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你失眠了,就要看看這篇文章啦!

俗話說:「吃人蔘不如睡五更」,睡眠是人體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加,失眠症患者越來越多,失眠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0%-20%。失眠的臨床癥狀有入睡困難、睡眠過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他們容易出現疲勞、躁動、全身不適、倦怠、反應遲鈍、頭暈等問題。

解決失眠的六項措施

1 限制睡眠時間

我們每天睡眠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如果我們白天睡得太久,很容易導致我們在晚上睡不著。因此,我們必須限制白天的睡眠時間,早上早起,不睡懶覺,午睡半個小時就足夠了。

2 放鬆治療

失眠的原因,很多人是因為自己的神經因素所導致的。很多人睡覺前都會思考問題,這會使我們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飯後散步,這可以幫助我們舒緩思緒,也可以讓我們在睡前不要想太多,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

3 選擇合適的睡姿

好的睡眠姿勢也可以促進睡眠,研究表明臥龍式的睡姿在晚上使用可以改善治療和促進睡眠。這種姿勢主要是指右側躺臥,然後左腳向上伸的狀態,右腳向下屈曲的使用位置。

4 堅持體育鍛煉

每天,可以選擇固定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最好的時間是在5:00到7:00之間。體育鍛煉不僅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壯,還可以使身體感到疲勞,從而促進睡眠。但運動也需要適度,否則很容易出現過度疲勞,最終導致失眠增加的問題出現。

5 食療治失眠

治療失眠的問題,我們也可以採用的飲食方式,研究表明,如果入睡前吃一個香蕉或一杯熱牛奶都可以起到助睡的作用。因此,如果失眠,最好通過飲食治療來進行改善。

6 睡前泡腳

在睡覺前,我們可以用泡腳的方式來緩解失眠,因為它能使我們的身體和情緒變得更加舒坦


失眠的中醫辨證論治

1、失眠(心腎不交型):心煩失寐,心悸不安,眩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咽乾口燥,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失眠,多夢,虛煩,遺精等症。方葯:生地15克,玄參10克,茯苓15克,當歸10克,山藥15克,丹皮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黃連12克,肉桂6克,酸棗仁(炒)20克,首烏藤20克,炙甘草6克。外治:肉桂研粉,加醋拌勻貼肚臍。食療:配方:糯米50克,小麥米50克。製法:上二物加水適量同煮成粥,加適量白糖或紅糖調味即可。每日1次,晚臨睡前服食。針灸:內關、神門、三陰交穴。

2、失眠(心脾兩虛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食少、腹脹、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見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脈細弱等。方葯:黨參30g,黃芪18g,當歸12g,龍眼肉12g,白朮9g,木香6g,陳皮6g,茯神15g,酸棗仁(炒)18g,遠志15g。外治:歸脾丸研粉貼肚臍。食療:冬小麥50克,大棗10個,炙甘草粉10克,炒酸棗仁30克,小米適量,煮洗飯喝。 針灸:神門.隱白.歷兌.三陰交穴。

3、失眠(痰熱內擾型):心煩不寐、胸悶脘痞、往往伴有口苦、頭重、目眩,舌質偏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方葯:龍膽草12克,梔子10克,柴胡15克,生地10克,車前子20克(包煎),茯苓30克,法半夏10克,黃連6克,竹茹10克,陳皮10克,首烏藤15克,炙甘草6克。外治:乾荷葉研粉貼陽陵泉穴、桑葚子貼太沖穴。食療:鬱李仁10克(研粉)、白米60克、薏米30克,煮稀飯喝。針灸:太淵穴、太溪穴、陽池穴。

4、失眠(陰虛火旺):心悸易驚,心煩失眠,頭暈目眩,耳鳴、口燥咽乾,五心煩熱,盜汗,急躁易怒,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數。方葯:黃連10克,阿膠10克(烊化沖服),黃芩10克,白芍15克,麥冬12克,黃精12克,車前子12克(包煎),大黃6克,炒麥芽15克,炙甘草6克,石菖蒲10克。水煎。雞子黃(藥液沖化)。外治:天王補心丹研粉貼肚臍。食療:桑椹500g,百合100g,蜂蜜300g。製法用法:將桑椹、百合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後取煎液,再加水煮30分鐘取煎液,兩次藥液合併後以小火煎熬濃縮之黏稠時,加蜜煮至沸停火,待涼裝瓶備用。每次1~2湯匙,沸水沖化飲用,經常服用。 針灸:照海、三陰交。

5、失眠(心膽氣虛型):善驚,兼見氣短,乏力,自汗,面色晄白,脈弱等心氣不足及平素膽小怕事,遇事優柔寡斷等膽虛癥候。方葯:太子參、甘草、茯神、遠志、知母、竹茹、川芎各10克、法半夏、枳殼、龍齒、石菖蒲各12克、炒酸棗仁20克。外治:加味逍遙丸研粉貼太沖穴。食療:柏子仁15克,小麥50克,大棗10克,大米100克。煮稀飯喝。針灸:陽陵泉、三陰交、神門。

6、失眠(胃氣失和型):不寐,脘腹脹滿,胸悶噯氣,噯腐吞酸,或見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舌苔膩,脈滑。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製)、陳皮、連翹、萊菔子(炒)、遠志各10克,茯苓、麥芽(炒)各30克。外治:保和丸研粉貼足三裡穴。食療:雞內金研粉加白糖,每次一小杓,一天2次。 針灸:足三裡、太白、三陰交。

7、失眠(營衛不和):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桂枝15g、甘草30g(炙)、牡蠣二兩30g(熬)龍骨二兩30g。水煎服。外治:小柴胡湯丸研粉貼肚臍。食療:冬小麥50克,大棗10個,炙甘草粉10克,炒酸棗仁30克,小米適量,煮洗飯喝。針灸:太沖、內關、三陰交。

8、失眠(血瘀阻絡型)失眠:入睡困難,易於驚醒,常做噩夢,肌膚甲錯,舌質紫暗等。方葯:當歸15克,川芎12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紅花12克,丹參30克,熟地黃20克,黨參15克,雲苓15克,黃精15克,炒棗仁30克,遠志15克,珍珠母30克,五味子15克,夜交藤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外治:血府逐瘀丸研粉貼太沖穴。食療: 三七泡濕去皮,研粉,口服,一次3克,一天2次。針灸:氣海、血海、三陰交、足三裡。

【注意事項】

1.本病與精神因素關係極大,故當消除思想顧慮,重視心理調節。

2.晚間宜人靜,不宜多語談笑、情緒激動、劇烈活動。

3.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進食濃茶、咖啡、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

4.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了解更多相關疾病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植物神經紊亂患者康復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