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身是「痛點」,但去健身房可能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讓體育財經觸手可及 丨 互聯網+體育

當時代的車輪拋下你,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作為國內最早的連鎖健身品牌,浩沙健身也一度曾是國內最大的室內運動品牌。2008年以來,浩沙健身更是國內室內運動服飾和健身服務行業中,唯一進入世界品牌實驗室評測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企業,其品牌估值,也一度達到21.18億元。如今,這家曾經輝煌一時的健身品牌,也身陷關店風潮的漩渦……

健身房的前生今世

健身房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代。為這一理論提供支持的,是健身房的英文單詞Gymnasium脫胎於古希臘語Gymnasion,這個單詞的含義,是指「一個赤裸的進行體能訓練的地方」。

世界上第一座商業健身房出現在1846年的法國巴黎,它的創始人名叫伊波利特·特麗亞。這位「肌肉表演者」所打造的健身房,擁有古典精緻的建築風格,4層高的健身大廳和特麗亞編排的負重訓練方式,使特麗亞的健身房取得巨大成功,到了1860年,巴黎的商業健身房數量達到20家,其中甚至有2家隻面向女性開放的健身房。

1893年,普魯士的「肌肉表演者」尤金·山道在美國紐約和芝加哥舉行的巡迴表演,喚醒了美國人對健美文化的熱愛,但真正讓健美走進美國家庭的,是二戰後一批好萊塢肌肉明星對健美運動的加持。1965年,一位名叫喬·金的商人開了一間名叫Gold"s Gym的健身房,這家健身房雖然不提供私人教練、團體操課等項目,但卻培養了一批專業健美運動員和愛好者,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大名鼎鼎的施瓦辛格,Gold"s Gym因此有了健美運動的「麥加」稱號。

與喬·金幾乎同時開設健身房的,還有一位名叫維克·坦尼的商人,他對健身房的理解,與喬·金不同。在坦尼看來,健身房不應只為那些喜歡健美的客戶服務,它應該為每一位對健身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務。因此,坦尼的健身房以「乾淨、舒適和整潔」為賣點的基礎上,加入了舒緩的背景音樂、鋪設地毯的鏡子牆、以及大量力量訓練器械。坦尼的健身房,不只吸引了有健美需求的男性客戶,同時也讓女性及老年人熱愛上健身運動。自此伊始,現代商業健身俱樂部的雛形,正式誕生,在其後的歲月中,商業健身房雖然進一步加入了不同的健身項目,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軟、硬體服務,但其本質,並未在維克·坦尼的基礎上,實現過迭代升級。

需要說明的是,從1846年第一座商業健身房出現,到20世紀50年代維克·坦尼的健身房模式走紅,這種變化背後所體現的,是健身運動從上層階層向大眾的過渡——先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富人專屬,然後慢慢向群眾普及。這種變化,同樣應驗在國內的健身產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浩沙、英派斯、青鳥等大型健身俱樂部相繼在國內一線城市創立,而後逐漸向二、三線城市異塵餘生。截止2018年,我國健身房營業總額達到39億美元,服務客戶人數450萬,而在1980年,國內的健身房數量,還只是一個「0」。

增長空間大嗎?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發布的《2013中國健身俱樂部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63個城市中的健身俱樂部數量為3234家,而在2017年一年,國內新開的健身房就接近20000家。健身市場的火熱,在反映居民生活水準提高與健康觀念普及這一客觀現實的同時,不應忽視的,還有國務院46號文件對體育產業的助推功效。事實上,早在2014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以全民健身為大背景,健身房在國內的數量暴增,凸顯的是資本對這一市場的普遍看好——畢竟,健身房模式在歐美國家,都獲得了普遍意義上的成功。以美國為例,僅2018年,美國的健身俱樂部客戶數量為6250萬,貢獻了323億美元的收入。美國人口總數約3.3億,這意味著,每7個美國人中,就有1個是健身俱樂部的客戶。我國人口總數約14億,而在2018年健身俱樂部的客戶總人數僅為450萬,佔總人口數量不足3%,這樣的數據對比,很難不讓資本對健身房(俱樂部)在中國的未來產生遐想,誰能贏得中國市場,誰就能贏得健身俱樂部的未來。

但事實是否果真如此?

