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秋醉人——秋季節氣與造物文化

秋天,禾穀成熟,遍地金黃,是收穫的季節。

一、秋之印象

「秋」與「春」相對而立,良辰佳景盡在其中。傳統農業中國,人們一年辛勞經歷春播、夏耘、秋收、冬藏,輪迴經年。若說春天是播種希望,那秋季必是收穫夢想。二十四節氣中,從立秋開始便進入秋季。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是氣象由熱轉涼、由涼轉寒的過渡季節。因農事農時規律,秋季的主題似乎永遠與收穫、沉醉、祈盼、回報相關;同時,於景寄情,秋天的寂寥、蕭瑟又時常被文人騷客慨嘆。「樂秋」與「悲秋」,這悲喜交加的複雜情景,正是秋之成熟的細緻體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節氣不僅僅指導農事,也是節日。以秋季為例,一般來說,傳統節日主要有七夕(七月初七)、秋禊(七月十四)、中元節(七月十五)、天灸日(八月初一)、中秋節(八月十五)、秋分(9月22-24日)、秋社(立秋後第五個戊日)、重陽節(九月初九),等等。勤勞、智慧、樂觀的先人們,根據不同地域、時節、氣候、風俗等特點,形成了豐富的民間民俗活動。七夕節:賞金魚,浮巧針,拜銀河,穿花針;中元節:盂蘭盆,流河燈,放焰火,歌管弦,扎法船,遊畫舫,演秧歌,跳獅子;立秋:蟬鳴柳,風吹旗,鬥蟋蟀,棗垂紅;中秋節:拜月宮,吃月餅,供泥兔,賞冰輪,聚飲宴,遊夜景;重陽節:登高望,賞菊黃,品茶香。


立秋——迎秋、祭宗廟

立秋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至8日,太陽達到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漢族十分重視立秋節,早有立秋迎秋之俗。古代帝王常在立秋之時,祭社稷、宗廟,表達對禾穀成熟的感恩與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盼。《禮記·月令》記載,早在周代,逢立秋之日,天子便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祀少皋、蓐收。漢代天子立秋要射獵,表示秋來揚武之意,並用獵物來祭祀宗廟。宋朝時,宮廷內中殿要種一棵梧桐樹,立秋時刻,太史官啟奏「秋來」,一兩片梧桐葉落下,表示報秋。傳說「落葉知秋」即由此而來。而《新唐書·禮樂志》則記載:「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可見,先人對立秋節氣的重視程度以及對天地、社稷、宗廟的崇敬。民間則流行戴秋葉,或者用石楠的紅葉剪成花瓣,插在鬢邊,以示迎秋。此外民間還流傳「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死牛」的歌謠。意思是說,如果早晨立秋,則秋後氣象涼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則秋後氣象仍會暑熱難捱。

處暑——迎秋、祭祖

處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因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逐漸增強,「秋高氣爽」與「秋老虎」在這一節氣中並存。諺語「一場秋雨一場寒」,描述的即是處暑時節的氣候變化趨向。處暑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萬物開始凋零,農作物已經成熟。

「中元節」即在處暑節氣中,民間迎秋、祭祖更多是在此時。時至今日,已經成為祭祖的重大時段。同時,初秋的美景已經開始吸引人們紛紛出遊迎秋、放河燈、開魚等。(圖1)

《魚塘》 上海,曹金英

白露——祭禹王

《禮記》中雲:「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徵氣象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孝緯經》中亦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故稱之為白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中詩人觸物興詞,以白露季節水邊的秋景營造出淒清哀婉之氛圍,烘托出為追求愛人歷盡艱辛而不得的悵惘和淒苦的心境。心境與實景相呼應,更添悲涼。

相傳每年白露時節,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禹貢》裡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於湖下,消弭了水患。據清乾隆年間《太湖備考》所載,禹王香期一般為七天,前三天祭拜,後三天酬神,最後一天還有送神的儀式。在祭拜時,人們許願將把秋冬之際捕撈的第一條肥魚獻給禹王,祈求太湖平靜,祈盼即將開始的捕撈季有好的收穫。

白露為典型的秋季氣候,乾燥、初寒,民間諺語「春捂秋凍」即是此時的養生要訣。中國南方還有品「白露」茶、釀米酒的風俗。此時,蔬菜、果樹以及畜牧業正處在發展的好勢頭。

秋分——仲秋拜月、秋報祭社、送秋牛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時,晝夜等長;秋分後,晝短夜長。秋分時節,涼風習習,碧空萬裡,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是四季中最為美好、宜人的時節。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周代典籍《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帝王不僅要於春分之朝在都城的東邊進行日的祭祀,秋分之夕在都城的西郊還要進行祭月儀式。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可見,拜月是當時的重要民俗活動。

