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雲接班人張勇:作為集團CEO,我每年問自己兩個問題

CFIC導讀:

在阿里內網,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的這篇講話創下了高點擊。這源於本月他在阿里青訓營(青年乾部培訓營)上談了對阿里最近組織架構更新的思考。這不僅是「晴天時修屋頂」的一次調整,還是面向未來,對整個集團組織人才的一次更新。

在阿里內網,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的這篇講話創下了高點擊。這源於本月他在阿里青訓營(青年乾部培訓營)上談了對阿里最近組織架構更新的思考——今年11月底,阿里進行了一年一度的組織架構調整:阿里雲更新為阿里雲智能;天貓更新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加強技術、智能互聯網的投入和建設。

阿里內部人士對36氪評價說,最近的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不僅是「晴天時修屋頂」的一次調整,還是面向未來,對整個集團組織人才的一次更新。

36氪獲得了張勇這次講話的記錄,分享給大家。

核心提示:學習「用人做事」,而不僅僅是「做事用人」;

要善於從後排把人往前拔,Leader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態;

打仗不是協同,打仗是統一指揮;

戰略重要性業務,必須「升格建制」;

真正完成創造性的工作,僅靠數字化的KPI肯定不行;

「組織、人才」是業務一號位的首要工作,而不是HR;

任何商業設計模式創新必須進行自上而下的組織設計;

以下是張勇分享的全文:

「組織」一定是業務一把手的首要工作,而不是HR。

作為長官者,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排兵布陣。所謂「排兵布陣」在今天的具體場景裡,就是怎麼設計組織架構。組織設計不是HR的工作,而是業務一號位的首要工作。HR一號位配合業務一號位來完成組織設計和落地的執行。怎麼樣進行組織的設計、拆分、合併、目標設計,包括什麼樣的人在裡面擔任某個團隊的Leader,充滿了無窮的奧妙。


如何「用人做事」,而不是「做事用人」

2012年雙11前夜,馬老師送給我八個字。當時我們在萬塘路口,華星時代廣場上面,天貓大本營當時在那邊,他說逍遙子,你現在是「做事用人」,但你要走向「用人做事」。「做事用人」就是你把事情怎麼做想得清清楚楚,但越往後走,團隊越來越大,組織越來越複雜,你要考慮整個組織每個板塊結構怎麼設計。

比如說口碑這個地麵糰隊,大區按功能設,管銷售,集團中台管行銷和其他,還是說我全部落地,大區一把抓,從前面是銷售、行銷、運力、服務,這個設計是不一樣的。

什麼叫從「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做事用人是事情已經想清楚了,找一個合適的人來乾。相信很多人還在這個階段。越往後走,會接觸到「用人做事」,這事兒怎麼乾你也沒搞清楚,你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要找到最有可能把這個事情想清楚和做出來的人,讓他來帶一個合適的組織。

技術是專業人員,BD是專業人員,行銷是專業人員,搞物流也是專業人員。走向一個團隊主管,一個Leader,非常重要的區別是,你開始想排兵布陣的事情,而不是說別人交給你20人,就是20人。你要想他們的職責怎麼區分,哪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誰當頭,他負責的這個事情跟另一些人是什麼關係。

我自己這幾年的體會,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跟組織設計是兩件事,但高度相關。這兩件事情都非常值得大家去體會。做事用人的核心,你把組織都想好,從上到下清清楚楚,你就可以排兵布陣,把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按照既定策略做。另一種是事情沒完全想清楚,但是你找到一個人,他能想清楚,或者他能把下麵條分縷析地安排好,來設計組織,這就是用人做事。用人做事和做事用人,跟整個組織今天的狀態、人的狀態都有密切的關係。

有時候過早地從做事用人到用人做事,是拔苗助長,因為經常你想不清楚的,你別指望另一個人能想清楚。在很多領域,人不可能是萬寶書,人一定是在一方面有經驗,另一方面經驗相對缺乏,需要更有經驗的人來做這個事情。

組織調整不只是集團層面的調整,也不只是大的BG層面的調整,每個人都在運營一個組織,不同只是這個組織到底是由兩萬人組成、2000個人、200個人、還是20人組成。大家都面臨排兵布陣的問題。仗怎麼打,怎麼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僅要用策略,還要有排兵布陣,而排兵布陣就是從一個主管走向一個Leader最重要的變化。

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無論用人做事、做事用人,最終人從哪兒來。人分兩種,一種是他本身執行力非常強,你只要給他清晰的策略,你非常自信這個策略會work,而且這個人適合做這個事情,這就是「做事用人」。

另一種是,你相信他的策略,相信他的排兵布陣能力,你把這件事交給他展開,這個就是用人做事。但非常重要的是,大家一想,這對人的要求太高了,我找「做事用人」的人還容易找,我找「用人做事」的人,我哪兒去找。這就涉及到下面要講的,如果這樣,永遠沒有現成的人。


