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想癌症複發,你必須學會的重要一點!

確診癌症後,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出現或顯或隱的心理巨變,對於千奇百怪的心理波瀾,觀察者們做出了各種描述:從憤怒、恐懼、失態、失控、發火、鬱悶、不語,到痛哭、焦慮、怨恨、自責、指責、悔不該等形形色色,不下數十種。

在對數萬例患者的貼近式觀察分析中,我們發現懷疑或確診為癌的患者,他最初一段時間心理反應的「原型」是「安全感」的驟然缺失。幾乎所有表現,核心因子就是安全感缺失,而且是「驟然」「徹底」的缺失。例如,伴隨著衰老,老年人的安全感也會缺失,但只是慢慢地,絕不是驟然發生的,也不是徹底的。一些嚴重慢性病患者(如大面積心梗)急性發作,如意識清醒,也會一度出現類似情況,但要麼生命結束了,要麼伴隨著搶救成功,轉為安全感的部分缺失。而不像癌症患者「驟然」「徹底」缺失。這的確是癌症患者獨有的情緒變化「原型」,此時,儘管表現千姿百態,因人而異,但核心要素則一致:「安全感」缺失。

因此,安全感的重建對癌症患者意義重大。重建過程中,醫生、患者、家屬、朋友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對於醫生來說,應該時時把促使患者重建安全感放在第一位,即使是暫時性、安慰性的,也很起作用。因為泰勒等積極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對未來不現實的樂觀信念,也能使個體免於諸如癌症等重病的致命危害。

一個真實案例令我感懷:某中年女性,早年母親死於乳腺癌,她15年後發現自己也患了乳腺癌,她移居加拿大。多倫多醫生初診完畢時,笑嘻嘻地對她說:「女士,祝賀你!」她不解?「我生癌,為什麼還要祝賀我?」對方和藹地解釋:「因為你生的是後果最好的一種癌!」她頓時如釋重負!多年後她回憶說,當時場景歷歷在目!其實,她患的癌與母親完全一樣:浸潤性導管癌。中國醫生很少會這麼說,但這位令人尊敬的加拿大同仁,卻用充滿人文味的「臨床告知」技巧,消解了患者的恐懼,有效地重建了她的安全感。

重建安全感過程中,家屬、朋友的作用同樣重要。臨床上,每見家屬陪同來就診述說癥狀時,有意識誇大,以求引起醫生特別重視,特別是女性家屬。其實,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患者本人來說,這對他的安全感無疑是一種摧毀,而不是重建。

有位曾任長官的患者事後回憶說:他生病了,人們絡繹不絕地來看望,都帶來鮮花,床腳邊放滿了鮮花。他當時潛意識裡就感到像開追悼會,自己躺在鮮花叢中。然而,讓他更難以接受的是:「來看望的同事和部下幾乎都是同樣的話,『你不用擔心啊!會好的!放心點!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我知道他們說的都是安慰性的假話。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卻讓我想入非非,潛台詞也許就是說,你將不久於人世了,還是抓緊最後機會享受吧……」

當然,安全感重建最關鍵的是當事人自己,他人沒法代替你攻克艱難,渡過安全感缺失之難關。重建的方法很多,前面談到的心理自救都有用,較直接而更可取的是尋找和自己病情相似且心態積極者,經常主動尋求支持,早日走出癌症的困惱!

講座預告

12月25日(明天)上午9:30,何裕民教授在西安新華圖書大廈開展「《大病之後才明白》—腫瘤的防治」大型公益講座,講述腫瘤患者如何學會自救,實現從心到身全面康復。屆時,將在「何裕民」新浪微博直播,歡迎朋友們圍觀!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