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黃仁良回憶先師張玉當年教拳的體悟


1、對「無過不及」要求:

初學拳架時,我和其他拳友一樣,只知道對弓步的前腳有「無過不及」的要求,在前弓時以膝蓋不過腳尖為準。如膝蓋超出腳尖,是為「太過」;膝蓋未到腳跟,是為「不及」。在練拳時,隻注意了弓步前腳的膝蓋,忽略了手,每逢拳架定式往往將手伸得過前過直。先師曾多次走到我身旁來糾正,讓腰胯再松沉些,手臂略後收成微曲,肘部下墜而略含外掤。如此經過反覆糾正,拳架定式時,手掌恰到腳尖,不再超前,立身中正了,手臂也達到了圓滿狀態。先師再三告誡:「無過不及」不是單指弓步的膝蓋,也指手掌和全身各處,手不過腳尖,肘不過膝蓋。在以後的練拳中,就逐步體悟到手、腰、身、腳所有動作,乃至運勁、行氣、呼吸,都應有「無過不及」的要求。「無過不及」不僅是在太極拳鍛煉中,對全身各部位動作的要求,它也是為人處世的準則。所以我在《楊式太極拳習練指南》一書中,將「無過不及」的要求,列為拳架的檢驗標準之一。

2、對「舌舐上顎」新解:

很多人都知道,練太極拳要「舌舐上顎」,卻不知道為什麼舌要上舐?是否自始至終要上舐?初級階段一直在捉摸、體會,後來終於找到了一些感覺。幾次坐著看書或寫字,時間稍久就精神萎靡不振,對寫什麼?看什麼?逐漸變得模糊,老年人更會出現如此情況,於是便放下書筆,舌舐上顎,端正靜坐片刻,能提起精神,頭腦又清醒了。我首先體悟的就是「舌舐上顎」,能幫助「虛領頂勁」,能提起精神。在練拳時在動作熟練的基礎上,很注意「舌舐上顎」,但是否需一直上舐而不變,便產生了新的疑問?有時老師在練拳,我便在一旁靜心地觀察,並發現先師每逢拳架定式全身松放時,嘴唇略顯鬆開見到其舌尖也有微露,多次觀察都是如此。後來我便偷偷向老師請教,先師笑而不答,過一會兒便說:「舌尖也是一處末梢,你可知道什麼是氣貫四梢?什麼叫一動無有不動」?之後在練拳時就注意舌尖隨著拳勢的開合,有了一提一放細微動作。如此一配合便增強了全身一張一弛的感覺,同時又增多了口中津液,先師囑咐過口中津液不能唾棄,嚥入腹中對腸胃有好處,練完拳口也不渴了。

3、「水準」與「四平」之誤:

「練太極拳不能有起伏,必須保持水準架」,拳界中好多人都有如此說法,而在學拳過程中老師從未提過「水準」二字,況且所練之拳架明顯有起伏。細察所有太極拳練者,有水準的,也有起伏的,其中有無對錯,還是二者皆可,這一疑問印在腦中很久。有一次在老師家喝茶談拳時,曾提出此疑問,而先師卻反問:「你認為練拳該有起伏嗎」?我的感覺:「水準練拳很吃力,很死板,有起伏較自然,較靈活」,先師介面說:「那你就按自然,靈活去練吧」,又補充一句「不要大起大落」。後談及楊家學拳的記憶,拳架只有自頭至腳的四平要求,沒有「水準」之說,有了平才能穩。我在以後的練拳中,就去體會肢體的曲伸與自然的起落關係,有起落也有了陰陽,起吸落呼便是陰陽互變。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有起落,拳術中的閃展騰挪怎能沒有起伏,自然界一切亊物的運動都不可能呈水準狀態,起伏是一種自然現象。有一位張姓拳友練拳多年,第一年發生膝蓋酸疼,老師說屬於正常,到第二、第三年酸疼有增無減,以後就越顯歷害,甚至害怕練拳。經其他拳友介紹前來請教,發現因受「水準」拳架影響,常年貓著腰,曲者腿練拳,用力全在膝蓋所致。難怪某些醫生會規勸老年病者,不要去練太極拳,說什麼太極拳會練傷膝蓋的胡話。這位張姓拳友改練傳統楊式拳後,學會了基本步法不到兩個月,其膝蓋酸疼就消失了,從而又提高了練拳興趣。


4、弓步是「後腳蹬,前腳弓」 嗎?

