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理財野史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王劍

  本文是對中國銀行理財業務14年發展史的一個簡要提煉,更詳盡的內容可參見相關文獻。文中提到的上市公司為陳述事實之用,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一、初試啼音

  2004年2月2日,光大銀行上海分行發行了內地第一隻外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A計劃”。不到半年,7月,又發行了第一隻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從此,內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破冰,也宣告了內地商業銀行正式啟動了海外早已成熟的資產管理業務,向國際接軌的步伐又進了一步。市民們除存款、國債、股票之外,又多了一個儲蓄或投資管道。

  但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呱呱墜地的幼子,在後來的成長路線上,竟是無盡的煩惱。

  理財業務最先由全國性股份行推出(至今全國性股份行仍是理財業務的絕對主力,佔全行業四成),有其必然性。首先,全國性股份行本身就肩負著“增量改革”的歷史使命,在原有的四大行服務品質廣受詬病的背景下,國家決定按照現代股份製開辦一批新銀行,讓它們成為一群鯰魚,攪動死氣沉沉的市場。因此,全國性股份行的創新精神一直領行業之先,也迫使四大行服務品質大幅提升。同時,全國性股份行的創新也是“窮則思變”,由於它們在管道網點、客戶資源上的先天缺陷,資源稟賦遠不如四大行和地頭蛇(城商行、農商行),吸存、攬客等方面均極其吃力,不創新的話早就被餓死了。

  於是,各全國性股份行各顯神通,做同業、做零售、做小微、在地鐵口擺路邊攤(辦信用卡)、掃大街(陌生拜訪的意思,不是掃地),到處找口飯吃,什麽都肯乾。理財業務,能夠以一個超越存款管制利率的收益率吸引客戶,組織資金,然後投資於債券、票據等低風險資產。銀行一方面可以從四大行、地頭蛇那裡爭取一些客戶過來,另一方面也能獲取一定的中間業務。

  而2003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新一輪的貨幣緊縮,資金面緊張,存款估計也不好拉。於是,理財業務的推出,一定程度上也是擴大負債獲取,雖然它從來就不是真正的表內負債,但可以幫表內資產出表,減輕銀行資金壓力。

  各家銀行試行一段時間之後,剛剛成立沒多久的銀監會,開始實施監管,2005年9月頒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理財業務做出了一系列規定。當然,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這個《暫行辦法》竟然能暫行13年。

  二、超額留存

  既然銀行理財是資產管理業務的一種,那麽它理應遵從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邏輯。簡言之,管理人(銀行)設立一個產品,募集客戶的資金,然後為客戶的利益從事投資,風險收益均由客戶自擔,管理人按約定收取管理費。比如,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就是這樣的,基金公司按一個基本固定的費率收取管理費,其余的收益全是客戶的。當然,按固定費率收管理費也有其缺陷,就是管理人拚命想做大規模,而不是拚命做好業績。

  但是,這幫銀行竟然腦洞大開地想出來另外一種收費方式:把幾乎固定的收益給客戶,其余的收益全作為管理費,放入自己的腰包……《暫行辦法》裡也允許投資的收益與風險由雙方自行約定。因此,這種收費方式並不違規,並被業界稱為“超額留存”。

  超額留存雖然並不違規,但卻始創了“預期收益率”的做法,給客戶一個非常確定的收益,讓客戶仿佛覺得是儲蓄,而銀行自己,則不再是獲取相對固定的管理費,更像是賺利差。說白了,可能是由於思維定勢,這種收費模式,更加接近銀行表內的利差業務,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步,為後續的理財業務淪為影子銀行埋下了伏筆。

  而後,為了擴大利差……哦,不對,不能這麽叫……為了擴大管理費,銀行開始動其他腦筋。比如,銀行表內擴大利差的方法,包括期限錯配等,均可以借鑒到理財這邊來。於是,發行短期理財,投資於偏長期的資產,點差就擴大了。

  是不是感覺越來越像表內業務了?