長官者要善於「從後排把人往前拔」

十年前,我從來不會想像我今天會跟大家講這些,為什麼?你經歷了,從實戰中學習,慢慢就有心得,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體系和方法論。只要每個人有學習能力,有悟性,願意思考,都有可能。長官者有一些基因是天生的,但是大量訓練是可以後天培養的,不然我也不可能從一個會計做成一個CEO。

這個時候一定要考慮的就是,我們怎麼樣善於從後排把人往前拔。很容易發生的情況是,團隊下面五個人,每個人乾一件事情,乾得很好,五年以後、三年以後、兩年以後,這五個哥們還在乾同樣的事情。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大家,大家既是這個問題的對象,又是需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的人。晉陞、績效體系、Review這些問題,從M3升到M4、M4升到M5、M5升到M6,他除了升了一級,乾的事情、職責有沒有不一樣,我們有沒有誠心栽培一個人。

講這句話,對一部分人有點早,對一部分人已經合適,但在我腦子裡,沒有合適不合適,今天所有人既是被栽培的對象,同時要想怎麼栽培別人。你能培養出七段棋手,你就可以成為八段,你就有可能成為九段,不然業餘初段一堆,但怎麼樣從業餘初段長到業餘四段,變成專業六段,靠的是實戰。沒有人天生是專業高段位選手。

在這之中,第一,每個人要去想,我在每個調整當中,要達到的戰略目標是什麼。所有調整都是伴隨戰略目標設計來進行的。調整一定有目的。沒有目的,就不需要做戰略調整,沒有戰略目的,就不需要做組織調整。

第二,組織跟人掛鉤,人和事掛鉤,到底「做事用人」還是「用人做事」。

第三,人從哪兒來。

這三個問題,你們都可以在這次調整當中找到各自的答案。為什麼調整,每一塊到底是用人做事還是做事用人,人從哪兒來。人不夠,必須後排拔上來,不然永遠只有這幾個哥們在第一排站著,大家覺得很無趣,只能到牆外創業去了。這幫人在崗位上沒乾多久,也不算很老,但也不小了,上面還有五級,什麼時候是個頭,就跟改革開放高考一樣,第一屆1977年開始,到1997年,去銀行一看,處長才四十歲,大家以前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要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考

今天大家是「用人」當中的人。我們需要儘可能讓新一代同事、年輕的同事、有潛力的同事,去承擔更大職責,這時候需要一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考。但是這個思考只在集團頂部做是不夠的。

今天大家也要開始思考,你怎麼去培養你下面的同事,如果你是M4,你怎麼樣讓M3的人長起來,你多幾個M3,多幾個M4。一個M4能夠管住四個M4,你不到M5才怪呢。當然這很難,比較接地氣的說法,只要這個老闆是M4,其他M4都不願意來了,為什麼?老闆是M4,我沒機會升了。但你能讓別人來,還能讓四個M4聽你乾,變成一個高效率的團隊,說明你不是M4了,起碼M5了。

這次組織架構調整要點:

第一,打仗不是協同,打仗是統一指揮。

今天只要我們面對一個突破性、開創性的業務,必須用統一指揮的思考,而不是用組織協同的方式來進行團隊設計和生產關係設計。我們要避免用職能部門的協同,來完成開創性業務的進展,這是不可能的。什麼叫做職能部門的協同?這個哥們管支付、那個哥們管物流、這個哥們管行銷、這個哥們管運營,大家各自一個團隊,你說你們協同吧,一起打一場仗,沒有人當頭,肯定不行。

在幾個必須突破性進行模式創新的業務當中,必須進行從商業到供應鏈,到物流的完整閉環設計,只有這樣才能打穿,也只有這樣打穿,才有機會去沉澱具體場景的平台。平台肯定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第一天想做平台的,沒有一個做成的。平台都是不知不覺中了頭彩,做了一個平台。如果我們今天「言必稱平台」,基本上做不成,為什麼?你沉澱的核心能力是什麼,這非常重要。


第二,作為戰略重要性業務,必須「升格建制」。

對於一些相對年輕的Leader來講,因為這個領域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升格建制。說白了,師長找旅長,他最多想師長的事情,儘管還是一個師長,但是搞成軍級部門,他的想法立馬不一樣了,他就變成軍長思考了。

所以今天把進口、IoT,天貓精靈所代表的面向消費者的智能硬體這樣的團隊直接向我彙報,儘管是事業部,但它是一個軍級部門。這非常重要。真正要突破的領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把這個局建起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突破。

任何商業設計模式創新,必須進行自上而下的組織設計

今天只有在相對純粹的用戶領域的產品,有可能完成自下而上的突破。但在任何商業設計的模式創新上面,在0到0.5,0到1的基礎上,完成最後1到100,必須進行組織設計。只有在用戶產品側,存在很多可能,我們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新。但在其它領域,非常重要的一點,從0到1要進行自下而上的創新。沒有0到1的創新,那就是富二代創業。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有個非常前沿的想法,覺得是未來方向。但不是堅信這個方向的人去做,我們只是安排了一個團隊去做,到底是他信還是那個做的團隊信。