一般練拳者都認為弓步的方法,就是後腳向前用力一蹬,前腳膝蓋一曲就成了弓步,即為「後腳蹬,前腳弓」。最早我練簡化和88式太極拳時,凡是弓步都用後腳蹬,前腳弓的方法,因為後腳用力,往往是已成弓步其後腳還在向後滑動,尤其在光滑的地坪上練拳。自隨張玉師改練傳統拳後,才知道弓步不是用後腳之力向前蹬,而是腰胯邊轉邊向前腳下松沉,後腳基本不用力。先師說過,腳下平穩才有根,根是往地下生,不是橫著生,練拳需以腰帶腳,不要以腳蹬腰。因此凡在做弓步時,就注意到以腰為主,無論實腳或虛腳又都必須平穩。為了練腳下平穩,曾專門選擇在光滑的地坪上練拳,甚至還故意在地坪上灑上些黃砂,就這樣對腳下進行的防滑鍛煉。根據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要求,是指全身而言,其中當然也包括腳的提落和前弓後坐。「後腳蹬,前腳弓」

的做法,顯然是故意地使用了腳力,恰恰丟棄了用意帶腰,用腰帶腳的關鍵之處。太極拳動作以腰為主宰,所有的外形動作都取決於腰,是腰帶腳,不是腳蹬腰,腳蹬腰滯重,腰帶腳輕靈。有些拳友以前未得正規的基本步法訓練,而受「後腳蹬,前腳弓」的影響較深,雖已改練了傳統楊式拳,仍然是腳下用力過大。所謂「邁步似貓行」,邁貓步的特點就是輕靈,腳下用力何來輕靈。

5、尊重祖先留下的傳統拳架:

傳統太極拳,有人當作寶,尊重祖先傳下的寶貴財富,無私地原原本本地傳承給後人;有人當作草,可以任意宰割,胡亂編造,零打碎敲地當作商品買賣,而且出售的大多是假貨。什麼渾元太極、通臂太極、忽雷太極、經絡太極、蛇形太極、氣功太極等等,當今的太極拳其名目五花八門,招式千奇百怪,理念雜亂無章,可能連祖宗也不認識這是什麼玩意兒了?

先師非常尊重祖先留下的傳統拳架及所有套路,記得有位蘇姓師兄,曾將師傳的拳架套路拆散打亂後自編了兩套路。一套稱37式,是按楊式37個獨立拳架編排,另一套稱左右式,是選擇了部分拳架,編為左右動作的套路,並且公開向外傳授。不知是誰將此亊告訴了老師,先師就把他叫來當場訓斥:「老祖宗傳下的東西,誰讓你胡亂改編?公開向外傳授的拳,須經國術界公認知道嗎」?後來我認為老師所傳零散的單練發勁,想整編成套路作為練拳前的熱身運動,便於每天鍛煉,但又怕受老師責備。某日我去復興公園練拳後隨老師回家,趁老師高興時就問:「祖先所傳拳架既不能改,為何楊式傳人的拳架都有差異」?先師沒想到我會提問此亊,爾後說:「他們都已成名,有了自己的鍛煉方式,大的拳架沒有變」。先師在受命參與88式拳架改編時,也曾堅持保留楊式拳架的原貌,雖參與編改工作,而自己所傳授的還是傳統楊式拳架。然後再提起我的設想,欲把單練發勁動作由雜散進行組合,由三個拳架動作組成一小路,分左右式連續鍛煉,可分拆,也可組合,可定步練,也可活步練。我即將斜飛式、攬雀尾擠式、按式組合後分定步和活步演練了一下,老師點了一下頭說:「太極發勁本與形意相仿,可以作為練拳前的熱身運動」。並介紹:「社會上興起的練功十八法,就是從前王子平練拳前的熱身運動,共二十四式」。


