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劍出鞘:科技型物流企業“跨越速運”

技術與業務的完美結合才是科技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千億級市值的順豐,百億級市值的四通一達……快遞領域似乎沒有給一級市場留下太多機會,但國內知名的直營型物流公司「跨越速運」除外。回顧跨越速運目前唯一一輪融資情況:融資金額高達數億人民幣,紅杉資本、普洛斯投資、鍾鼎創投等超一線基金赫然榜上,而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9第一季度獨角獸指數榜單中,跨越速運再次上榜,估值約200億元,與菜鳥網絡、京東物流、達達-京東到家等企業一同入選中國物流服務行業獨角獸企業。

但時至今日,外界對這家企業仍知之甚少,大眾的認知碎片裡,關於跨越速運的標簽有“限時達”、服務企業級客戶、直營模式、吳京代言……創始人兼CEO 胡海建從不接受媒體採訪,甚至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榜單中,掌門人一欄都並非胡海建。

8月,跨越速運上線鑄劍系統,這一系統被胡海建稱之為跨越速運的“核武器”。借此契機,36氪與胡海建進行了一次約兩小時的訪談,試圖揭開跨越速運的一角,一探“鑄劍系統”的究竟。

逆勢而為:做速度與穩定性結合的時效快遞產品

2007年,跨越速運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前夜成立,在經濟下行周期中,不少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控制成本,選擇了犧牲運輸時效和服務質量。而胡海建看準金融危機是短期陣痛,逆勢而為推出“跨省限時達”——當天達、次日達、隔日達,採用了直營+空運模式,切入高端快遞市場,服務以B2B、大件貨物、商務件、生鮮件等為主的企業客戶。

在快遞物流界不斷求“快”的趨勢下,所有的時效產品中,最難把控的實際上是穩定性。限時達更是將速度和穩定性結合起來的時效產品。而跨越速運對這一原則一以貫之,為自身積累了良好的客戶口碑,並在經濟復甦後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十餘年間,跨越速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了一片屬於自己的藍海,業務形態也逐漸豐富多元,主營的速運業務從空運進軍到陸運,既有時效業務也有普運業務,皆支持零擔或整車運輸,時效業務也從此前的“8小時跨省達”迭代進“6小時跨省達”;此外,還延伸了冷運、倉儲、商城等業務。十年磨劍,跨越速運一躍成為國內限時速運頭部品牌。

用科技和數據尋找最優解

任何一種物流產品本質上是“時效、服務、成本”三元素的平衡結果,好的產品則是三者之間的最優解。而客戶所得到的產品和服務體驗往往是企業內部經營外化後的結果,空有熱情、守信也不足以支撐起200億的跨越速運。

在跨越速運,明顯服務和時效的權重被放大,那如何做到客戶省同時自己賺?在面對不同客戶需求時,最優解一定來自函數關係而非二次方程,跨越速運又如何適應動態變化?

答案是科技的應用,並依靠此制定相應的經營模式。而前文提到的“鑄劍系統”正是跨越速運對科技應用的集大成者,跨越速運正是通過它對人、車、貨、場進行強管控和精細化運營,最終尋找到時效、服務和成本的最優解。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套“鑄劍系統”,跨越速運耗時兩年開發了這套系統,系統內集成了TMS(運輸管理)、VMS(車輛管理)、中台系統、MAP(貨車版地圖系統)等業務場景下的系統,甚至還包括內部的OA系統和HR系統等等,共計20多個大型系統,每個系統又分成多個子系統,總子系統數超200個,子系統與子系統相輔相成,結合AI智能、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實現了路徑規化、貨量預測、智能調度等功能,並能夠提升場地使用率、優化網點選址、輔助開拓新業務,最重要的是,減少對“人”的依賴。

聽起來很性感,但具體實施起來效果如何?

1、動態路由和以車代場

這裡要引入兩個重要的概念:“動態路由”和“以車代場”。

我們先看一個具體的場景:在一個航空件的費用裡,大致可分為路面費用+空運費用,傳統快遞一般使用的是集貨分撥模式,需要流轉多個環節,時效性相對較差,而專車直送機場費用較高,在空運費用中,夜航是民航價格的3-4倍,在以往,對於時效件而言,一旦錯過民航就只能選擇昂貴的夜航。這就涉及時效和成本的計算,“動態路由”便是尋找這兩者之間平衡點的方式。

跨越速運通過中台系統和貨車版地圖系統相結合,在每一個時效件下單後,系統會根據路況、目的地、客戶特性等信息維度生成130多種預備方案,這些方案中要解決:選擇哪條路徑、路面運輸方案中需要越過幾個路面環節,最終目標是以最低的路面運輸價格,趕上最後一班民航。N個用戶,會有N*130多種方案,系統則可以從N*130多個方案為客戶尋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跨越速運副總裁胡永曾用數據解讀了這一系統:鑄劍系統上線後,可以完成從下單後全自動化調度和管控指令,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可以節約80%調度人力成本和20%場地資源,被釋放的資源可再承接30%以上的貨量運營能力。