秋社的時間為仲秋即農曆八月的第一個甲日,後來改為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秋報」是指在秋季收穫之後,向社神報告收成,報答恩惠的意思。「祭社」就是祭祀社神,社神民間也稱「土地爺」或「土地神」,其主要職能是地域的保護神和農作物的豐產之神,它能保佑風調雨順,莊稼豐碩。自周代開始,天子每年都要進行三次祭社:「春祈」、「秋社」以及「臘祭」。「秋社」就是「秋報祭社」,八月收穫,中秋報謝,向社神報告收成並感謝恩賜。

送秋牛,其風俗與春分相對,印製「秋牛圖」,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圖2)

剪紙作品《秋牛圖》

秋分在民間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節氣,中秋節即在此時節,人們祈盼團圓、美好,感恩收穫,分享喜樂,表達著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寒露——登高、祭祖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五之氣,慘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通緯·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鬥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象涼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是登高的好時節。

重陽節即在寒露時節。關於重陽節最早的記錄,始見中國古代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漢高祖寵妃戚夫人有位侍女賈佩蘭,出宮後曾說起在宮中時,日常無事,四時樂事甚多,每逢九月九日,便會「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這菊花酒,乃是在菊花舒展之時,連同一點青翠的莖葉,雜和黍米釀成,到來年重陽這天就可以飲用了,據說飲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而「蓬餌」,指的就是「重陽糕」,取「糕」與「高」諧音,有時候人們還會在糕上放置小鹿數枚,號為「食祿糕」。到了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已經明確提到了重陽宴飲:「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圖3)

祭祖·祖影,清代,佚名,山東高密撲灰畫

霜降——飲酒、賞菊

據《二十四節氣解》記載:「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可見「霜降」表示氣象逐漸變冷,開始降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秋晚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零攝氏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鬆。在我國的北方,每逢霜降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夜晚溫度降低時遇到地面上的物體,就會附著於其表面凝結成霜。清晨在太陽出來前,我們時常能看到包裹在乾枯樹枝上的霧凇,這是大自然在提醒我們,冬天快要到來了。而在我國南方地區,此節氣後正進入了秋收秋種的大忙時段。

「霜降見霜,米穀滿倉」的農諺正反映出了勞動人民對這個節氣的重視。「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白居易在《歲晚》中,如此描寫霜降時節。可見這時,萬物歸其本源,蓄勢冬藏。

吳藕汀所作詩畫道:「登高吃酒久闌珊,開在籬頭花又檀。霜降尖團肥正美,囊慳惟有畫中看。」著力描寫了此時節菊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登高望遠、把酒言歡,強身健體的民間習俗。

二、秋之節日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是秋季時令的重要節日。無獨有偶,這些重要的節日主題全部圍繞著「思念」而定——思念愛人、思念家人、思念遊子、祈望團圓……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家」為中心,盼「家和」、盼「團圓」的美好祈願在秋季時節最為濃重。

收穫的喜悅來自於分享。與家人分享碩果、分享喜悅,也許才是辛苦勞作整年的最大動力。

七夕節(乞巧節)

七夕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被稱為「乞巧節」、「巧日」或者「巧節」。因其節期在農曆的七月初七,因此也被稱為「雙七節」、「七月七」;又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係很密切,也因此被稱為「女兒節」、「少女節」或「女節」。民間傳說,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織女會在「天河」相聚。而凡世間的人們,就借這良夕吉時,在庭中擺設香案,向牛郎織女雙星乞巧、乞福壽、乞子、祈求有情人可以天長地久。早在東漢時期,這一傳說即已定型,《古詩十九首》中就有對這一故事的描寫:「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曹植《九詠》注中還明確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文選·洛神賦》李善注引),這是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明確記載。他們的愛情故事再經過後世的不斷豐富補充,在民間產生了深遠影響。(圖4-6)

明代灑線綉鵲橋相會圖經套


清代緙絲七夕圖軸

牛郎織女,山東高密撲灰畫,20 世紀 30 年代

就傳統而言,七夕最重要的內容其實是女兒節。每年此夕,少女們都設定香案,陳設瓜果,虔心禮敬巧手的織女,希望自己也能心靈手巧、美麗動人。這種乞巧活動既有女孩兒單獨進行的,也有小姐妹聚在一起共同進行的,更有舉行隆重的「乞巧會」的。(圖7、8)另外,已婚女子還會在這一天種生以求子。

乞巧圖,(明)郭詡


清代宮廷乞巧圖

中元節

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為鬼節,中元之名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說法。道教將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個月圓之夜定為上元、中元、下元,分別為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形成了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節。傳說中元這一天地府洞開,鬼魂四齣,有嗣者,回家接受子孫的祭拜;無嗣者,有公眾請佛道做法事普度,毋使孤魂野鬼流浪為害。這種對亡靈的有意識的祭祀活動早在先秦時代就有,當時是一種萌芽狀態,而祭祀亡靈作為中元節的主題則在後世逐步確立。