  三、非標問世

  起初,理財資金都是投向銀行間的高等級債券和票據,風險不高,收益率穩定,有點類似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等,只是管理費收取方式不同。但是,這些資產的收益率其實還是比較有限,如果所有銀行都加入競爭,其實大家都沒啥核心競爭力,只能拚價格。通過期限錯配,能夠擴大利差。

  但這還不夠。既然是借鑒表內業務,那就借鑒得更徹底一點,把類似信貸這樣的資產也放到理財投資組合裡來,信貸的收益率更高,能夠提高理財資產的收益率,當然,能夠提供給客戶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更高。但信貸資產的流動性更差,期限更長。但沒關係啊,反正期限錯配,不停地用短產品去接續長資產。於是,非標問世了。

  所謂非標準化債券資產(非標),本質就是一筆給企業的貸款,貸款條件由雙方議定,不是證券那樣的標準化合約,所以稱為非標。但理財產品沒有放貸業務資格,不能直接給企業放貸,所以作為規避,有銀行發明了“銀信合作”。最簡單粗暴的模式,先由信託公司設立一隻信託計劃,向借款人發放貸款,然後銀行理財資金去購買信託計劃。如此,只需要一個信託計劃作為通道,理財資金就實現了向借款人放款。同時也可以以信託計劃出面,投資其他領域,包括股票一級市場(打新)、二級市場、另類投資等。

  有了萬能的信託通道,理財產品變得什麽都能幹了。

  另一頭,銀行又繼續向理財產品投資人支付穩定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剛性兌付正式確立,類似於高息攬存。

  由此,銀行理財業務本質上已經十分接近存貸款業務,隻不過利差薄一點而已(因為理財的收益率高過存款利率),是一種典型的影子銀行,或者說,是對利率管制的突破,在推動利率市場化方面,是有功勞的。

  銀監會很快發現了這種不當行為,發文規範銀信合作,叫停了部分做法。但新做法馬上被發明出來,比如,理財產品就不再去購買信託計劃,而是購買信託計劃的受益權……在此,我們不是不感歎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但是,這段時間理財投非標作為新生事物,還不是特別興盛,沒引起太多注意。

  2010年,新一輪巨集觀調控開始,監管部門開始管制銀行向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等領域投放信貸,而這些部門項目都已經開工了,後續需要大量融資。於是,銀信合作的非標開始大顯身手,源源不斷地為它們輸送資金。銀監會不得不在2010年前後連發十個檔案規範,世稱銀信合作“十道金文”。

  2008年9月《關於印發<銀行與信託公司業務合作指引>的通道》(銀監發[2008]83號)

  2009年7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半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09]65號)

  2009年12月《關於進一步規範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道》(銀監發[2009]111號)

  2009年12月《關於規範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09]113號)

  2010年8月《關於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監發[2010]72號)

  2010年12月《關於進一步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通知》(銀監發[2010]102號)

  2011年1月《關於進一步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通知》(銀監發[2011]7號)

  2011年5月《(辦公室)關於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轉表範圍及方式的通知》(銀監辦發[2011]148號)

  2011年6月《(非銀部)關於做好信託公司淨資本監管、銀信合作業務轉表及信託產品行銷等有關事項的通知》(非銀發[2011]14號)

  2011年7月《關於進一步落實各銀行法人機構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轉表計劃有關情況的函》(銀監辦便函[2011]353號)

  2012年,券商創新大會,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均推出產品可以充當通道。這時,銀監會原來規範銀信合作的“十道金文”被抵消了,因為它無法監管“證基期”的通道,其內心一定是崩潰的。銀行繼續開開心心地做著非標。

  既然管不住,乾脆總量控制,2013年3月,銀監會頒布《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銀監發[2013]8號,簡稱《8號文》),規定理財資金投向非標資產,不得超過理財總額的35%,亦不得超過銀行總資產的4%(大部分股份行容易碰到35%,中小銀行銀行容易碰到4%)。

