝宮正殿面南背北,坐落在全城的中心線上,正體現了皇帝的唯我獨尊。隋唐(大興)長安是第一個具有中軸線的統一王朝的大都城。後來的宋開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有中軸線,不用說,它們的城市輪廓都是方形的。當然,橫平豎直的街道格局對於城市百姓的活動也很方便,比如找路,就一點也不麻煩。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城沙盤

第三個不同處是關於居民區的。

漢長安城裡當然有許多百姓,但他們的房屋院落在哪裡,沒有古書文字說得清楚。從地圖上看,長安城裡絕大部分地面都被宮殿佔了,留下的空地真是不多了。所以學者們推斷, 一定有許多百姓的居住院落在城牆的外面。在城牆外面沒有關係,只要不是離得太遠,都算是長安城的人。

漢代的長安居民過了很長的太平盛世的日子,人們的道德也都培養得不錯。《漢書》裡面記載了一件事。昌邑王劉賀(就是那個在墓中陪葬了很多財寶的海昏侯)手下有一位中尉叫王吉,

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裡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裡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複還。’其勵志如此。(《漢書》卷七十二)(學問,讀書。啖,dàn,給人吃。)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感到,王吉與東家共享的其實不是棗樹,而是道德。這個勵志故事影響還不小,後來宋朝著名詩人辛棄疾有一首七絕《和郭逢道韻》,就是借用了王吉(字子陽)啖棗的典故:

棗樹平生歎子陽,裡歌雖短意偏長。

東家昨夜梅花發,愧我分他一半香。

辛棄疾詩中的東家鄰居種的不是棗樹, 是梅花, 所以與東家共享梅香。

這段故事是很難得的一條關於漢長安城市生活的記錄,畢竟時間太久,所以沒有多少漢長安的民間故事流傳下來,但是關於唐朝長安城的生活情景的記載就有很多了。

先了解一下唐代長安城居民區的樣子。在唐長安城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到,城市的街道是十分整齊的,而由整齊的街道又分割出很多整齊的街區。這裡不像漢長安那樣把絕大部分城市空間給宮殿,皇帝活動的地方只在城市的北半部,城市南面的廣闊空間都給了百姓做居民區。這些居民區稱為“坊”。好幾十座坊都是整整齊齊排列著,想必在規劃圖紙上是拿著尺子畫出來的,而工匠們在施工的時候也一定是相當認真,所以才有這樣的景觀。

這些整齊的方格網狀的街區結構,引起唐朝詩人的注意,比如白居易在《登觀音台望城》中就寫道: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市景

坊區表面的樣子雖然很類似,但裡面的活動內容卻是多種多樣。多數坊是一般百姓生活居住的,但有的坊被修建成大寺院,還有的坊被當作演兵場。坊裡面還有開旅店的,一些進京趕考計程車子們常常到這裡租住。有一個考生,年年來考,屢敗屢戰,都住在同一個主人那裡。他有兩句詩留下來: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豆盧複:《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考中計程車子當然很是得意了,得意的人更要作詩。看看孟郊的《登科後》是怎麽寫的: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放馬在長安大街上疾馳是可以的,但必須是在白天,到了晚上,卻都要縮回家去。唐長安城的管理是很嚴的。這裡再引幾句唐詩(唐朝詩人真好,他們對什麽都作詩,給我們留下很多美妙的記錄)。李賀在《官街鼓》中寫道:“曉聲隆隆催轉日, 暮聲隆隆呼月出。”另有人在詩中稱:“六街鼓絕行人歇, 九衢茫茫空有月。”詩句裡面講的是什麽事呢?原來,唐長安城圖上畫的那些方塊的坊,都是有圍牆的。大的坊四面開門,小的坊只有兩面開門,門口都有門吏把守,負責啟閉。早上要敲響城鼓,坊門開啟,居民才能出來,傍晚城鼓又敲起,卻要關閉坊門了,居民們都要回到坊裡歇下。所以晚上的長安大街上,空空蕩蕩,而月色則顯得更加清淨了。

上元節,是唐代長安城唯一解除宵禁的節日

除了月色,長安的夕陽也很美。有一位長安居民,叫李商隱,一天的傍晚,心情煩悶,於是乘車到城內東南部的一塊高地上去眺望夕陽。為此他也作了詩: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寫了心情,寫了美景,成為佳句,流傳至今。

今天,你也可以仿照李商隱到西安市的東南部去眺望夕陽。你會發現,在西安看夕陽, 落日不在山頭,而是在平原之上,所以顯得又大又圓。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漢長安城在今天西安市的西北部,遺址範圍內沒有進行大規模建設,許多地點都可以辨認。唐長安城卻正好在西安市中心區的下面,遺址範圍內現代高樓林立,除了幾座古建築,如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等,大部分地點已經很難辨認了。

end

【活字圖書】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

唐曉峰 著

2018 年 1 月 版

【內容介紹】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是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唐曉峰教授專為青少年讀者撰寫的中國歷史地理入門圖書,既有權威性,又深入淺出,通俗易讀。全書以歷史和地理的雙重視角,講述中國古老和偉大的文明進程。作者選取文明空間、地域社會、環境人文、鄉土風俗、王朝變遷、地圖與人等角度,以具體實例解讀中國的歷史和地理的奧妙,並配以近百幅插圖、地圖,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裡,讓孩子在歷史中認識華夏大地,在地理上了解中華文明。同時培養孩子用時間+空間的方式認識世界,造就多維的視角和宏觀的視野。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