2、基於數據的精細化運營

成本管控作為物流企業的核心,想要降本增效,精細化運營是唯一選擇。而在現代化的物流企業中,精細化運營的前提正是對線上線下各環節數據的采集、挖掘和應用,我們反覆提及的計算和最優解,最離不開也是數據——詳細又精準的數據。

在胡海建展示鑄劍系統的過程中,數據顆粒度非常精細——在車輛管理系統中,連車輛的規格、位置、車速、軌跡、溫度、震動、貨物信息、載重狀態等信息都能進行實時監控,甚至連周邊的路況、貨物的狀態也實現可視化管理。

最能體現跨越速運精細化運營的核心,是每一票貨的成本核算。以往快遞業對成本管理非常粗放,只能用總成本除以總運量,來計算每一公斤貨物的成本。但在鑄劍系統中,每一票貨從下單到完成派送,任意兩個節點之間運輸明細都清清楚楚——如分撥中心到機場中的人工費、過橋費、場地費、油費等等,甚至於這一訂單的利潤率、工人工資都由系統直接算出。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另一個物流業明星獨角獸Flexport的管理系統,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Flexport海運集裝箱內某一件單品的物流記錄都實時在線可查。

3、減少對人的依賴

但我依然懷疑,如此龐大而精細的系統,對於實際的操作人員來說,是否會過於複雜?

胡海建否認了我的疑慮:一是權限分級,二是操作流程化。最好的論據是以往一個網點至少需要一名經理+一名主管+數名司機或組長,而有了鑄劍系統,一個網點只需一名組長或司機,解決異常訂單、輔助系統運作即可,規模精簡、對人力的要求也降低了許多,無形中為客戶降低了間接成本。

胡海建還表示,通過鑄劍系統的智能調度,跨越速運節省了更多的人力——業界傳聞人員優化的聲浪正是來源於此,但胡海建認為人員優化後不再補招同一崗位,其實是企業效率正在顯著提升。

胡海建將鑄劍系統形容成一個超級大腦,可全程實現智能化、無人化,實現系統管控人、車、貨、場,跨越速運IT是管控型的,其他公司IT只是硬碟,隻具備存儲性的功能,兩者是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之間的區別。

而跨越速運對技術應用的重視,可以從一組對比數據中看出:

跨越速運從2009年開始就進行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目前技術團隊超過到1400人,2018年技術投入佔據年營收的4.1%以上;業內公認科技底盤強、投入大的順豐,截至到2018年底,其科技投入約佔公司總營收的3%。

隨著超級大腦的完善,對人的依賴將會進一步降低,即使前期投入巨大,但技術的規模效用將會越發明顯——訂單規模的增加、人員流動,都無法對其造成魔法攻擊。

“跨越”技術邊界

那合成這樣一套系統的難點究竟在哪?要知道傳統產業從不迷信技術,尤其是在服務業中,更是強調互聯網技術與場景的融合。

胡海建同樣認可最核心的並非技術難度,答案正是技術與業務場景的融合——一是了解業務場景,二是知道需求如何通過技術去實現,兩者相輔相成。

胡海建本人是跨越速運最大的產品經理,IT出身的他,一路從基層摸爬滾打,在人、車、貨、場等領域都勝任過多個崗位,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這也是產業互聯網優秀產品經理的必備素質:除了產品本身,還要理解商業模式、理解所處的產業。

不可否認,跨越速運的優勢領域仍在空運、在企業客戶。儘管如此,大家都在關注跨越速運的陸運牌能不能打好?是否會開放加盟?小件快遞現階段“價格戰”四起,跨越速運未來是否會突破安全區,進軍個人業務?

胡海建給了一個開放式的回答:“技術能實現強管控就都可以做,技術不能實現就不碰,舉例來說,技術能支持加盟網點像直營網點提供無差別的服務,那就開放加盟,其他業務和戰略一樣。跨越的未來有多種可能”。

胡海建介紹,跨越速運首輪融資的大部分資金投入了科技研發當中。

至於跨越速運未來還會繼續進行融資嗎?胡海建告訴記者,一直以來,跨越對資本抱著開放的態度,但這就像談戀愛結婚,一定需要雙方有共同的切合點,才能水到渠成。未來的快遞市場,拚到最後的核心一定是技術的競爭,誰佔領了技術的制高點,誰的成本低,誰就成為市場的主導者,跨越速運將會持續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

臨近夜間23點時,胡海建匆匆離席——去參加與技術團隊的產品會議,而這是胡海建日常工作中,再平常不過的一次產品例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