作為健身運動的一種主要載體,健身房自誕生至今,已走過了百餘年歷史,自維克·坦尼將現代商業健身房的模式創立以來,在近60年中,這一載體形式並未有過實質性的迭代升級,在互聯網浪潮促使諸多產業發生革命性變化的當下,健身房領域的原地踏步,耐人尋味。

但這並不意味著健身產業在原地踏步。事實上,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已經讓許多人在健身房這一載體之外,有了新的健身選擇——線上健身模式的開啟,以Keep、Fit Time、咪咕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健身軟體,正在與健身房爭奪潛在的健身客源。

與健身房模式相比,健身軟體最大的優勢,毫無疑問是場地成本、器材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而其有別於健身房辦卡的收費模式,也讓健身愛好者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但最讓國內健身房運營者感到不安的,其實是面對廣闊的增長空間,健身房這種健身載體,並不比線上健身擁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與國外近百年的健身房歷史相比,國內的健身房產業從誕生至今,也不過20餘年,而在這20多年中,健身房在國記憶體在的空間,亦十分有限。這意味著,誰先一步抵達目標客戶群體,誰將更有機會爭奪這一未開發市場,這或許才是2017年國內健身房數量迎來激增的根本原因所在。

然而:

如果我們用通訊產業在國內外的發展來做比對,那麼得出的結論可能未必會讓健身房運營者感到高興。

與國外普遍的從固定電話邁向行動電話不同的是,我國的固定電話用戶數量的巔峰時期(2006年),也僅為3.67億用戶。而工信部2019年發布的《中國無線電管理年度報告(2018年)》顯示,截止2018年,我國行動電話的用戶數量為15.7億,行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112.2部/百人,這意味著,我國絕大多數行動電話用戶,是跳過了固話使用階段,直接進入到移動通訊時代。

現在,線下健身房的運營者,面臨著同樣的考驗——當健身成為一種普遍需求,增量空間的潛在用戶,是否會跳過健身房這個階段,直接步入線上健身時代?

健身房一定會被淘汰?

一邊是線上健身咄咄逼人的爭奪態勢,一邊是健身房近年來屢屢爆出關店、跑路的新聞。線下健身房的模式,屢屢被人唱衰,似乎它在國內還未迎來朝陽,便要步入夕陽。

不可否認的是,在線下健身房無法完成自我迭代升級或改變運營模式的前提下,未來一段時期內,健身房的關店風潮,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健身房模式將退出健身行業。

曾經,電子書的問世與線上閱讀的興起,讓實體書店自2011年起,開啟了慘烈的倒閉潮,這其中,不乏三聯書店、光合作用等全國知名的連鎖書店。

數據顯示,僅2011年,全國關門的獨立實體書店便達到50%。然而,在2017年,實體書店在經歷了長達6年的倒閉潮後,首次迎來復甦跡象。與傳統書店不同,經歷了倒閉潮後的實體書店,從單一的圖書售賣,轉為文創產品、餐飲等複合經營方式,這讓實體書店迭代出了社交功能。以廈門市為例,2016年,僅廈門島內就新增了61家書店,當年年底廈門實體書店的總量,幾近400家,與書店關店風潮之前的數量持平。

健身房與實體書店面臨的問題,都是高額的運營成本。如果實體書店能迎來復甦,那麼健身房為什麼不能?

與此同時,更有可能出現的另一種情景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過後,線下健身房將會重回它誕生時的模樣,暨服務高端群體,讓出大眾市場。

畢竟,在無法解決成本高昂這一難題的大背景下,服務什麼樣的客戶,才是線下健身房的運營者更應該去思考的問題。因此,將去健身房健身打造為一種生活方式,而非健身的必然選擇,更符合其在國內健身市場的定位。

如此一來,首先可以避免為搶奪客戶資源而被迫打價格戰,使原本就有限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榨;其次,雖然這樣會使客流量減少,但客單價將會得到提升,而健身房為客戶提供的服務,也會因為人流量的減少而變得更加完善,客戶的滿意度也將得到提升。

「 關注後不要忘記標星標哦 」

▼ EDP ▼

[ 點擊下圖 ] 了解報名詳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