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外交困的清政府哪來的錢修鐵路?

文|王宇丹

鐵路是誕生於西方工業革命的先進運輸方式。列強在近代入侵中國,鐵路隨之而來。清政府對修建鐵路一事的態度起初是堅決反對的,外國人修一段,清政府就拆一段。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清政府開始主動興辦鐵路,只是清政府內外交困,資金成了鐵路建設的最大困難,修鐵路要從哪裡籌錢呢?大致有以下兩方法。

一是舉借外債。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意識到修建鐵路的重要性,但是官款拮據,商資難籌,所以曾一度求助於洋人,用洋款修鐵路。1897年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就是一個舉借洋款修築鐵路的全國性官辦鐵路企業。該企業存在期間,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蘆漢、正太等十條鐵路的借款合約。由於鐵路總公司缺乏完備的外債理論體系,清政府因此喪失了若乾鐵路主權、利權等。這一籌錢方法顯然弊端諸多。

二是商人集資。

晚清買辦階層、富商大賈等崛起,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經濟力量。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將部分鐵路事宜歸其管理,推行商辦鐵路政策。此後,各省的商辦鐵路公司相繼成立,並得到清政府的認可和支持。所以,部分官僚也參與其中,與當地士紳一起,主導商辦鐵路運動。各商辦鐵路公司廣泛動員社會資金,吸引地主、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鐵路,使股東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但是商辦鐵路也存在各自為政、管理混亂等問題。

顯然,依靠外資或是商辦,都非建設鐵路的長久之計。其實,清政府也曾嘗試用官款修築鐵路。早在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便曾頒布過鐵路建設的專項經費政策,即每年200萬兩鐵路經費,由戶部庫款120萬兩和80萬兩的各省解款構成。所以,厘金、海關稅等都曾是鐵路經費的重要稅源。但是該政策並不持久,所籌經費被用於軍事,並沒有實現其持續興築鐵路的目標。另外,清政府財政拮據,再加上政治腐敗,官款的籌集困難重重。

20世紀初,由於商辦鐵路進程緩慢,清政府逐漸對其喪失信心,開始重新謀劃鐵路國有。同時,一些官員認為借款修路更為可行,紛紛上奏借外資修路。在勘察了國內外鐵路的情況後,清政府於1911年啟動乾線國有政策,再次簽訂借款合約。鐵路官辦本質上是沒錯的,有利於統籌規劃,加快鐵路建設。借款也由於時局限制而在所難免,但是應該避免因借款而被列強操縱,清政府顯然沒處理好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孫自儉:《晚清鐵路政策的官辦與商辦之爭》,《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朱從兵,嶽鵬星:《晚清中央專項鐵路經費探析》,《史學月刊》2016年第8期。

崔志海:《論清末鐵路政策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