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帝內經》經典名句——養生必備常識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它的問世,開創了我國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強調,人體和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的身體的各個部分也都是互相聯繫、互相製約的。五千年來,中醫都以《黃帝內經》的理論為依據,防病治病,趨利避害。下面我們分享其中的十一句經典名言,希望對我們平時的養生有所幫助。

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靜淡泊,不貪不求,體內真氣充盈,氣血舒暢,精神內守,雜念不生,這樣疾病又怎麼會侵襲你呢?相反,如果貪心不足,每日忙碌於名聞利養,必將自己陷進無盡的煩惱和勞累中,病邪就會乘虛而入。

二,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春夏季就應保養陽氣,秋冬季就應保養陰氣。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人體就會導致不正常而生病,如果順從了自然規律,人的身體就會正常健康。

三,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人在心情喜悅時,營衛之氣運行通暢,對身體有一定好處,但過度喜悅也可以使心氣渙散,所以說喜則氣緩。

四,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小孩子到十歲的時候,五臟基本已經發育健全,血氣運行已經通暢,並且小孩子是純陽之體,陽氣十足,沒有什麼煩惱憂慮,所以其氣在下,喜歡跑動。小孩子如果不愛運動了,那反而不好。

五,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人有喜怒哀樂悲思憂,但不管憂愁還是快樂,都會擾動內心的安寧,心神不安就會使五臟六腑都受到影響,所以過度悲傷或者過度喜樂對身體健康都是不好的,保持一顆平淡安定的心,是養生的關鍵。


六,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人在大怒的時候會導致陽氣運行紊亂,使人身體正常的協調關係遭到破壞,血液就會隨著陽氣上逆而淤積在頭部,使人發生昏厥。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人在發怒的時候,臉紅脖子粗,就是因為血氣上逆的緣故。

七,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饗泄,故氣上矣。

人大發雷霆的時候,肝氣就會上逆,血液隨氣逆行,人就容易氣出病來,有可能引起吐血,也可能引起厭食、腹瀉,《三國演義》上周瑜就是這樣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的,所以說怒則氣上,平日一定要注意心態平和,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僅是為了別人,更是為了自己的健康。

八,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

腎氣連通著耳竅,腎的功能正常,耳朵就能正常聽到各種聲音,腎若虧損,就容易導致耳鳴耳聾等疾病。

九,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到損傷,這是脾胃病常見的病因,所以我們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

十,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懂得養生的人,心態平和,知足少欲,善於保養陽氣充足並且氣血通暢,這樣肌肉和皮膚就好緊密牢固,能夠抗拒邪氣的侵襲,即使有巨大的風邪和毒性很強的病因,也不會傷害到他。

十一,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假如在疾病發生了之後,才去想到治療;問題已經產生了,才去想到解決。這時猶如感到口渴了才想起去挖井,戰場開始交鋒了才想起要回去拿兵器,這一切顯得不是有點太晚了嗎?所以中醫才講究治未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