6、內動帶領外動,在意不在腰:

太極拳鍛煉有一定基礎後,大多知道腰為主宰,手和腳的動作都必須由腰帶動,而腳而腿而腰而手,總須完整一氣。然而腰的主宰畢競仍限於外形動作,太極拳應更注重於內形,記得當初已從師練拳三、五年,自覺走架或推手都較為熟練,先師看到我在指導其他初學拳友時,一直強調所有動作要用腰帶領。而後老師對我說:「對初學者要求用腰是對的,其實運動的根源不是腰,是在胸腹裡面的意和氣,由內動帶領外動」。以後練拳就用心去體察胸腹內的動態,首先從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入手。每當有了含胸,背也有了抜的感覺,內氣就貼到背上,再用意念將內氣收入脊骨;毎當放開胸懷,內氣隨著松腰落胯而沉養於丹田,全身並有氣勢鼓盪的感覺。所謂內動,是由意念引導內氣的一收一放,一開一合,也稱提放開合,這便是內動的因果關係。內因是変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有了丹田之氣的內動,才帶動了腰和四肢的外動,又使內髒得以內氣的自我按摩。所以太極拳動作看似手腳在動,實為腰動,看似腰的旋上轉下之動,實為丹田之氣動,說是氣動,實為意動。若要研究太極拳運動的源頭,即為:始由意動,才有氣動,再有腰動,後有四肢之動。下乘階段注重於腰為主宰,手腳動作都由腰帶領;中乘階段注重於丹田內氣,以氣帶領所有動作;上乘階段注重於意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之所至氣亦至焉。

7、在「拆招練招」 中體現「表裡精粗」:

拆招練招是先師教拳練拳的基本方法,對初學者來說,能了介一招一式每一過渡動作的起落開合,對身形、腰轉、手勢、腳步及眼神的具體要求,從而達到較為正確的外形拳架。只有對毎一招式反覆練習,才能加深記憶,漸趨熟悉,先師說過「學會一招,就要練好練熟,不要活圇呑棗,求多求快」。從我所知的拳友中,有求速成的,只須數月光景一套拳全學會了,如數月不練又全都忘了,你說全還給老師了,可老師卻沒有收到。也有求精求熟的,雖然經數月隻學會練熟了幾個動作,如遇亊停頓數月後再練,所熟練的動作依然記憶猶新,這就屬於自己所有。初學如此,對於練拳具有一定基礎者,也需要將一招一式單獨反覆熟練,可定步練,也可活步練,稱為拳勢單練。練拳如此,練劍、練刀也如此,在單式鍛煉中,仔細地體現全身各處陰陽虛實的變化。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是有表、有裡、有粗、有精,在拆招練招中,去細細品味表與裡的互動,精與粗的配合,在毎一招式中,都應「表裡精粗無不到」。若每一招每一式都能練熟、練好、練精,對整套拳的演練,就能淸楚明白,韻味無窮,不再雲裡霧裡。

8、「氣沉丹田」的「丹田」在哪裡?

