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想直播裡沒透露的:最大市場居然不是插混天堂上海

從成立到交出第一輛新車,理想汽車用了54個月。

蔚來用時42個月完成了第一輛新車的交付,比理想早了近一年;

威馬用了45個月實現交付,比理想早8個月;

小鵬是54個月,與理想相當。

雖然交付速度略顯遜色,但理想汽車卻在用戶認可度上扳回一城。

4月5日,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微博自曝,截止3月,理想汽車的保有量已經超過了4000輛。有意思的是,李想在評論中說道:“如果沒有疫情,理想ONE現在(保有量)應該就過萬了。”

他自信地表示理想ONE會在年底變街車。

如果以“4個月”作為交付時間的標尺:蔚來汽車交付4個月後的市場容量為4941輛;威馬最多,達到了5835輛;小鵬最少,只有3022輛。以此來看,理想汽車4個月超4000輛的成績並沒有落後,且基本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目前為止,理想ONE還有萬輛以上的訂單等著交付。

理想ONE的最大市場居然不是插混天堂上海

李想為何能喊出了“年底變街車”的響亮口號?理想ONE真有那麽香嗎?它到底賣到哪裡了?我們來捋一捋。

實銷數據顯示,理想汽車在開始交付的三個月後賣出了2525輛新車,按照李想微博中“現保有量超4000台”的說法推算,理想ONE在3月份的實銷數量大致在1475輛上下,疫情對交付的影響也在逐漸降低。

從今年1-2月的交付地區分布圖來看,理想ONE所到之地,東至黑龍江,北到內蒙古,西抵雲南,南達海南。基本覆蓋到了中國的全部地區。

從地區受歡迎程度來看,廣東人最愛理想ONE,1月和2月理想ONE銷量最高的地區都是廣東。此外,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地也是理想ONE的大戶。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ONE在京上牌量連續兩個月超過上海,且1月份居所有上牌城市第一名。車雲菌獲悉,北京市1月份共有3672輛新能源乘用車上牌,其中純電動3417輛,插電混動255輛,其中164輛為理想ONE。

上海在1月份共有3480輛新能源乘用車上牌,2354輛屬於純電動車型,2215輛為插電式混合動力,理想ONE隻佔了98輛。

按理來說,北京和上海的新能源政策不同,導致插電混合車型市場在兩地向來呈現出一幅冰海兩重天的景象。也是說,增程式電動車理想ONE,並不在北京認可的新能源範疇,卻在上海可以上綠牌。

可數據顯示,理想ONE在北京的銷量表現更好。車雲菌分析,這種現象說明了理想ONE的北京用戶多數由燃油車用戶換購為主,上海消費者則是在持有新能源牌照的前提下,才會考慮理想ONE。

考慮到燃油車購買群體仍然數倍於新能源用戶,理想ONE在北京的受歡迎程度高於上海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且,理想ONE的銷量實打實的來自私人用戶自掏腰包,沒有一輛出售給運營運營部門。從結果來看,理想ONE 1月的私人用戶購買比例高達89.5%,2月份達88.6%。這也側面印證了,理想ONE用戶接受程度之高可見一斑。

理想ONE推出的多種車身顏色也迎合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最受用戶歡迎的是灰色,藍色和黑色次之,白色的理想ONE閱聽人群最少。而且,理想ONE還有六座版和七座版可選,以2月份的實銷數據為例,理想ONE當月共交付了132輛六座版理想ONE和175輛七座版車型,相比之下七座版更為暢銷。

2020年,理想汽車定下了4-5萬輛的年產銷目標,從李想在微博上的“豪言壯志”來看,目前公司還沒有任何下調目標的想法。在10萬輛年產能的火力全開下,理想ONE似乎對搶佔市場份額志在必得。

理想汽車用十億美金就能盈利

在市場下行的大背景下,理想汽車的底氣來自豐厚的糧草儲備。李想在微博透露,公司現金儲備足以在最糟糕的環境下維持36個月,上次融資來的5.3億美金還未動。

同時,李想認為得益於理想良好的經營質量,公司用十億美金就能盈利。

李想說,如今的創業環境要求每一個CEO必須是專業的CEO,對整個行業的認知得是能力最強的,不停地根據市場進行變化。基於此,理想汽車的戰略能力、對用戶的定位、整個節奏的把控、目標的設定、策略,都是做的最好的。到了具體的業務上面,業務架構的設計、業務系統的對應和運營能力,再往下的組織能力,如何能做到責任服從於整個業務架構,功能服務於責任架構,績效體系也能支撐。

