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中醫藥博物館,被外國人圍觀了!

4月24日,參加「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首屆理事會議的部分理事部門代表來到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考察採訪。

商代的葯碾、古老的中醫牌匾、右手捧靈芝的明代神農雕像、出診用的木藥箱等傳統用具……置身博物館,彷彿穿越時空,重回到幾百年前的明清時代老藥鋪(見圖,代表們觀看明清時代的針灸用具。本報記者暨佩娟攝)。一塊褐色的絲綢手帕,吸引了嘉賓們的注意。這是遼代醫生用來包針筒的手帕,手帕上的圖案是一個人手執韁繩,牽著7匹駱駝在沙漠中跋涉。當年,古絲綢之路上繁榮的貿易往來,也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國家醫藥文化的交流。

帶有甲骨文的龍骨、用於針灸的金針銀針、用鳥羽翎製作的盛放急症藥物的葯筒,這些珍品展示著中醫藥與傳統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許多嘉賓在展品前久久停留,用手機仔細拍攝。

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前身是「禦生堂老藥鋪」,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是集中醫、中藥和歷代醫具醫案於一體的商號、藥鋪。

北京禦生堂中醫藥博物館館長白建疆介紹,近年來,到博物館參觀的外國朋友越來越多。參觀者都對中醫藥文化很感興趣,這對傳統醫學煥發新的活力、守護人類健康、推廣中國中醫藥文化都大有裨益。

「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理事長部門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表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近年來,中醫藥研究開發不斷彰顯出現代化、國際化的趨勢,充分展示了絲路精神所強調的文明交流應互學互鑒的歷史智慧。

在中醫體驗區,博物館展示了常用的中醫藥診療工具,精心準備了把脈、按摩等體驗活動,現場指導媒體代表們如何搗爛和包裝中草藥。

埃及《金字塔報》執行總編輯曼蘇爾·阿布勒阿茲姆在前往博物館途中身體不適,感到眩暈。醫生為他把脈、按摩之後,阿布勒阿茲姆感到舒服多了,緊張情緒得以舒緩。「中國傳統醫藥歷史悠久、富有魅力,今晚我親身體驗,果然不一般。」

寮國外文出版社社長通羅·端沙萬每次吃海鮮時,手指和膝蓋就會疼痛。陰雨氣象時,癥狀還會加重。中醫大夫陳美君為他開出中草藥處方,並寫下煮製中草藥的詳細步驟,表示:「這些葯可以促進排出體內的濕氣和寒氣。再配合經常性的拉伸手指,能有效緩解癥狀。」

《俄羅斯報》記者伊麗奧諾拉·戈嫩告訴記者,她正準備寫一篇有關中醫的報導,中醫現代化是一個不錯的視角,相信俄羅斯民眾會有濃厚興趣。

寮國外文出版社記者卡泰·瑪卡儂體驗了所有項目。他說:「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中醫注重整體辨證思維,在疾病預防、康復保健等領域都可以給人啟示。這次中醫體驗,其實也是一次文明交流活動。」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上183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府間衛生合作的重要領域。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屠志濤表示,希望媒體朋友在「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機制下,利用全媒體融合平台,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衛生政策創新和交流。

大國之興,文化先行,

國家強則中醫藥學盛。

……以下是正經廣告時間……

推薦好書《民俗文化與中醫學(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柒)》,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掃碼下單)

本書從豐富的民間醫術、民族醫藥入手,探討了其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的關係。中醫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得益於歷代先民留下來的精神觀念和生活習俗。

這些文化傳統互相吸收與促進,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和醫療傳統。在民俗中挖掘中醫藥文化,有利於在民間普及中醫藥,讓中醫的價值觀更「接地氣」「貼民心」地熔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養生保健、醫療衛生等活動之中。

本書適合中醫藥從業人員及中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人民日報》(2019年4月25日08版),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人民日報記者暨佩娟攝。-0423,歡迎投稿嘮嗑。

點閱讀原文,一鍵下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