初練太極拳時隻曉得要「氣沉丹田」,而不知道「丹田」究竟在何處?聽人說肚臍眼以下三手指處就是「丹田」。所以在練拳初期為做到「氣沉丹田」,就往往會鼔腹挺腰,經過一段時期鍛煉,發現小腹部大起來了,而且一直感到脹鼓鼓的很不舒服。有幾次老師看著我練拳後,便指出有挺腰鼓腹之病,我認為要「氣沉丹田」就必然會鼓腹,因「丹田」是在小腹部肚臍下。先師搖搖頭說:「不在肚臍下,是在肚皮裡面的中央,也不是「挺腰」,是「松腰」。從此就根據先師的指導,在練拳時細心體會,「挺腰」確是故意地用力向前挺;松腰」是自然而然地向四周鬆開,在鬆開的同時也有了下「沉」的感覺。再進而須尋求在體內中央丹田位置及其功能,便進入深層次的練拳階段。中央應該是指頭頂百會穴與襠下會陰穴,人體中央一根垂直中心線,我信奉人體具有三丹田之說。腹部氣海穴與之相對應背部的命門穴,中間為下丹田,是藏精之處;胸腹部膻中穴與之相對應背脊部的夾脊穴,中間為中丹田,是藏氣之處;頭臉部印堂穴與之相對應頭後部的玉枕穴,中間為上丹田,是藏神之處。三丹田的運轉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體,丹田內轉法指胸腹部,由下丹田至中丹田的運轉,起到內臟自我按摩作用,為煉精化氣;小周天運轉法指胸腹背連同頭臉部,起到貫通任督兩脈的作用,為鍊氣化神;體呼吸法指全身各處,起到氣血周流全身的作用,為煉神返虛。


9、有「沉」必有「起」,有「含」必有「平」:

太極拳鍛煉要「含胸拔背」和「氣沉丹田」,大多數練拳者都知道,但如何在練拳中去做到,就不是象說的那樣簡單。剛開始練拳的人,將心意都放在手腳動作上,根本無暇去考慮其他的問題。但當拳架動作熟練後為求深入,能盡量做到內外相合,才會注意在練拳過程中如何配合「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當初我對此很模糊,在練拳過程中,是否一直要保持「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還是兩者之間須互動。自己也曾做過各種嘗試,如在整個練拳過程兩者兼顧始終保持的話,就會感到軀體呆板,體內毫無動靜;如兩者分開互動的話,體內倒是有了動靜,但是否會影響養氣於丹田的效果?在百思不得其解情況下,帶著這些疑問便擇機向老師請教,老師認為我很會鑽研,並要我記住「太極是陰陽之母,有動有靜,有分有合」。所以對「氣沉丹田」也應「有沉必有起」,如果一直「沉」著不動,那就不能叫「沉」而應稱「守」,「沉」字就包含者動。對「含胸拔背」也如此,應該是「有含必有平」,不能一直含著不變,也回想起在幾次練拳到定式時,老師過來糾正要我兩肩鬆開,保持胸平腹實,達到立身中正。在以後練拳中,又逐漸加深了對「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的認識和理解。「含胸拔背」所帶動的是「氣貼於背」,並須收斂入脊骨,此為由表及裡,是吸,是合。「氣沉丹田」所帶動的是「氣貫四梢」,並感覺氣勢鼔盪,此為由裡達表,是呼,是開。一陰一陽,一吸一呼,一合一開,這才真正體現出「含胸拔背」和「氣沉丹田」,在太極拳鍛煉中應有的功能。

10、「退中有進」與「打中有化」:

楊式傳統套路許多拳架動作,總是一手前一手後退,一手上一手下,一手曲一手伸,一手陰一手陽,一手虛一手實,那怕是定式後的轉換動作也如此。初練太極拳或拳操鍛煉者,就根本不會去研究這些動作的用意,老師說過「走架也要如同與人打架,要認真,不能馬虎,退中要有進,不進則挨打」。走架時也要「顧三前,盼七星」,就是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前、手前、腳前以防範對方進擊,要注意對方的頭、手、肩、肘、胯、膝、腳七處出擊點。太極拳動作即為國術招式,凡是國術招式其中必然包含著攻與防,化與打,進與退,所謂打就是化,化就是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走架如此,推手亦應如此,搭手盤圈無論前進與後退,進擊中應含有走化,走化中應包含有進擊。記得某次老師正看著我與一位師兄推手,當著老師和師兄面前,我不會主動進擊,只是認真地粘連著考慮如何走化。當我才化解了師兄擠勁的進逼,而他又突然後坐變換了向後的采勁,我只能前腳踏進半步順勢而進,卻無意地將肩靠上了其胸。師兄當場感到胸悶不適,老師反而批評他說:「你練了這麼多年的拳,用采勁怎會不帶掤,而且也不能往自己身上采啊」。所以在攻人時必須有防衛準備,是打中要有化,在化解對手打擊時也包含有反擊的勢頭,是化中要有打。