財務是否能做出精準的預算,然後根據預算控制現金流,整個損益表就能反映公司的運營質量,而不用做短期的掩蓋。這是較為健康的運營系統,李想說,將公司的每個人放到這個系統裡,就不會有亂花錢的現象發生。

過去以來,理想一半的錢用來研發,30%的錢用在工廠上,剩下的20%左右用在了人員和行銷上。

此外,李想還透露,PC時代的作業系統是Windows,手機時代的作業系統是IOS和安卓,那汽車的作業系統也應該是不一樣的,它應該是基於自動駕駛的作業系統。理想汽車會目前有一支研發團隊專門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下一代車會裝上自己的作業系統,叫 Li-OS。

這是理想汽車從特斯拉的發展得來的經驗。特斯拉的第一代產品完成了終端,第二代產品實現了硬體集成和實時作業系統,第三代產品則實現了芯片自研。理想汽車目前正處在研發第二款汽車的路上,實時作業系統必須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特斯拉最像蘋果

李想說,特斯拉是最像蘋果的汽車企業,2020年特斯拉的市值會接近1000億美金,往後會突破3000億美金。特斯拉最大的風險來自馬斯克的性格,但李想認為這反而是特斯拉最大的與眾不同,馬斯克在最艱難的時刻能看清事物的本質,特斯拉的創業能力相比美國其他幾家初創公司是碾壓級別的。

特斯拉Model Y單車年銷量有機會達到百萬輛級別,將時間線往長拉,特斯拉在未來的年銷量達到500-1000萬輛一點問題沒有,會搶走智能電動車市場30%左右的份額。如果沒有疫情,特斯拉的利潤率直追保時捷,國產MODEL 3的利潤裡達到了恐怖的30%。單看2019年的財報,特斯拉的利潤裡也在15%左右,是傳統廠商的三倍。

李想認為未來的技術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電動汽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是未來汽車行業的三大機會,每個領域會出現龍頭企業。未來電動汽車最大的機會在於電池,朝著成本降低、壽命提升,重量提升的目標看去,電池領域的前三名都會是千億美金級別的龍頭企業。

智能座艙的機會在於各種各樣的芯片和螢幕,相關供應鏈會製造更大的機會。

自動駕駛領域有兩大方面會產生可觀的利潤。第一個是與芯片和算力相關,這是整個自動駕駛的處理器。第二個是自動駕駛的安全執行機構,涉及到安全領域的技術,會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李想預測,2025能做到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2030年能實現在所有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消費者接受自動駕駛的臨界點是:機器開車的造成的事故率明顯小於人類。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100億英裡的真實路測數據。

自動駕駛行業未來會形成兩種格局,一種是類似於蘋果能做到提供從硬體到軟體的完整閉環,具備這種能力的廠商會非常少,因為要保證用戶的百分百安全。第二種是平台型的企業,會像微軟+因特爾的強綁定型企業,聯想、戴爾相當於是微軟和因特爾的代工廠,利潤極低。

在實現自動駕駛以後,李想認為汽車公司的商業模式會演變為“賣車送司機”和“賣司機送車”兩種,具體哪種會成為主流,則取決於消費者更願意接受哪種模式。

傳統廠商存在兩個問題

李想說,國內和國際的汽車廠商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戰略不集中,奔馳、寶馬、奧迪相互競爭百年,至今也沒分出勝負,還在一個量級上。而蘋果卻依靠智能手機顛覆行業,其秘訣不在於它的技術有多強,而是蘋果的戰略和其它玩家不在一個量級上。如果蘋果也像諾基亞一樣推出幾百款手機,那麽它就不會有如今的高利潤。

汽車行業的第二個問題是門檻高是假象。其實汽車研發不會需要那麽多錢,過去那麽多年形成了高門檻假象是因為沒有競爭。過去三十多年來,真正活下來的汽車企業只有特斯拉,傳統廠商一直喊著要乾掉特斯拉,結果和特斯拉的差距越來越大。傳統廠商也投入幾十億歐元研發電動化,但沒有一款車能乾掉特斯拉和蔚來。

歸根結底,傳統廠商的管理是有問題的,戰略不清晰,當有外來者參與競爭時,原來你以為所謂的壁壘其實是靠錢堆出來的,而不是靠實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