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腦部動靜脈畸形恐危及生命 複合手術「一站式」解決難題

談到腦部手術,不少人首先就會想到它極高的風險性,腦部神經血管分布複雜,一旦需要手術的確難度極高。然而最近,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剛成功完成一例腦血管病複合手術,據該科室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劉國棟介紹,複合手術這一新的技術,可以最大程度保護重要的血管、神經,減小手術風險,可謂是需要接受腦部手術患者的福音。

「腦血管病一站式複合手術」

拯救動靜脈畸形

兩個月前,46歲的重慶市民王女士突發昏迷,被送到當地醫院就診。經過緊急搶救後,生命危險暫時解除,但術後CTA顯示其左側額頂部動靜脈畸形,供血動脈位於深部腦組織,表面見巨大的增粗引流靜脈。要知道,動靜脈畸形隨時可能再次破裂危及生命,並且畸形血管位於重要功能區,可能引起偏癱失語等嚴重併發症。

在患者出院前查房詢問患者病情

劉教授告訴記者,此類在重要功能區的血管畸形,如採取單純的介入治療、伽馬刀、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等方法,其複發或殘留率較高,可能需多次手術才能確保切除乾淨,給患者帶來更大痛苦,其治療費用也非常高昂。因此,在專家團隊經過慎重考慮並與病人商量之後,決定通過開顱與動脈造影協同作戰方式,一次性完成患者的畸形血管團的術前評估、切除、術後評估及顱骨修補。

畸形血管團切除前後全腦血管造影對比,顯示畸形團已全切無殘留,正常血管保留完好

這種「腦血管病一站式複合手術」可在病人隻進行一次全身麻醉的情況下,完成腦血管病的造影診斷、治療、實時療效評估及治療策略調整,優化手術流程,提高療效,增大了手術安全性,減少醫源性副損傷,並減輕患者多次手術的痛苦及經濟負擔。

血管內介入和顯微外科整合

需多科醫護團隊協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介紹,複合手術(Hybrid Operation),又叫雜交手術,就是血管內介入和顯微外科整合在一起,使外科醫生在手術室內既可以進行常規外科手術,還能夠有效利用各種臨床資訊,高效地進行血管內介入治療,從而極大地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工作效率。在這種新的手術模式實施過程中,需神經外科、放射科、麻醉科及手術室護士通力協作。

劉國棟副教授、何秋光醫生手術團隊正在做複合手術

複合手術最早應用於血管外科,隨後在心外科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神經外科領域,200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首先開展複合手術,將腦功能影像導航、腦血流動力學(腦血管造影)、腦電監護等儀器設備充分整合於一體的神經外科安全手術平台,確保一期微創切除複雜腦部病變之時,最大程度保護神經功能。2009年,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目前,國內僅在一些發達地區的大型醫院如天壇醫院、宣武醫院、華山醫院、湘雅醫院等開展複合手術。

能減小多種腦部手術的風險性

複合手術適用於巨大腦動脈瘤、複雜腦血管畸形、顱內血供豐富的腫瘤、嚴重車禍外傷等,可以最大程度保護重要的血管、神經。減小手術風險,增加手術安全性。尤其是腦血管疾病方面非常適合進行複合手術。劉教授談到,與傳統的開顱手術或介入手術相比,複合手術真正實現了「1+1>2」,並且病情越複雜,優勢越明顯。

複合手術具體有何優勢?

複合手術的優勢之處具體在哪?比如,顱內動脈瘤治療可選擇介入治療或開顱手術夾閉,兩種治療方法各有利弊。而對於複雜動脈瘤,無論哪種治療方法都存在較大風險。如今複合手術實現了兩種治療方式的整合,讓醫生在複雜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中向前邁進一大步。治療中,手術醫生團隊可進行術前3D造影、球囊阻斷、支架置入、彈簧圈栓塞術等一系列操作,為手術夾閉動脈瘤提供便利。

劉教授以巨大動脈瘤為例,可使用球囊行載瘤動脈的阻斷,減低瘤體張力後行手術夾閉和/或瘤體切除,必要時可採用支架置入保證夾閉效果。在多發動脈瘤病例中,在單一手術入路無法夾閉全部動脈瘤的情況下,介入栓塞可以一站式治癒其他動脈瘤。

在難治性動靜脈畸形中,複合手術可避免栓塞後病變破裂出血、癲癇和血管再通等併發症。複雜頸動脈狹窄或閉塞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還是支架成形術一直存在爭議。複合手術可以用於複雜頸動脈狹窄。比如頸動脈串聯性病變,頸動脈分叉位置和近端頸總動脈、遠端頸內動脈多處狹窄,可行頸動脈內膜剝脫後以介入方法在上、下段擴張或置入支架。

此次腦血管病複合手術的圓滿成功,無疑標誌著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在學科建設上又上新台階,創新發展方面已與國際接軌,躋身國內一流水準。希望此類手術今後在全市得以普及,為更多的腦血管病患者帶來福音。

本公眾號未署名文圖作者請與本報聯繫,以奉稿費。

戳原文,訂健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