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痛經怎麼辦?艾灸這幾個穴位就能好!

播放GIF


導語:

痛經是指女性在月經期和月經期前後,所出現的周期性疼痛。發作時,常呈痙攣性疼痛和脹痛,同時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足發冷、噁心嘔吐等不適。嚴重者腰腹劇烈疼痛,無法坐立,更有甚者還會昏厥。

中醫認為,大部分痛經都與寒涼有關,因寒致淤,如在月經期之前和月經期淋雨受涼、游泳、吃生冷食物,導致血淤。還有一部分痛經是由於情緒不舒、氣滯血瘀、氣血不暢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溫經止痛、驅寒除濕。

臨床觀察發現,艾灸具有活血化瘀、暖宮、去濕、去寒等功效,採用灸法有特別明顯的止痛效果。

以下,分享一個艾灸治痛經的案例。

楊老師, 女,43歲。

癥狀:經常容易感冒,乏累,睡眠不足,特別在下午時容易犯困,兩腿發沉、胸悶氣短。做過一次流產手術之後,月經每次會提前5天,經期小腹部墜脹冷痛,腰部寒涼,痛經持續三天,月經顏色暗,有血塊,最後一天會有黑色分泌物。

診斷:流產後引起的氣滯血瘀+肺脾陽虛

(溫馨提示:月經在正常時間內下來是不會引起淤滯的,但三個小時不下來就會在子宮內形成血漿最後變成瘀塊狀。這些瘀塊狀不能排除,會引起炎症使平滑肌收縮疼痛,誘發痛經。)

調理方案:一周兩次艾灸

首先楊老師現在肺脾陽虛的狀態,以補元氣和小腹部化瘀為主。

艾灸調理四次後,胸悶氣短和乏累感覺沒有了,腿發沉好了一些。還有就是觀察到面色紅潤了很多,精神狀態也明顯好很多。

還是按之前的方法繼續艾灸調理,又調理三次後,楊老師自述睡眠比以前好太多,整體感覺身體比以前輕快舒服了很多。囑咐楊老師這次月經來後,一定要來灸館連續施灸,直到月經結束。

過了幾天,楊老師按照我們的囑咐在月經來後下午就過來施灸,說這一次來月經沒有任何疼痛,只是小腹部有點墜脹感。又連續三天在月經期間施灸,經量比之前多,顏色暗黑,會有血塊排出,這些天沒有疼痛。

經過一個月的艾灸調理,楊老師的身體改善很大,最近一次來月經,沒有感覺到任何疼痛。楊老師調理得比較及時,沒有拖延時間,調理的效果比較好。

(艾媽媽親子養生館店長劉勇調理)

艾媽媽點評

很多女性都有痛經,這種痛的感覺,不痛的人無法感同身受的。每個月都有幾天嚴重的影響工作和生活,伴隨著綿綿不絕的疼痛,身體還有疲乏、無力、怕冷、腰酸、小腹墜脹等等。長期痛經也會引起其他婦科隱患,比如不孕不育、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我們調理了太多的痛經患者,可以說能夠遇到艾灸的痛經女性是有福的!

暖暖的艾火在痛經的部位滲透,好像陽光照在了冰雪之地,慢慢的緊縮的身體放鬆了,意識也開始模糊了,等到再醒了,疼痛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麼舒服、有效的治療方法在楊老師的身上就有了體現。如果你身邊有痛經的人,一定要告訴她讓她早點使用艾灸,讓這種經期的痛變成輕鬆和自在。

痛經的艾灸調理穴位:

身柱、膈俞、八髎、膻中、中極、血海


作者簡介:王繼娟

從事專業艾灸養生保健工作近十年,是國內艾灸界名家范長偉老師的學生,受針灸泰鬥謝錫亮謝老鼓勵,專註婦兒疾病的保健及防治。並且跟隨實踐國內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家孫瑞雪老師的教育八年。

王老師將范氏扶陽灸法與兒童心理生理結合,創辦艾媽媽艾灸養生機構七年以來,調理過上萬個0-12歲的寶寶及家長,尤其擅長調理小兒濕疹、脾胃虛弱、疳疾、哮喘、鼻炎、發育遲緩、久咳、久痢以及女性的失眠、頭痛、脾胃虛寒、宮寒、痛經等女性問題。被家長和孩子們親切稱呼為「艾媽媽」。

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表於上醫網一點號。收聽艾媽媽王繼娟艾灸知識免費微課,請關註上醫網官方微信號ShangYiApp,並回復數字「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