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奔馳共享汽車敗走中國,水土不服還是另有所謀?

本文為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曉通

編輯 / 蘇琦

共享汽車倒閉潮正在繼續,這次輪到國際汽車巨頭。

5月15日,多家媒體報導,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旗下共享汽車品牌即行(car2go)已經在重慶全部下線。燃財經向car2go工作人員求證此事,對方表示官方尚未有正式聲明。

重慶是中國唯一運營car2go汽車的城市,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提供該服務的城市。根據公開資料,car2go在重慶上線4個月後,注冊會員人數超過10萬。

在中國共享汽車公司紛紛倒下之時,曾經在重慶風光一時的car2go也未能幸免。

car2go中國遭遇水土不服

car2go的退出早有預兆。張磊是car2go進入重慶後的第一批用戶,平時用car2go比計程車多很多。“大約從一個月前開始,重慶的car2go汽車就逐漸被卡車運走了。”同一時間,張磊打開car2go App,發現全城已經無車可用。

car2go最早由戴姆勒集團於2008年在德國推出,2016年4月在重慶投入運營,上線之初投放了400輛奔馳Smart汽車,當時car2go在全球運營車輛已經達到1.5萬輛。

重慶或許是中國共享汽車競爭最激烈的城市,除了car2go,還有力帆汽車的盼達用車、長安汽車的長安出行、首汽旗下的GoFun、上汽旗下的EVCARD等近十家共享汽車品牌。car2go憑借清一色的Smart車型和0押金的優惠政策,迅速在重慶打開市場。“最初的時候,同樣的距離,用car2go比滴滴計程車要便宜得多。”張磊表示。

張磊最後一次使用car2go的訂單截圖

儘管競爭激烈,但car2go憑借和重慶政府以及商業機構的合作,佔據了巨大的優勢。在其他共享汽車必須在指定地點取車還車時,car2go經過跟重慶市政府的溝通,可以在全市的公共停車位停放。

car2go還與龍湖地產達成了合作。“重慶龍湖地產旗下的商場會在廣場給car2go單獨劃分出一部分區域用來停車,龍湖地產旗下的小區裡也有部分停車位。”張磊告訴燃財經,“而且龍湖旗下商場的會員和小區用戶可以免掉car2go的注冊費。”

但這些動作仍然解決不了car2go的停放問題。曾經在美國奧斯汀第一批體驗car2go服務的雲濤告訴尋找中國創客,和美國相比,car2go在中國的停車位依然是最大的問題。

“中國的免費停車位還是太少了。歐美國家的政府停車位市場佔有率非常高,都是碼表計費,car2go使用這類停車位都是免費的,而國內的市政免費停車位數量相比之下少很多。”《2018-2023年中國停車場行業市場調查與發展戰略研究谘詢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大型城市中,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與發達國家1:1.3相比,我國停車位比例較低,全國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

另一個問題是car2go的客單價。“歐美國家的計程車費用特別高,相比之下car2go的定價有足夠的優勢。但是國內的計程車本來就非常便宜,如果要體現價格優勢,car2go的客單價就沒法提高上來。”car2go使用的奔馳Smart成本遠高於國內的共享汽車品牌,客單價又無法提高,在中國難免遭遇水土不服。

國際車企布局共享出行

共享經濟概念興盛於中國,但共享汽車卻是戴姆勒公司十年前就開始布局的產業。

戴姆勒最早於2008年推出共享汽車服務,由內部員工進行測試,首先在歐洲推廣。最早的car2go汽車使用電池能源,但是因為缺乏充電站,在歐洲的推廣遇到阻力,在英國的多個城市運營不到一年便撤出。吸取教訓之後,car2go在中國使用的Smart汽車均為燃油動力汽車。

car2go是戴姆勒布局出行的重要一步,戴姆勒旗下除了家喻戶曉的奔馳品牌,還在2014年收購了計程車應用Mytaxi,後者已經是目前歐洲用戶量最大的計程車應用。同年戴姆勒收購了德國拚車軟體Ride Scout,並在此基礎上孵化了自己的分時租賃業務car2go。

對於此次退出重慶的消息,car2go用戶服務中心回應稱“公司正在進行戰略調整”,有業內人士認為,調整或許與戴姆勒和寶馬的合作有關。去年3月28日,寶馬和戴姆勒公司達成合作,將成立新的汽車共享公司Share Now,整合各自旗下原有的Drive Now和car2go業務。

合約中明確表示“雙方將各掌握合資企業50%的股份。但在各自的核心業務領域,雙方將依舊保持競爭關係”。

據報導,Share Now公司旗下有寶馬、梅賽德斯-奔馳、Smart和MINI品牌的汽車,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國家,數量超過兩萬,公司業務將由car2go的前總經理Olivier Reppert主導。

對於中國出行市場,戴姆勒公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5月9日,戴姆勒與吉利公司成立合資公司蔚星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各持股50%,注冊資本17億元,目標是為中國部分城市提供高端專車出行服務。牽手吉利被視為戴姆勒布局中國網約車行業的重要一步。

除了戴姆勒,寶馬在中國也開始布局出行市場。早在2017年,寶馬旗下的分時租賃項目Reach Now便進入中國成都,與EVCARD合作,正式在中國推出共享出行服務。

將來,除了自有品牌的汽車銷售,國際汽車廠商在中國的角色或許會增加一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

國內共享出行玩家日子並不好過

在中國出行市場上,國內外廠商的布局對比鮮明。國際汽車品牌對中國出行市場不斷加碼的同時,國內共享汽車廠家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據報導,2015年全國以分時租賃為主要業務的企業多達數百家。2017年,EZZY共享汽車資金鏈斷裂,成為國內第一個宣告失敗的共享汽車項目,也引發了共享汽車行業泡沫的破滅。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底,共享汽車行業共完成融資31筆,其中數額過億的融資有10筆。也是在2018年,EZZY、中冠共享汽車、麻瓜出行、友友用車4家共享汽車平台宣布停止運營。頹勢到今年仍在繼續,2019年初,部分平台遭遇退押金潮。

5毛錢開奧迪,1元錢開寶馬i3,1塊5開寶馬1系......在被稱為共享汽車元年的2017年,類似的瘋狂促銷手段在多家共享汽車平台上都曾出現。

瘋狂擴張的腳步無法掩蓋難以盈利的商業模式。相比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前期投入巨大,每一輛車所涉及的車輛購置費、停車費、燃料費、維修保養費以及運營維護費,都是數額巨大的成本開支,同時受困於交通條件,共享汽車並不能像共享單車一樣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擴張。

從誕生到成熟,共享單車用了近5年的時間才被市場和消費者認可,相比之下,成本更高、技術壁壘也更高的共享汽車行業需要的時間只會更久。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