  媒體報導該文的那天,A股銀行股指數應聲跳空狂瀉6.5%。非標之爭暫告一段落,但很多非標轉標的方式開始滋生。

  四、全面規範

  雖然非標泛濫的勢頭被遏製住了,但是銀行理財依然充當著影子銀行,對客戶實施剛性兌付,給予相對固定的收益,資產風險實質上由銀行承擔,不是真正意義的資產管理業務。這種做法讓投資人得到短期實惠,表面上看是好事,但卻讓銀行體系積累了過多的風險,如果風險失控,銀行經營陷入困境,那麽對客戶來說,損失就不是收益率高低的問題了。因此,銀監會欲把理財業務掰回為資管業務的努力,一直沒有放棄。

  當銀監會於2013年發布《8號文》時,我們忽然發現,眼下的銀行理財業務竟然是依然由2005年的《暫行辦法》和一堆補丁規範著。《暫行辦法》的很多東西早已落伍了,現在急需一部系統的監管辦法。銀監會也在抓緊制定,終於,2014年12月,《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公眾公開征求意見。

  但是,2014年11月,剛好是巨集觀政策轉向,貨幣政策轉向寬鬆。大家轟轟烈烈地投入到熱火朝天的穩增長之中。這期間,理財業務也在大顯身手,規模快速上升,幾乎是一段爆發期。這部2014年的征求意見稿,收集了一些意見之後,後來也沒下文了。於是,一個規模高達20兆元的銀行理財,竟然依然由2005年的《暫行辦法》外加幾十個補丁(即遇到問題時發的各種通知等)監管著,只有最高水準的專家,才能在遇到業務問題時很快知道去哪個補丁裡面找答案。

  大家在泡沫中狂歡了一段時間之後,風險積累。2015年6月發生了股災,因為很多理財資金去為股市配資,搞得市場和監管層都為銀行理財業務捏了一把汗,但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有多少理財資金去了股市配資,這凸顯出嚴重的統計和監管漏洞。

  2016下下半年,政策當局已重提防風險。2016年7月,銀監會向各銀行下發了新一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2014年版本的基礎上做了很多更新,力圖全面糾正理財業務的影子銀行性質,回歸資管本源。這些條款引起業界大量討論,銀行們抵觸情緒非常強烈。它們的有些意見是有道理的,有些則明顯是為維護影子銀行,就看監管層的決心了。當時,去杠杆、防風險的攻堅戰還沒全面開打,許多銀行依然心存幻想。

  不知不覺中,在2016年底,全行業理財規模創出了30兆元的新高,僅用一年半時間怒增了10兆元。而且,很多中小銀行也開始參與,它們的風險管理能力更弱。若再放任,行業風險不可估量。

  監管層在收集了一些意見之後,2017年初又形成了一稿。但未等發布實施,大資管統一監管提上了日程。2017年2月,一部名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的檔案流傳於網路,從行文上看似為內部討論稿,全面規範了各金融條線的資產管理業務,要求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各金融管理部門負責人在不同場合確認了此事。2017年7月,人行發布《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第一次全面闡釋了資管新規的立法意圖,無疑是檔案發布前最重要的預期管理檔案。

  五、正本清源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11月,《指導意見》公開征求意見,而後於2018年4月定稿實施。2018年7月,參照《指導意見》完成制定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征求意見。這一次,該檔案應該不會再難產了。

  終於,銀行理財業務經過14年的發展,有功有過,在整個金融行業正本清源的背景下,是該回歸到它的本源的時候了。任何良好的監管措施都是“短空長多”,短期內業務調整,大家會難受一下,但長遠看,我國銀行業只有擁有了真正意義的資產管理業務,才能為今後的戰略轉型保駕護航,在金融市場日益開放、客戶需求日益複雜、市場波動日益擴大的複雜形勢下,找到一條未來之路。而如果繼續死守影子銀行的做法,不盡早掌握真正的資管業務能力(包括客戶財富管理服務和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等),那麽往前再走幾步,即使監管的長官不來收拾你,未來也是窮途末路。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碩士,CFA持牌人,曾供職於浙商證券、光大證券研究所,擔任金融行業分析師,2015年7月加盟東方證券研究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