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上海臨港新片區有哪些優勢?

上周剛揭幕的臨港新片區雖然還未迎來具體相關細則,不過從產業布局和要素集聚上一刻也沒停歇。

先是23日迎來了臨港智能網聯汽車綜合測試示範區開園,又在24日下午召開了2019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通氣會,10月將有60多位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臨港。

作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臨港新片區不僅要打造更具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更是進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

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權衡對第一財經表示,創新一定是要在開放環境下推動,絕對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每個城市都是全球創新網絡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矽谷的人才也不一定都來自美國,而是提供了一個便利平台 ,用體制機制將全球人才吸引過來。未來臨港可以考慮集聚全球頂尖人才,讓要素自由地流動和配置。”

全球創新體系重要節點

在全球科創新版圖正在不斷重塑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更強調交流與合作。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區域創新力一直是衡量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而從地裡位置來看,位於上海東南部的臨港處於長江口和杭州灣的交匯處,不僅有浦東機場、洋山港等交通通道,更是上海連接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不難發現,在長三角區域的科技協同中,臨港早已開始布局。

去年11月發布的《上海市臨港地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行動方案》就指出,臨港將按照“1+2+5+7”的框架來推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包括打造以臨港—張江為主軸的南北科技創新走廊,和以東部沿海城市為主軸的長三角沿海創新帶等。

臨港也先後在浙江海寧、江蘇大豐和鹽城建設了合作園區,而且在青浦、金山等區域建設區域科創中心。它與上海松江區聯手打造的臨港松江科技城,已經成為貫穿三省一市的G60科創走廊建設的橋頭堡。

相比對國內的異塵餘生和帶動,臨港在融入全球科技體系中更有重要意義。比如這次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就針對科技創新主體——人才給出多項惠及:優化新片區人才直接落戶政策,對外國人出入境和工作便利措施等,進一步實現人員的自由流動。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豔對第一財經表示,這次新片區在人才自由流動方面,不管是對外國人的從業限制,境外從業經歷都有很大突破。“比如允許境外人員在新片區申請參加我國相關職業資格考試。這在以前是需要中國公民才能報考的。”

在上海打造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過程中,也在持續打造全體系的人才政策。先後頒布“人才20條”、“人才30條”、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積極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和外國人才簽證制度試點工作,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證制度。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佔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

權衡在25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臨港特殊經濟功能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全球頂尖的人才、 科學家,創新要素集聚到上海來。借鑒國際上的經驗,比如以色列 、 芬蘭、美國的創新,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創造各種便利條件把全球頂尖人才聚集到一起 ,形成思想碰撞,這種創新的集聚平台不管在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都會有聚能的作用 。而產業化也對臨港有特殊意義,臨港對內面向長三角,可以對國內巨大異塵餘生,還可以借力平台集聚全球頂尖創新要素。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表示,上海有著全國最好乃至全球領先的科創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聚才引智。

24日下午羅傑·科恩伯格對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上海擁有良好的科創氛圍,是因為上海既擁有交大、複旦等世界一流的大學,且提供的優惠政策,比如臨港目前頒布的新政,也在吸引著除上海以外全中國的人才集聚於此。此外,上海集聚了許多全球優秀的科學家,這對於上海接軌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十分有利。“就像美國的科技領先一個不可或缺的特質,就是吸引了美國以外的全球科學家參與到他們的科技創新中。”

全鏈條的智造之港

2018年浦東新區宣布推進張江—臨港“雙區聯動”,在打造浦東“南北科技創新走廊”中給了張江和臨港各自定位。

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張江的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突出;而臨港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主體承載區和開放創新先行試驗區,將打造成為 “國際智造城”和“濱海未來城”。

從產業布局來看,新片區要重點打造四大開放型產業體系——前沿科技產業、新型國際貿易、高能級航運服務、跨境金融服務。可以發現,目前在臨港,“以科技創新+高端產業”為驅動的智能製造已誕生了諸多成果。

中國首台自主知識產權的C919大飛機發動機、世界最先進的JU2000E型自升式鑽井平台、全國首根300毫米矽晶棒、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升式鑽井平台......

臨港的物理空間也能更好地承接科技創新成果最後一公里的轉化。為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發明到落地轉化之間無縫連接,臨港著力打造五大功能型平台助力智能製造,預計2020年初步形成框架。

比如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就有上海交大的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的“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技術創新平台就有新松機器人牽頭的“工業4.0綜合研究院”。數據信息平台,將依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移動IDC數據中心,建設工業雲產業聯盟。

而在上海市經信委此前發布的《上海市智能製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就提出要打造臨港世界級智能製造產業中心。

該行動計劃提出,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定位等因素,要在上海全市形成“一核一帶”智能製造發展空間布局。這也和新片區管理辦法中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高端智能裝備等產業集聚不謀而合。

上海上飛飛機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閆峰對臨港近幾年的變化感觸頗深,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建好剛去的時候,周邊還是比較多的田地,這兩年周邊企業起來的速度特別快,主要集中在幾個主要的新興產業方面。

他說,新片區對他們這種裝備企業又釋放了三大利好。除了最有意義的人才措施,還在稅收以及土地審批速度方面有幫助。“此次15%的優惠力度,對企業整體以及原材料進口採購這塊都會有直接福利。另外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土地申請,土地審批效率的提升對他們的生產有很大好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