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唯一本土生產線將逃離美國再遷中國?川普:敢走試試

近日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將Mac Pro生產線遷至中國,而這是其主打產品中唯一一款“美國製造”。消息一出,美國總統川普大為光火。當地時間26日上午,他發聲威脅,“蘋果在中國生產Mac Pro的零件,不會得到關稅豁免、減免。”翻譯成大白話,大概就是,“敢走,等著高關稅吧。”

當年,川普是喊著“讓美國再次偉大”入主白宮的。而重振製造業,則是其兌現承諾的重要抓手之一。不怪他這麽操心,美國勞聯產聯總部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製造業產能從1998年到2008年嚴重下滑。十年間,半導體工廠減少1200座,印刷電路板PCB產能下降了74%,金屬切削機床產業規模縮小16%……工人失業十分嚴重。這些年,川普提出一系列減稅扶持等優惠政策,還親自上陣喊話大企業:搬回來,稅費好商量;搬走,關稅大幅漲。

軟硬兼施、威脅恫嚇——川普是真的很“拚”,但實際效果卻不甚了了。比如蘋果公司,2012 年庫克宣布,把 Mac Pro 生產線搬回美國,並準備在德克薩斯州投資 10 億美元大展拳腳。但7年之後如何?還是計劃遷至中國。再比如,曾被川普誇為“美國標記”的摩托車製造商哈雷,也曾計劃將一部分摩托車生產工作從美國遷往泰國。還有特斯拉中國建廠,穆格音樂考慮將美國的生產線轉移國外,等等,似乎都在與川普的願景背道而馳。

為何美國製造業回歸如此之難?諸多企業“不識趣”的表象之下,深層次原因很複雜,但歸根到底,還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在起作用。全球化時代,資本往低成本、高收益的地方走,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即便不談及政策優惠和市場潛力,同樣的工種,美國工人的時薪、月薪是多少,中國、越南和泰國的又是多少?簡單對比,即有答案。

重要的是,今天的美國已經很難找到願意乾藍領活且有一定技能的年輕工人。還是以蘋果公司的生產線為例。紐約時報的記者做過測算:一台 iPhone XS MAX 整機有超過 20 顆螺絲釘,如果以全系列 6000 萬台的銷量來算的話,那需要 1200000000 顆螺絲釘( 12 億顆),按照德州工人們做螺絲釘的速度,大概也就10 萬年。2017年,庫克公開表示,“我們的產品需要最好的工具……中國的技能非常高,我不知道在美國能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美國製造業回歸難,症結是顯而易見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依靠產業鏈上遊的優勢地位賺得盆滿缽滿,與之相對的,就是放棄了產業鏈中下遊。特別是跨國大公司,經過多年磨合,已經在全球找到了利潤最優的資源配置方式。如今美國政客想要打破這一路徑,重拾製造業,無論是改善政策環境,還是培養大批藍領工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

但或許是美國政治體制一貫的“短視性”,川普始終希冀一招製敵。要麽將板子直接打到大公司大企業上,指責他們“背叛”給他們加稅,要麽將炮火猛攻別國的產業製造,極力渲染什麽“搶了美國工人的工作”,提高貿易壁壘。如果說,這不是政客轉移矛盾的權宜之計,只能說川普過於急功近利了。最關鍵的是,這種種言行,除了讓人看到某些政客的色厲內荏和無可奈何外,並無積極作用。

誰都希望本國經濟紅紅火火,但如果無視客觀規律,損人不利己,甚至不惜開歷史倒車,走“逆全球化”道路,就顯得很滑稽。

2011 年 2 月,奧巴馬在矽谷晚宴上問賈伯斯:“要在美國生產 iPhone 的話,需要滿足什麽條件呢?這些工作什麽時候能回到美國?”賈伯斯毫不含糊地回答:“永遠不可能。”這話聽著扎心,也被認為有些武斷。但如果美國總統隻習慣於使用蠻力外部施壓,而不是解決自身問題,這可能真的會成為現實。

來源: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王宏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