11、摺疊就是調頭轉彎:

練拳時手的動作方向,離不開左右,前後,上下,所有動作都是往複來回,拳論要求「往複須有摺疊」。對於「摺疊」兩字如何理解?又如何貫串於練拳之中?當初我也非常模糊,所以當個別拳友問:「摺疊是什麼意思」?我確實回答不上。後來只能請教老師,「往複須有摺疊」先了解往複的意思就是過去又過來,老師說:「摺疊就是調頭轉彎」,就象汽車調頭總要打個圓弧形圈一樣。如欲向左,必先向右劃一小圈調頭,如欲向右,必先向左劃一小圈轉彎;如欲向前,必先向後劃小圈調頭,如欲向後,必先向前劃小圈轉彎;如欲向上,先寓下意,如欲向下,先寓上意。手勢的往複及轉彎抹角,應該成為圓弧形的純角,避免帶有直來直去的銳角,才符合圓圈路線運動。在太極拳鍛煉中的轉彎調頭稱小圈轉頭,需轉頭的不僅是手,也包括腰胯、肩肘與腿腳,還包括內形的神意和氣血。摺疊中必須帶有螺旋,不單是手臂走螺旋,腰腿及內形動作也有螺旋要求,根據動作的需要,並有旋上旋下的變化。摺疊既是方向性的變化,又是陰陽和虛實的變化,也是起落與呼吸的變化,所以無論在走架或推手時,都應注意轉彎抹角的摺疊勁,是虛實変化中內勁連綿不斷的關鍵。

12、掤勁的特徵是圓滿:

掤勁作為太極拳的基本勁,無論在走架與推手中,都必須自始至終貫注於掤勁,所謂一掤到底,沒有了掤勁,就會出現丟和匾的病手。先師教拳非常重視兩手臂在松沉基礎上,始終保持圓満,在練拳中每當定式手前伸落點時,老師就會過來,將你前伸之手臂的肘節略微向外向下撥動一些,以保持圓滿。並告訴我們從前武匯川師爺也十分強調兩手臂的圓滿,圓滿了才有掤勁,掤勁的力不是用在手臂,是由身體中心向外撐出。所以說掤勁的特徵是圓滿,所謂「手如抱月忌過直」,凡是向前伸展的手臂都不能太直,應略帶微曲與外掤。兩手臂保持圓滿就如一張繡花的掤架,綉娘便可在掤架上描繪繡花,而綉出各種藝術精品。對太極拳鍛煉者來說,掤勁似一個圓盤的運轉,兩手似圓盤,就先要兩肩平準,運勁綿綿不斷,成為百練之鋼。所謂「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但手臂的圓撐不是故意用力硬撐,故意用力就成了頂抗,又何來的動靜和虛實。根據《八法釋義》「掤勁義何解,如水負舟行。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由千斤重,飄浮亦輕鬆」。

13、武匯川答覆黃文叔之書信:

文叔學兄偉鑒:

久未暢談,渴念殊甚。頓奉華扎,敬悉鍾切,謹將所詢,答覆如下:

練太極拳之要旨,務須身體中正圓滿;氣要松沉,手前按時,要從肩肘蠕蠕搓出,兩肩要松墜,兩肘要下沉,尾閭要收斂。腳落地時,先虛而後實,上下一致,式式均要圓滿,頭要懸頂,氣沉丹田,練時要慢,快則氣即上浮。如在贛有知心好友,可教以一、二,以便互相研究,推手亦易進步,身體亦能健康矣。

