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玩」的人更長壽!戶外玩耍了解一下

你有多久沒好好「玩」過一次了?

孩子們背負著繁重的課業,沒有時間玩;大人們緊張地忙碌著工作,沒有精力玩。「玩耍」聽起來是一個簡單的動詞,實際卻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其實,玩耍也是一種養生方式。《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教你把健康「玩」出來。

受訪專家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重慶市科技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 湯永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 肖震宇

人們普遍玩得不夠

玩是人類的天性。多項研究證實,自由玩耍有助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創造力、智力等,並積累應對挫折、克服困難的經驗。

對成年人來說,自由玩耍同樣重要。適當玩耍,有助減輕焦慮和壓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們玩得不夠

曾幾何時,孩子們的遊戲非常多。男孩熱衷踢足球、玩彈球、滾鐵環、跳山羊……女孩則喜歡跳皮筋、跳房子、過家家等。可如今,孩子們玩的主要就是電子產品三件套——電腦、平板電腦、手機。

不少家長認為,應該限制孩子的玩耍時間,讓他們參加 「有價值的」學習活動。這使得很多孩子越變越宅,身體活動嚴重不足。

一些與城市化相關的因素也導致青少年不願從事身體活動,比如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缺少公園、綠地和體育娛樂設施等。還有些生活在治安狀況欠佳地區的青少年,常會擔心戶外活動時遭遇暴力、犯罪行為,導致他們的戶外活動量相當不足。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81%的11~17歲青少年缺乏身體活動,少女比少男情況更嚴重。

成年人玩得不夠

成年人生活節奏快,玩的時間也大多被工作佔據。

2017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通報稱,全球約23%的18歲以上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在高收入國家,26%的男性和35%的女性缺乏身體活動。

缺乏玩耍時間,不僅導致體能下降,還容易加劇成年人的疲勞感、孤獨感。

電子類遊戲無法代替戶外玩耍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重慶市科技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湯永隆認為,玩包括「玩耍」和「遊戲」兩類。

  • 「玩耍」更自由,多在戶外,社交性較強,有較多人際互動,玩的過程中能觀察和調控別人的情緒。


  • 「遊戲」則多有規則性、邏輯性強,通常社交性、人際互動較弱。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測評部主任肖震宇指出,現在孩子玩的電子類遊戲,即使是體感類遊戲,活動範圍也超不過紅外或藍牙的工作距離。

電子遊戲的規則限制性強,一般都是由開發遊戲的程式員事先設定好的。電子遊戲雖然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和其他玩家在線交流,但人際互動的功能較弱,無法觀察到對方的神態、體姿,在溝通時缺少非語言資訊,這會導致孩子的社會交往訓練不足。

愛「玩」增加長壽幾率

「愛玩」並非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自由玩耍都能增進人的身心健康,增加長壽幾率。

1

增強社交技能

  • 孩子:自由玩耍能促進人際交往能力,如協商溝通、遵規守信等。


  • 成人:在打球、戶外運動等活動中,用很多非語言資訊溝通可增加親密感。

玩耍有助增進人際關係,有機會和別人進行互動。在遇到更大壓力時,這種親密的關係能夠提供幫助和情感支持。

2

激發創造力

  • 孩子:嬉戲打鬧有助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 成人:在工作中遇到瓶頸,有時也是思維局限所致。玩耍中限制少了,有助激發創造性,解決工作上的難題。

3

緩解壓力

自由玩耍沒有時間、太空的局限,沒有既定規則約束,能使身心最大限度放鬆,神經科學上稱作「社會緩衝效應」。

肖震宇表示,戶外的玩耍不依靠電子設備,能提供一個異於辦公場景的環境,可給大腦休息減壓的機會,加上遊戲中的人際互動,能增進同事之間的理解與交流。

現在,越來越多公司開展團隊建設或團隊拓展,都選擇到戶外遊玩,原因就在於此。

4

改善大腦功能

在北京市奧運村附近的幾個社區,中科院心理所開展了老年人認知評估與乾預的項目,用來發現早期老年癡呆症並進行及時乾預,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乾預手段主要是各種遊戲,有要動腦的,如「思維接力賽」,有要動手的,如太極拳等。老年人經過為期六周的身心綜合乾預後,大腦前額葉和內側顳葉系統之間的功能連接顯著增強,該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因此,戶外玩耍可改善大腦功能,是有科學依據的。

玩耍有3大原則

那麼問題來了,悶在家裡太久的孩子和悶在辦公室太久的大人,一旦走出戶外,到底該怎麼玩?

在國外,從孩子到老人,都有豐富的玩耍活動。

德國:根據國家規定,德國學生每年有150天假期,假期主要活動就是親近自然的旅遊,地點多在公園、牧場、農莊等。

美國:美國人喜歡利用周末整理花園、帶寵物玩耍,或者一家人駕車去鄉間兜風、野餐。

日本:日本政府倡導老人退休後重拾興趣愛好,開辦了各類興趣班,比如插花班、圍棋班、舞蹈班等,還鼓勵他們去環遊世界、支教等。

大阪有個「大媽組合」享譽全日本,組合裡全是50歲以上的女士,她們身著艷麗、時髦的服裝載歌載舞,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去愉悅。

專家們提示,除了玩得開心外,還要會玩,應注意以下三原則。

原則1

玩得開、有互動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玩耍最重要的是「玩得開」,也就是遊戲涉及的活動太空盡量大些,無論對身體還是大腦的訓練都有好處。

玩耍中,一定要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溝通,盡量增加表情、動作等非語言溝通。

湯永隆表示,玩耍要盡情,不要有太強的規則性,想玩就去玩,以快樂始,以快樂終。

原則2

注意安全

肖震宇表示,老年人和孩子玩耍時尤其要注重安全。

  • 老人:心腦和血液系統負荷不能太大,盡量不要進行對抗性的遊戲。


  • 孩子:孩子們玩遊戲也不宜太激烈,避免「瘋過頭」。「合作優先,對抗第二」是安全原則。

原則3

多樣性

湯永隆表示,如有條件要盡量保證玩耍的多樣性,有更多朋友參與

青壯年的遊戲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太平淡的遊戲會令大家參與熱情不高,可以有合作、有對抗。▲

「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