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斷供”華為的背後,誰將遭遇重創?

記者 | 林騰 陸柯言 於浩

隨著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對華為公司實施出口管制,這家國內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被認為是處在了生死攸關的節點上。

根據新華社的消息,5月15日,美商務部下屬工業和安全局宣布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清單上的企業或個人購買或通過轉讓獲得美國技術需獲得有關許可。如果美國認為技術的銷售或轉讓危害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則會拒絕頒發許可。

換句話說,華為將有可能被禁止使用美國公司生產的設備和技術。這對於目前在較大程度上依賴美國進口元器件的華為來說,的確會帶來不小的影響。

但近日,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網》採訪時回應,華為的增長“可能會放緩,但影響輕微”。華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總裁何庭波也在公開信中提到,已經有了備胎應對潛在的供應中斷。

但在商業場景中,這個禁令將使交易的雙方都遭遇損失。除了華為之外,美國的這個出口管制還將大規模影響大量獲得華為訂單的美國供應商們。

誰在獲得華為訂單?

2018年底,華為公布的92家核心供應商名單,其中美國有33家,佔比最高,其次是中國大陸25家,日本11家,中國台灣10家,其他地區13家。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

包括耳熟能詳的英特爾、高通、博通、美光、思佳訊、科爾沃、西林克斯和新飛通等公司,都是華為在美國的重要供應商。

路透社統計的數據顯示,Flex(偉創力)是從華為獲得營收最多的公司,金額達到24億元,這家公司的業務與富士康類似,主要提供的業務的代工。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其次是博通,華為的採購額達到20億元。這是一家設計、研發並向全球客戶廣泛提供各種模擬半導體設備的供應商,主要提供複合III-V半導體產品,華為將其芯片用於手機和網絡基礎設施。

排名第三的是高通,金額為15億元。作為全球無線技術和手機SoC供應商,產品主要應用於華為的基地台和手機產品中。

緊接著是存儲設備廠商鎂光和希捷,採購額分別在在7億和8億左右。除此之外,還有玻璃面板提供商康寧,芯片公司英特爾等等,這些美國公司覆蓋了芯片、射頻、模擬、混合信號、

與此同時,許多中小型美國公司將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這一類公司可以說基本靠華為的訂單存活。

比如,集成電路及光通信模組製造商新飛通光電公司NeoPhotonics,有47%的業務來自於華為。光纖、被動元件及雷射產品供應商朗美通Lumentum有11%的業務來自華為,美國射頻供應商威訊Qorvo也有11%的營收是來自華為。

圖片來源:路透社“斷供”華為的蝴蝶效應

根據華為發布的2018年財報,公司在當年的營收為72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1%。

公開數據顯示,在2018年華為用於組件採購的數字達到700億美元中,其中大約110億美元用於包括高通,英特爾和鎂光科技公司在內的美國公司,這些採購都將在禁令開始後消失。

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當日,華為的美國供應商應聲而跌,甚至有營收高度依賴華為的公司股價跌逾兩成,元氣大損。

上述提到的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新飛通(NeoPhotonic)重挫20.63%,創下近4年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這家公司有40%的業績與華為捆綁。另一家光學元件供應商朗美通(Lumentum)則大跌11.54%,為其6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此外,華為芯片供應商高通與博通的當日股價分別下跌4%和2.33%。思佳訊(Skyworks)、科沃(Qorvo)、賽靈思(Xilinx)股價分別收跌6.06%、7.14%、7.27%。

界面新聞統計,有超過5家美國供應商的十分之一收入來自於中國地區。比如,2018財年年度財報顯示,高通在中國(包括中國香港)的收入為15.14億美元,佔比總收入66.64%。美光科技中國區收入為17.35億美元,佔比總收入57.11%。NVIDIA2019財年財報顯示,其中國區(包含香港)收入為28.01億美元,佔比23.9%,包含台灣的大中華區收入為61.61億美元,佔比總收入52.58%。

路透社的報導評價,如果貿易戰對中國科技產業造成阻礙,華為的供應鏈“痛苦”將會加倍。

正在崛起的國產替代供應鏈

雖然美國供應商提供的零組件有許多在現階段都無法替代,但是站在華為公司的角度來說,提前的供應鏈儲備,海思研發的“備胎”,外加國產公司的崛起,正在成為化解這家困境的重要路徑。

國盛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鄭震湘說,華為正在做兩方面準備,一方面從去年開始加大庫存備貨,另一方面加大國產化及非美國供應鏈轉移,中國供應鏈產品在各產品線已經出貨,嚴酷的環境將倒逼出更強大的華為和國產集成電路產業鏈。

中信建投證券的報告指出,中國是半導體消費大國,消費佔全球比重約43%,但中國自給率目前約10%,到2021年尚不足20%,國產程度較低。中國國電子產品出口以PC/手機/IC/面板等為主,佔比72%;下遊終端產品出口較多,美國在華營收較高的企業以芯片、設備等上遊環節為主,中國市場是他們的主要營收來源,因此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目前在核心五大件CPU、GPU、ADDA、存儲、射頻器件中,CPU、GPU、ADDA,華為海思已經進行多年研發,產品將逐步落地。

存儲方面,目前主流存儲DRAM(系統記憶體),國內有合肥長鑫;NAND(閃存)方面,國內有長江存儲等公司。

在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方面,華為的“備胎”則有紫光同創、安路信息;模擬芯片及傳感器則有韋爾股份、豪威科技等;功率半導體也有聞泰科技等廠商,代工和封測則更多,有中芯國際、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企業。

手機產業當中,國產供應鏈則更為成熟。比如京東方提供的OLED柔性屏,中芯國際提供的SoC主芯片、豪威科技提供的CIS攝影頭芯片,三安光電提供的射頻相關化合物半導體,匯頂科技提供的屏下指紋供應技術等。

一位半導體行業人士評價,華為的供應鏈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但現在的問題在於性能上可能跟美國公司有差距。但如果有國產消費電子公司持續採購和試錯,將大幅改進這一情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