素知我兄文學理想淵博,又能虛心鑽研,日後定能成為太極名家,興盛此術者,惟有我兄是賴,他人所不能及也。嗣後待我兄凱旋歸來,再為趨階謁賀,現當戰事期間,諸多勞苦,身體善自尊重,是所致祈!謹此奉陳,敬請道安。

弟武匯川謹啟 民囯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黃文叔自幼愛好國術,喜弄刀舞劍,青年時入伍,後任冮西南昌行營署管理處長之職。為振興國術,尋師訪友,早年曾從田紹麟學練太極拳,民國十八年在浙江召開全國國術大會時,認識了楊澄甫便再次從學太極,並與武匯川、田紹麟、孫祿堂、張兆東、杜心武、劉百川等國術名家交往甚密,故以兄弟相稱。


14、太極拳的「放鬆」有沒有限度?

外家拳從剛猛練起,講究力量與速度;內家拳從鬆柔練起,講究緩慢與用意不用力。太極拳屬於內家拳,自然應按內家拳的練法,就必須從鬆柔練起,所以對太極拳鍛煉要求「放鬆」,這是每個練拳人都知曉的道理。但要求「放鬆」到什麼程度?前人卻未曾說明,在楊澄甫《太極拳十要》中只有松腰的要求,《太極拳之練習談》中「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之說。當初對如何才算「放鬆」的問題,也曾請教過老師,記得老師隻回答:「任其自然,安舒即可」。因此在我幾十年練拳和教拳中,對「放鬆」二字都沒有刻意為之,只要達到自然和安舒即為放鬆。對初學者要求也如此,在練拳時做到放鬆自然即可,不要故意地昂首挺胸,待熟練後自能感到全身松靜的感覺。然而當今卻有些人在太極拳的「松」字上過於炒作,大做文章,說得天花亂墜,甚至將「松」形容成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物。有些拳友已練拳多年,還經常會提出「松」至什麼程度才算到位?我平時的回答:「松,就是保持自然狀態下的舒適安逸,就如軍訓中立正後的稍息」。如此解釋可能還不能解除拳友的疑惑,也只能再取一條毛巾搓捏成一團,放在平台上鬆開雙手,看到成團的毛巾在漸漸鬆散開來,當松放到一定程度就停止了。太極拳的放鬆也就如此,保持自然舒適就是放鬆的限度,尚未達到全身的自然舒適狀態下,那怕局部還有一絲一毫的牽強,是為「不及」;已感到全身處於自然舒適狀態了,如欲再強加以「放鬆」,就反而失去了自然與舒適,變得牽強,是為「太過」。所謂練拳中「放鬆」就是自然而然,不牽強附會,感到全身舒坦就行,何必鑽入牛角尖不知所措。

15、太極拳的「柔」與「剛」:

大家都知道練太極拳講究柔軟,越柔軟越好,故出現了「大松大柔」的口號,以柔克剛,總認為是以自己的柔去克制別人的剛,因此將「柔」作為鍛煉的最終目標。太極拳不是柔拳,也不是軟拳,是陰陽相濟的哲學拳,隻講柔軟,而不講剛強的就不是太極拳。記得老師說過:「柔與剛是不能分拆的,雖說化勁用柔,發勁用剛,但在用柔時不能無剛,用剛時也不能無柔」。對初練太極拳者強調用柔,是為了去除身上的拙僵之勁,稱之為「摧僵化柔」,待拳技成熟功夫上身時,即稱為「積柔成剛」。太極拳應具備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剛柔並重。若要談「柔」,就不能丟棄「剛」;若要講「剛」,也不可丟棄「柔」。所謂運勁如抽絲,綿綿不斷,這是指太極拳的「柔」;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這是指太極拳的「剛」。現今有些人認為太極拳就是柔拳和軟拳,只要練柔軟了,就能「以柔克剛」了,因此便拿「柔」字大做文章,卻忽視了敵剛我柔和敵柔我剛,「以剛擊柔」的戰略戰術。「以柔克剛」是化勁,化勁也不是光憑一個「柔」字,在柔中還須有粘走,在粘走中還暗藏著「以剛擊柔」的反擊,才能克敵製勝。熟練雙人推手者,均知道只要一搭手,就必須做到人剛我柔,你陰我陽,你實我虛的互變。剛柔就是陰陽與虛實,在互變中又必須保持兩者兼顧,所謂「柔裡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16、練太極拳是否越慢越好?

