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如何給恐懼找一個出口?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 萌芽 來源|萌芽研究所BUD(myyjs_bud)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研究:「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所害怕的東西」,這是美國臨床心理諮詢師的一個科普文。

我提取學齡前部分來跟大家討論下:

文章發出來後,有很多網友說,「真想不到孩子還會害怕這些東西」

也有很多網友喚起了回憶,「我小時候跟父母說我害怕吸塵器,沒有人相信我,還笑我小孩子性子」。

的確是的,當長大後,我們害怕的東西就會跟以前不一樣了,畢竟我們也基本上很少聽過成人會害怕暴風雨或者閃電。

哪怕「如廁訓練」有可能持續到7歲仍然讓孩子害怕,在我們眼中這件事情也可能只不過是「上個廁所而已,孩子為什麼害怕「……

但我們總是要通過一些數據對比,才能更好地理解另外一個世界,看完這個2~7歲孩子的害怕清單,我覺得非常真實,是我們帶孩子經常會出現的狀況。

比如2歲多的Eric有段時間,必須得穿著尿布褲躲在角落裡拉臭臭,他說不上為什麼,只是覺得「害怕」就本能地選擇了這個方式。

Joshua在5歲多的時候也會告訴我,如果沒有朋友的話,他也會傷心,這也意味著他開始在意周圍的社交環境,在意自己的人際關係。

孩子害怕的東西不盡相同,但是有三個要點是我今天文章想跟大家討論的,希望對大家解決這些難題有所幫助。

1

「消除關注」比「時刻留意」更重要

當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改善某個行為的時候,「消除關注」很多時候反而是最好的支持。

孩子們也同樣需要感知這樣子的一個環境:別人並沒有時時刻刻都在留意著他的一舉一動。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往往忽視了這點。

孩子如廁不積極,躲在角落裡的時候,可能在旁邊的我們下意識就來一句,「你怎麼長不大啊,還在角落裡穿尿布褲做什麼?」

這些都會推著孩子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最終反而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好。

再舉個例子,總是介意別人眼光的孩子,跳舞的時候可能會更加拘謹,因為孩子的內心想著的是自己的動作對不對、表現好不好,別人會不會笑自己。

之前跟一個小朋友討論過為什麼上舞台就渾身發抖,她說,「我表現會很不好的,我做不到。」

當追溯到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舞台下的過度的關注,從孩子每一個服飾和著裝的精雕細琢,再到語言上的滿心期待:

「你是最棒的,我會一直看著你,你的表現一定會很好。」

很多時候,看起來阻止孩子進步,讓孩子停留在恐懼中的是孩子自己,但是殊不知最影響孩子看法的,其實是身邊人的目光。

也或許只有當我們願意理性和寬容地告訴孩子,「別人的看法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人生最大的成熟是我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地獲得力量,明白「為自己而活」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坦然、最體面的事情。

2

幫助孩子讀懂潛台詞,看得更深更遠

當孩子擁有恐懼的時候,孩子很多時候的第一反應,其實是迷茫。

就好像置身於煙霧之中,孩子看不清也想不明白,只能感受到煙霧的嗆人和濃烈,讓自己惶恐不已。

他比我們更無力、更不明白這些恐懼背後的原因,但是越掙扎,那份恐懼卻會把自己束縛得更深。

有一句歌詞是「誰的青春不迷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孩子。

我小時候特別怕黑,一直到10歲只要關燈我都會害怕得睡不著覺,我反覆幾次跟爸爸媽媽說,我能不能開小夜燈,但答案是拒絕的。

理由聽起來都很對,我已經長大了,要學會獨立,睡覺一定是漆黑的,開燈睡長不高。

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問問我,我在怕黑這件事情上,到底怕的是什麼。

我是害怕床底下會藏著怪獸,害怕陰影的詭異感,害怕做噩夢,還是我害怕自己睡覺的孤獨感?

雖然怕黑這件事情特別小,我到了10歲後也克服了這個困難,但是這段經歷好像烙印一樣,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段不被父母理解的時刻。

是的,要幫助孩子讀懂內心的潛台詞,讓孩子明白很多時候背後都藏著許多沒有說出口的話,或者是間接的真相,也只有知道了這些,我們才能談論如何戰勝「迷茫」。

讓孩子明白不管他們經歷著什麼,我們都可以跟著他一起經歷這些行為背後的故事和感受。

這個過程,才是真正地幫助孩子具備看問題的洞察力,我們不會把目光隻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夠看得更深、更遠。

3

最終能夠戰勝恐懼的還是自信和成長

刻意練習、拆解目標、分階段各個擊破,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改善孩子行為難題的重要方法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承認的一點,就是當孩子出現這些恐懼行為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孩子懦弱或者無能。

我們需要重新看到自己童年的樣子,找到自己從前的影子,並且了解孩子現階段的感受。

只有這樣子,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制定合適自己的目標,讓孩子對自己克服困難更有信心。

每個人戰勝迷茫和恐懼的時間和節奏都不一樣。

我小時候戰勝怕黑的心理用了5年,Eric戰勝如廁訓練的恐懼用了1年半,Joshua現在開始有了自己新的擔心和敏感,這些都是孩子們不同的成長之路。

但正如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一句名言:

人生所有的經歷,就像一顆顆珍珠,當你在未來某一天的時刻找到了那根線,你就會把它們全部串聯起來,變成美麗的項鏈。

說這句話的賈伯斯,也是分享了他當年恐懼和迷茫的狀況,他因為迷茫退學,因為迷茫去印度,這些時間在別人眼中都是浪費的光陰,卻給了他更強大的專註、治癒的能力。

相比起賈伯斯當年所面臨的困惑,孩子的恐懼和迷茫看起來好小好小,但是人生不恰恰是因為這些無數的小事情,最後才串聯成線,成為如今的自己嗎?

只有讓孩子知道他們並不是唯一會面對這些問題的人,也正因為每個人都會面對,所以我們可以有更好地心態去面對挑戰,最終能夠戰勝恐懼的還是自信和成長。

我時常覺得,正因為我們是父母,所以我們才是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和恐懼的最佳人選,因為我們有最多的包容,我們也有最敏銳的觀察。

讓孩子放鬆下來去看待眼前的困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孩子終究還是會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明白,世界上有太多的恐懼、迷茫和害怕,最終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更強大,強大到那條光明道路自動出現在眼前。

但在此之前,讓孩子有更大、更寬容的空間成長。

因為能具備讀懂潛台詞看更深更遠的能力,最終積攢自信並且懂得如何用自信戰勝恐懼,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習得的能力。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在做鬥爭。

但如果身後始終擁有最堅固的臂彎,便是我們內心最大的安全堡壘,支撐著我們更好地戰勝一個一個恐懼,最終邁開腿、大步向前走。

我怕黑的事兒,後來是怎麼解決的?其實也真的很微妙。

媽媽送了我一個玉佩掛在脖子上,媽媽說,她會在任何時候都陪著我,晚上怕黑的時候摸摸這個玉佩,「就當我在你旁邊一樣」。

那一晚,就是這麼一個玉佩,怕黑的時候,撫摸著它,竟然就覺得自己內心也平靜了下來。

那一刻年紀小小的我,卻突然明白其實我想要的,充其量不過是「陪伴」兩字。

我克服了對黑暗的恐懼,是因為我找到了陪伴的寄託。

之前聽過一句話,「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孤獨的旅途」,這句話你怎麼看呢?

有哪些恐懼、害怕你曾經也經歷過,又是哪些機緣或者原因讓你恢復平靜?

有時候會想起自己的過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看待未來。

--------End---------

作者簡介

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

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