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乃因過了江東也難以立足

文|小河對岸

項羽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悲情的英雄,勝得酣暢,敗得也磊落,寧死也不願過江苟且。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其《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但歷史上也有人對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行為,而提出委婉的批評。唐朝詩人杜牧,在其《題烏江亭》中就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長也曾對項羽說道: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那麽,假使項羽過江東,是否真得能稱王於江東,而東山再起呢?其實,項羽並不具備稱王江東的條件。

首先,彼時的江東也即後世的江南,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吳、越之地。至戰國後期,吳、越之地才漸漸歸楚。但是,楚人的主體力量卻並不在江東,而在江淮(在歷史上,被稱為江西)之間。自楚國頻頻遭受秦國侵擾之後,楚人的主體族群被迫一直向東遷徙,先徙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後徙都於壽春(今安徽壽春)。而至楚漢之際,楚人的主體族群已與當地的淮夷部落相融合。故而,江淮地區也被稱為淮楚。

元朝末年,起身於江淮的朱元璋最終取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並定都於應天(南京)。其時就有文人作詩道:馬上短衣皆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至今,江淮(楚)文化與吳、越文化仍是涇渭分明。吳、越之地,雖已歸楚,但楚人在吳、越之地的根基並不深厚。項羽乃是楚人(今江蘇宿遷),並非吳、越土著,其在吳、越之地的根基不可能深厚。

項羽雖起兵於江東,但發展壯大卻是在江淮。而項羽麾下的重要將領,如龍且、英布、鍾離眜、季布、范增,也都是楚人,而非吳、越之人。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但項羽東歸故鄉,並沒有回江東,而是都於彭城,皆說明項羽只是曾經客居避難於江東而已。跟隨項梁、項羽叔侄起兵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實則上就是項燕兵敗身死之後的楚軍殘部力量。

再則,從史籍記載來看,吳、越土著力量不但不是項羽起兵力量的主要構成,而且與項羽的矛盾很大。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

吳、越在文化上同源,語言、風俗相似。故百越雖亦起兵抗秦,卻歸屬吳芮(應為吳國之後)統領,而並沒有歸屬項氏的楚軍。再據《史記·東越列傳》記載:閩越無諸及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句踐之後也,姓騶氏。秦已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越歸鄱陽令吳芮,從諸侯滅秦。當是之時,項籍(項羽)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漢擊項籍,無諸、搖率越人佐漢。

無諸與搖,是句踐的後裔子孫,率領兩支越人力量,跟從諸侯滅秦。因項羽主盟、分封諸侯,沒有被分封為王,而怨恨項羽。在楚漢相爭之時,幫助劉邦攻擊項羽。而楚人在江東力量,亦基本上跟隨項梁、項羽起兵抗秦而去了,就更難在吳、越之地與吳、越土著勢力爭衡稱王了。

第三,天下思定、項羽已很再有作為。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而雲集響應,起義便如烈火烹油般而在全天下蔓延起來,皆是因為“天下苦秦久矣”。而今,暴秦統治已被推翻,套在天下百姓身上的枷鎖已被打開。故而,不但天下百姓希望早日安定下來。就連當初跟隨項羽入關破秦的各諸侯將相,也失去跟隨項羽再戰的動力。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