以前常聽人說,太極拳鍛煉其動作越慢越好,有些人練一套拳可長達一、二個小時,並有說法:快拳容易,慢拳難,越慢功夫就越深。為求功夫上身,一度我對「慢練」發生了興趣,演練一套傳統拳架本來就需40~45分鐘,放慢到50分鐘還可以,若要練上一小時以上就會出現獃滯現象。如此刻意地放慢動作,慢到似乎停頓,但不知道這種慢練方法怎能促使功夫成長,其根據何在?也曾產生過懷疑。後來被老師偶然看到,便問道:「你這是在打拳,還是在站樁」?我即停下:「聽說練太極拳越慢越好,我就試試」。老師說:「練太極拳是能快能慢,但不可能慢到如此地步,沒有了拳的氣勢還能稱拳嗎?記住拳是運動,是動中求靜」。老師的話解決了我心中的疑慮,太極拳必須練出氣勢來,沒有了氣還能稱拳嗎?至於能快能慢也必須有其限度,快則不能謊亂,慢則不能獃滯。一般情況下,走架時用意主要放在攻防技擊,動作可以稍快些,演練一套楊式傳統拳架大約在30分鐘左右。走架時意念主要放在氣血在全身運行,動作就需稍慢些,練一套拳大約在45分鐘左右。如果有時間,就可以先練一套稍快,再練一套稍慢,對養生與長勁效果更佳。在太極拳鍛煉中如何掌握快與慢的問題,也很重要,如以「無過不及」的要求來衡量動作快慢,太過快會亂了方寸,太過慢了變得毫無章法,所以對於動作的快漫必須掌握分寸。

17、欲知去處,先明來處:

人生來去匆忙,來是生,去是死,一般人都忌諱談生死,莫管它來去如何,任其「來時糊塗,去是迷」,只求眼前隨便過。也有一些人無休止地爭,爭權利、爭名譽、爭地位、爭錢財,樣樣都要爭,活到老,爭到老,死了也要爭塊好墓地,爭得好辛苦啊!人都是這世界上的過客,而且所走的是一條單行道,沒有回頭的機會,好走,壞走,總要走完這條路。所以人對來去問題不得不考慮,老師說:「練太極拳如同修道,要明白人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中間怎樣修」?世上沒有神仙,只有修道者,所以張三豐只是一個修道者,並非是神仙,他能集太極拳之大成,是為人類作出了貢獻,並告誡說:「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老春,不徒作技藝之末也」。欲知去處,先明來處,《張三豐以武亊得道論》有曰:「夫人身之來者,得大父母之命、性、賦、理,得小父母之精、血、形、骸。合先、後天之身命,得而成人也」。乾坤是大父母,為先天;爹娘是小父母,為後天。先天歸後天,是從無我到有我,後天返先天,是從有我到無我,關鍵是在有我之時如何修行?修行分修鍊、修養、修道,總的說來是修身養性。老師說練太極拳如同修道,此道即是為人之道和養生之道,人生應重在行道,無道者枉為其人。是人就不得不考慮,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死並不可怕,有人說:「生似春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練太極拳更要參透人生,通過修鍊、修養、修道,參透了,道破了,你才會活得舒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