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啟明創投鄺子平:中國有很多機會,怎麽分辨真偽?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696篇原創首發文章

啟明創投2006年成立,到目前已投資了310多家企業,其中有超過40家上市,2018年上市的包括小米集團、嗶哩嗶哩、美團點評、觸寶、蘑菇街、ARMO、Kezar。就在今年上半年,包括康希諾生物在內的三家啟明創投投資企業又分別登陸香港市場和美國市場。

鄺子平是啟明創投的創始主管合夥人。他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學業,在矽谷開始職業生涯。創辦啟明創投前他是英特爾投資部中國區總監,再之前曾在思科中國任職5年。他1999年開始做VC(風險投資)。30多年的經驗,看問題有足夠的穿透力。

鄺子平創立啟明創投13年,已完整經歷了一個基金的周期和若乾次經濟周期,穩居一線風險投資家和風險投資基金陣營。

中國的商業機會還是挺多的

秦朔:從去年底到今年,我和很多朋友交流。有一個印象,相對於實體經濟領域的企業家,投資家們對形勢要悲觀一些,覺得像前些年那麽高歌猛進的大機會不多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企業家退出比較困難,所以必須保持樂觀主義,也是給員工打氣,而投資家在進退上相對會超脫一些?

鄺子平:我覺得要分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看。宏觀上涉及到政策環境,如果政策不穩定,投資人一時吃不準,就會停一停。比如過去十幾個月,關於私募股權基金的所得稅稅收,一會說要從20%恢復至35%,一會兒又說不需要了,這種不穩定性就影響到判斷。一個人今天心情不好,第二天還是該吃吃該喝喝,但資本不是,資本遇到一個壞消息,就會考慮是不是要做另外安排,即使政策調整了,扭轉了,但資本還是要看一段時間。

而從微觀看,我覺得投資人可能比企業家更樂觀,因為中國的商業機會還是挺多的。我們在2006年創立時,看到的是一棵一棵有潛力的樹苗,2008年奧運會之後,感覺中國時代到了,會出現一片一片森林。中國在應用方面,比如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已經是世界引領的地位。在技術包括醫療技術方面,不一定是世界首創,但世界有的新東西中國馬上就有了。這樣下去不得了,投資前景大著呢。

也有人悲觀,說BAT太強大,新興公司不容易冒出來。但在電商方面拚多多起來了,在信息分享方面今日頭條出來了。我們投資了Musical.ly,是北美做音樂碎片分享的一家成功企業,今日頭條收購了它,以它為基礎做了TikTok,在國際上非常成功。

上面說的是應用。在科技比如AI領域,中國更令人振奮,真的是世界第一梯隊。AI的研究美國更領先,但在實實在在的應用方面,中國領先。美國往往是比較純的技術企業,而中國能很快找到垂直落地的應用場景,做大做強,比如我們投的曠視科技,在安防、金融在線認證、物流等方面找到了AI的用武之地。這些熱鬧的東西反而在北美是看不到的。

未來幾年微觀上的投資機會還是很多的。科技發展有其慣性,很多東西通過多年深耕積累,到那個時點就該噴發了,會開花結果。如果爆發點和開花結果點正好是大牛市,固然好,即使碰上熊市,科技的步伐也不會停下來。人工智能的機會很多,區塊鏈很快也會找到新的應用點,還有5G,這些東西的發展都經歷了很長時間,比如從早年的AI模糊算法,到後來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開始大面積商用,肯定會對整個經濟產生很大影響。這也是VC、PE的投資機會,和某項政策對頭不對頭、美國是不是限制中國等等,關係實際上並不大。而像先進製造、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製造業的應用,也有巨大的機會。

總結來說,從微觀上我還是樂觀的。宏觀大環境有不確定因素,但從做VC來講,我們做了十幾年,更看重做α(絕對收益水準),而不是β(市場平均收益水準)。投資和宏觀經濟的節奏不可能完全同步,有時快了一點,如果緩一些投就好了,但另一年幸虧我們沒有緩下來,做成了一些好項目。所以拉平來看,與其天天看政策風向,看報紙或者看CNN,根據這些來調整投資策略,還不如聚焦於我們自身的組織能力、項目質量,按這個方向來做。

到底是市場培育,還是補貼偽需求?