中元節的民俗活動大致如下:祭拜先祖亡靈、超度新死亡靈、「盂蘭盆齋」以及放河燈、普度,等等。我國民間繪畫中著名的道釋畫以及水陸道場畫畫種,即為此目的。此日,多為思念已故親人、祭祀先祖、超度亡靈之念。(圖9)

放河燈 懷化地區祭祀活動

中秋節

中秋節時為仲秋,農曆八月十五,又名秋節是以團圓、賞月、慶賀為主旨的節日。在我國,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是與新年、清明、端午並重的民俗大節。它與二月十五的花朝節相對應,並稱「花朝月夕」,是古代很著名的良辰佳節。中秋賞月是今天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但與其他節日一樣,祭祀早於娛樂,早於賞月之俗的是祭月。(圖10)至宋代,中秋節之名正式確定。

清代祭月兔場景

宋代中秋節開始興盛,其過節不在僅限於唐代的文人雅士和貴族階級的晚宴賞月,而是廣泛發展為全民參的大眾娛樂,人們全天都縱情飲酒,陶醉於節日的快樂之中。明清之後中秋節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賞月、拜月的浪漫退居二線,家人團圓,親友禮尚往來的人情活動升溫,終於成為了中秋節之主題活動。

中秋習俗包括賞月、拜月、團圓、祈子、慶豐等。因古人認為月亮屬陰,故有「男不拜月」之說,或者即便有男子參加拜月,但其禮儀仍由女子主持。又因月中有蟾宮、桂樹、玉兔、嫦娥,故祭拜月亮時所祈求的對象一般皆與此有關,男子祈求早日蟾宮折桂,金榜得中,女子祈願能像嫦娥一樣美麗。供奉月神的,除節令鮮果外,當然少不了月餅,雖然供奉之後都是被人分而食之。(圖11)

傳統圖案的木製月餅模子


重陽節

重陽節歷史悠久。重陽與上巳(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主要是因為古人對九月陽氣衰減、三月陽氣上升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所產生的特殊感受。《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塚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又,「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表明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舉行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而據《淮南子·時則》卷五所載,「季秋之月……侯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花」。可知菊花盛開時節在九月,賞菊的活動也開始出現。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各地流傳甚多,歸結起來,無不脫胎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大意為,東漢汝南有一個名為桓景的人,跟隨精研道家之學的費長房遊學多年。有一天,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日,你家有災。讓你的家人趕緊做些茱萸絳囊,綁在手臂上,登高飲菊花酒,可除此禍。」桓景聽了這話,立刻帶著全家人避禍山中。晚上回來時,發現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替他們擋了一災,從此重陽登高避災流傳至今。

從這個傳說可以看出,或許晚秋寒氣,因其侵害身體,故而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具有驅風逐邪祛寒療效的茱萸,也就逐步演化為「辟邪翁」。而菊花,歷來被仙道方家視為「延壽客」、「不老草」,象徵意味更是不言而喻。

三、秋之飲食

民以食為天。經過了春季勞作的辛苦和夏季炎熱的消耗,人體系統需要調整。秋季是冷熱交替的季節,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漸生,各種疾病都開始增加,人體還要準備接受漫長寒冬的考驗。因此,秋季成為最佳進補時段。進補與民俗有著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關係。秋季進補,一般稱為「引補」或者「底補」。人們根據不同時令的收穫配合養生之道,修身養性、益壽延年。在相應的節氣時令食用相應的食物,在當今成為歲時節氣的主要民俗體現。

立秋——「咬秋」與「貼秋膘」

「咬秋」是北方漢族民間習俗之一。立秋這天吃西瓜,俗稱「咬瓜」,意為氣象轉涼,西瓜少了。與立春時的「咬春」吃春餅相對。

「貼秋膘」則是立秋當天要味道厚重的食物以進補、迎秋。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胖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隻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白露——清茶與米酒

白露時節,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正是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於是在春茶之後,「白露茶」應季而飲。


米酒則是舊時蘇浙一帶的特產。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直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城裡酒店裡還有零沽的白露米酒,後來逐漸消失。

秋分——秋菜

在嶺南地區,習俗是「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秋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脫口說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豐富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能力。炒野莧菜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

結語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這六大節氣形成了醉人美好的金秋時節。它們在漫長的歷史形成過程中,反映季節、反映氣候、反映物候,指導人們的生活,增添人們的樂趣。如今,節氣與節日、節氣與民俗、節氣與生活依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發展節令民俗的同時,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有益的繼承與發展。收穫與圓滿是秋之物語,亦是我們對未來的美好祈願。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