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易雲榮格心理測試刷屏:你只是喜歡被誇獎

網易雲的這個榮格心理測試最近幾天刷爆了朋友圈和qq太空,不管男女老少,做完六道題後,紛紛在朋友圈裡曬出了自己的人格,嘖嘖稱準。看了一圈,發現曬出的圖基本就那幾種。

再看人格描述,也是模糊不清,如果榮格老先生看到這個測試,一定會一臉懵逼……再回想以往刷爆朋友圈的心理測試,都有一個共同特質——符合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TA。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當你獲得自己測試的結果的時候,是不是猛然一驚,連聲說對呢?但是冷靜下來,回頭看看這些結果,是不是覺得每一種人格,都基本符合你呢?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就算是毫不相乾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太空,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不管什麽時候,這種不靠譜的心理測試都會受歡迎。因為人們喜歡被誇獎,需要被誇獎。網易雲的這個榮格心理測試,號稱“基於榮格心理學的真實人格分析”,可以測出你的內在人格原型和外在人格原型。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呢?很符合我們大家很喜歡說的:我表面看起來如何,內心卻如何。

但其實榮格流派的心理學家並沒有劃分外在、內在的人格區別,他們認為每一種人格原型都在我們的生命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儘管有些原型可能處於主導地位,但這12種人格原型都是不可或缺的。

再看一下這個測試的題目——一共六道題。

還有問你想要住什麽樣的房子、鳥應該長什麽樣的尾巴。其實,這用的是心理學中的投射測試法,即採用一些曖昧的刺激,如墨漬、無結構的圖片等,讓被試在不受限制的條件下作出反應。

為減少偽裝,被試者通常不知測驗的目的,心理學家根據自己的理論假設對被試者的反應作出解釋。主要應用於臨床治療,適用於兒童和成人,不受文化的影響。著名的有羅夏墨漬測驗和主題統覺測驗等。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一般較低。它的缺點是:評分缺乏客觀標準,測驗的結果難以解釋。

而網易雲的這個測試,僅僅靠選項得出最後結果,缺少了科學的分析,從形式上來看,其實很像“你在沙漠裡走了很久,很渴,這個時候你看到了一種水果,你會選擇——”→“A.西瓜”→“你喜歡吃西瓜。”

比如,測試中有一題,一隻唱歌很好聽的百靈鳥在你面前,你會選擇:A.讓它自由地唱歌。B.唱你喜歡的歌。其實從選項中就可以一窺結果:選A的人,喜歡自由,富有同情心。而選B的人,注重自我,敢於挑戰。

而面對網絡上鋪天蓋地轉發的心理測試,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我認為,網絡上那些只靠五六道選擇題的心理測試僅供娛樂,畢竟有人誇你也是件好事嘛!但這些心理測試不能代表你的真實心理狀況。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1、學會面對自己。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2、培養一種收集資訊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資訊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資訊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資訊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3、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4、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資訊,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谷底,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網易雲這個榮格心理測試,雖然很大程度是為了流量,為了宣傳,但比專業的心理測試多了一份浪漫和有趣。做了這個測試,就可以發朋友圈啦,再配上一段文藝的文字,吸引一下那個注意已久的TA……

毫無疑問,這種測試是為了好玩,有趣,但結果不具有太大的參考性。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在閑暇時光做做測試,趕趕潮流,和朋友們就這個話題熱聊一番,其實也很愉快。

但如果覺得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想要科學地評估自己的心理狀態,千萬不可以相信網上這些測試,首選是去找心理醫生,做一系列專業的心理測試,如韋氏成人智力測試表、抑鬱量表、執行能力測試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