秦朔:回顧你們十幾年的投資經歷,特別是投移動互聯網這七八年,有什麽經驗或者教訓,比如共享單車?

鄺子平:從移動互聯網來說,我還是很堅信,凡是有強需求的領域,最後是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的,這是大概率事件。很多時候,強需求還不是那麽明顯,我們會用一個詞解釋我們的投資,就是要做市場培育。這裡很考驗人的就是,你到底是在做市場培育,還是在補貼一個偽需求?

比如說計程車,包括共享單車,我覺得都是強需求,最後還是能成。當然,如果像以前那樣,摩拜和ofo一直扛下去,互相拆台,再扛十年,那肯定沒戲。但這個需求是存在的。只是後來大家都不算账,丟了1000輛舊車就再投10萬輛新車,砸錢鋪市場,硬是把一個便民的、剛需的業態,變成了資本博弈的業態。最後收不住,很可惜。不管是鋪車還是補貼,早期通過這些手段教育完市場,在用戶習慣了之後就應該適可而止,更理性地摸索,或者像滴滴、快的那樣合並。錢能幫助企業更快成長,也可能把行業本該花時間建立的體系破壞掉。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未來是:用戶可以在比較多的情況下,而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一輛自行車,企業不是為了30%的需求鋪上80%的單車;用戶可能在繁忙時間不一定能找到單車,即使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在那裡鋪一輛單車,也很快就有人騎走了。如果是這樣,單車覆蓋率可以大幅度下降。

共享單車要成功,還有第二個關鍵,就是要有一個理性的收費體系,不需要用一塊錢包月來吸引用戶。但如果市場上有一些非理性的競爭因素,比如它們背後的大金主有其它訴求,就像當年快的、滴滴被作為支付入口,打15塊錢的計程車補貼18塊錢,這就不是正常情況了,而是有人為另外一個目的埋單,再血流成河也是值得的。但如果不再補貼了,那還是要回到理性的路子上。

總之,我相信如果是強需求,同時沒有誰為了另外的目的繼續撐起不理性的收費體系,那麽終究會回歸到一個自然的狀態,到那時路就走出來了。這些年看下來,真正能給用戶帶來好處的強需求的東西,應該是能走出來的。中國過去這幾年,因為資金大量投入,所以讓某些行為和路徑有些變形了,跑亂了。其實我覺得團購是一個挺偽的需求,而外賣是一個比較真的需求。只要能夠認準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偽需求,我覺得投資人還是敢賭的。

技術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我記得前面幾年有過一波SaaS潮(軟體作為一種服務),很多做CRM(顧客關係管理)的,做SaaS的行銷管理的,撒了一堆錢進去,我覺得在那個時間點上是個偽需求,你投再多錢進去也創造不了一個大企業。不是單純的行為習慣的培育問題,是那個需求還沒在,你再培育也沒用。但是,如果什麽時候這個需求真的在了,大家用上手了,需要一定的資金去培育,可能這個事情就能夠做起來了。

秦朔:偽需求的概念是絕對的嗎?還是目前是偽需求,若乾時間以後也有可能變成真需求?

鄺子平:也有這個可能性,但是歸根到底,我希望投的企業今天就是一個真需求。最好的情況是,人們的需求目前沒有被很好滿足,企業能通過技術手段如AI可以把它實現得更好;其次,今天這個需求還不存在,但未來會存在,企業為未來鋪墊,當然這裡風險就會高很多。比如我們投的一家AI企業,給金融行業提供解決方案,過去是用人工來做,這個活本來就存在,只是沒有用AI那麽好的工具在做。用AI,我們可以免費先讓你用,或者很便宜拿去用,相信有朝一日你會付錢。這樣的市場培育工作,我願意乾。如果目前客戶根本沒有這個需求,只是因為免費,所以先用著,我就有點擔心。未來不會發生、或者太遠以後才會發生的東西,我也稱之為偽需求。比如說CRM(顧客關係管理),CRM在美國有這麽強的需求,但中國就沒這個需求,按照道理說不可能啊,可能只是一個很久以後的需求,那我覺得也算偽需求。

創業家精神一年比一年旺盛

秦朔:從創業者這個角度看,你覺得中國創業精神最旺盛的時候是不是已經結束了?那些最成功的創業者有什麽特質?

鄺子平:創業家精神還是很旺盛的,而且一年比一年旺盛。新興的企業家和改革開放早年那些企業家的想法確實不太一樣。當年的企業家有些是“逼上梁山”做的,新時代的創業者很大一部分是基於對這個事情的興趣,是熱愛,是情懷。如果沒有熱愛和激情,世界上的機會這麽多,他可能就去幹別的事情了。

成功的企業家的特質,第一是對他所從事的行業必須有一定的積累,必須熟悉。行業很熱鬧的時候,會看到一些跨界的案例,但從數據分析看,跨界的成功率真的不高。我不敢肯定錘子手機絕對不行了,但看樣子很困難。羅永浩是個有本事的人,如果他更早出來做知識付費這些,可能好多人都沒機會了。但偏偏他覺得做手機好玩,非要跨界跑去做手機。

第二個特質就是情懷。以前我也一直不大相信情懷。你有本事去開一個飯館就好了,幹嘛非要說對粵菜或者中國飲食文化很有情懷?說說而已,有那麽重要嗎?如果正好在一個風口上創業,三年沒碰到什麽困難,變成獨角獸上市了,可能很久都沒有人來考驗你的情懷。但在我們投資了幾百家企業之後,我慢慢體會到,企業在發展中遇到波折時,一家有情懷、有良好價值觀的企業和投機取巧的企業就有巨大區別。有價值觀的企業步伐很堅定,方向很明確,團隊有凝聚力;投機取巧的公司會迷失方向,驚慌失措,從一個危機走向另一個危機。所以情懷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對一個企業其實很重要。有情懷的創業者為了理想,願意承受一些犧牲,比如犧牲一點個人利益,讓一塊利益給共度難關的夥伴們,這就能凝聚大家。

一個有專業積累的創始人,對事業充滿熱愛,為了成全夢想可以捨棄自己的東西,凝聚一批很優秀的人,有了這些,再加上你做的事業正好是一個所謂的風口,那這種投資想不賺錢都難。所以,我覺得成功不外乎就是這三個大的方面,有時候碰到第一第二點,第三點沒來,那可能成就一棵挺健康的樹,但沒辦法營造大森林。有時候有一和三,比如挺有能力的一個人,正好過去十年做線下連鎖,無數VC往裡面砸錢,這時情懷不情懷、理想不理想跟他一點不沾,也能做成。那如果單單隻具備一個條件,成功可能就很難。

創業公司能做輕一點還是盡量做輕一點

秦朔:您可以說見證並親身參與了中國VC發展的全過程。您如何評價這個行業20年的發展,對於創業者有何建議?

鄺子平:我覺得中國VC這20年經過了很多跌宕起伏,但總體應該超出了我們這些從業人員的想象。20年前再怎麽想也想不到。20年前VC是一個很小眾的行業,但今天我母親都知道創投,80多歲的老人家平時還問我小米最近怎麽樣。今天經濟有一些困難,有人會覺得好像沒有明天了,我是1999年進這個行業的,進去不久互聯網泡沫破了,覺得創投行業以後再沒人做了。後來的“非典”,大家好像也覺得創投沒人做了。然後是國際金融危機。其實都過來了,每次過來以後,整個創投又上了一個台階。都是波浪式進步。

對於創業者,我一直比較推崇的是,創業公司能做輕一點還是盡量做輕一點。因為創業伊始,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等,已經很考驗創始團隊的能力,再增加線下選點、供應鏈等等,確實壓力比較大。除非這個團隊很特殊,比如小米,雷軍他們過去是做軟體的,但小米創業時他們聚集了很強的硬體團隊,最後做成功了手機。但這樣的例子真的很少。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