今天趁這個機會希望大家提醒自己,提醒你們的團隊和周圍的同事,真正完成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僅靠一個數字化的KPI肯定不行。我知道大家都關心KPI,我們團隊也有KPI,大家都說結果導向、KPI導向,KPI導向本身沒有問題,數字本身也是無罪的。關鍵是我們的心態,我們到底是為了去做到一個數字,做到一個DAU,一個轉化率,一個裝機率,還是給我們的客戶創造價值,這是每個人都要去想的。

我們很容易在一個具體的事情上想目標,比如有同學會說,我今年的KPI是DAU,我的目標是GMV,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搞到這個數字。但我們忘掉了這個數字背後的本源,為什麼要設這麼一個東西。組織要把它串起來講,在整個目標設計上講。

第一,要取得突破性進展,要盡量避免團隊協同,把職能部門完全變成一個戰鬥單元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外來協作。

第二,雲的戰略,必須成為整個經濟走向未來數字化經濟的中台。阿里巴巴的雲應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雲。我們的使命,是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怎麼真正做到這點,靠的是廣義的阿里巴巴雲的體系。我們的雲必須從大家現在熟悉的AAS層的物理基礎設施,走向更豐富的產品矩陣,走向PAAS,在某些領域走向零售雲。零售雲是SAAS,是SAAS到PAAS到AAS的一體化方案、一體化服務。

我們完全具備這樣的機會,走向物流雲、金融雲、行銷雲。但是捕捉和實現這樣的機會,不能只靠今天一個雲BG的團隊,要把整個阿里的技術中台力量沉澱、廣告業務的沉澱,阿里媽媽的沉澱,通過這個平台進行輸出。

今天我們隻完成了這裡面的一步,就是讓我們原來的技術中台跟我們的雲能夠結合。在這當中,怎麼樣能夠真正增加雲服務附加值,增加雲服務的厚度,我們必須從智能上,必須從阿里其它服務的技術產品沉澱上找到機會,這就是今天把雲和原來的技術中台合一的重要原因。

當然技術團隊都知道,今天我們雲業務的集群,從規模、供應鏈管理,從跟供應商的關係來講,已經成為整個集團的主導。如果是這樣,我們當然應該把業務部門、支持部門,更好地跟最大的業務場景合在一起,讓他們支持好集團的其它業務,這是對於整個雲的思考。

在整個變化中,菜鳥不能做成天貓的物流部,關鍵是繼前幾年的電子面單、智能物流這樣的產品之後,菜鳥如何真正為物流產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帶來價值,而這個服務是由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整個變化中,真正能夠把服務應用場景做成橫向的賦能平台,這是我們的基本思考。

IoT對我們非常重要,今天我們花了幾年開始沉澱出一些初步的智能硬體能力、供應鏈能力、工業設計、產品定義能力。但是我們需要不斷擴大這樣的能力,在IoT時代,很可能軟體、硬體、作業系統是一體的。

不瞞大家說,作為集團CEO,我每年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今年我為集團找了哪幾個人,記住關鍵詞是「找」,不是「招」。第二,今年我為集團養了哪幾個新業務,或者說開闢了哪幾個新賽道。也許今年還很不起眼,還沒法跟阿里媽媽、淘寶比,但可以看看有沒有在雞窩裡開始孵幾隻小雞。我們必須為未來準備新一代的長官者,為未來準備新業務。

過年是自我總結的時間。我就琢磨,去年我乾了一些啥,忙忙碌碌的,又是雙11。還要想想,現在集團還需要哪方面的人,還有哪些重要賽道是空的,數兆級別的賽道還是有很多的,關鍵這些賽道如何能在經濟體裡融為一體,形成一個真正的業務矩陣,而不是幾個獨立的山頭。

本文來源:36氪

編輯:楊軒

延伸

閱讀

馬雲接班人張勇:有這3種特質的人,我一定重用

2018年11月22日,阿里巴巴宣布開辦「102班」,在1000多名校友的見證下,馬雲、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井賢棟一起為「102班」揭牌。

「102班」,是阿里校友會的最新命名。在演講中,馬雲給阿里校友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希望未來中國的500個好公司中,有200個CEO來自於阿里巴巴」。

時至今日,阿里巴巴無論在人才數量還是品質上都堪稱世界一流。據統計,阿里工號已經排到19萬,而諸如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唱吧CEO陳華等從阿里「畢業」的校友,更是在互聯網江湖叱吒風雲。

創業19年,從居民樓的「18羅漢」,到接近9萬員工,阿里巴巴的人才觀值得太多人學習與借鑒。

這篇文章,和你分享馬雲接班人、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3點用人標準,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個時代裡,每個人奮鬥的方向。

- 01 -

不安分,能填坑

「體系內的國營企業或者說體系內不安分的人,在這裡日子過得很好,但老想乾點啥,到我們這兒來吧。」這是張勇在湖畔大學授課時說的一句話,「不安分」,是他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

阿里有一個員工叫孟白,稱得上是「不安分者」中的典型。

有一次,他和幾個同事一起吃火鍋。吃到盡興時,大家開始吐槽公司的招聘系統體驗太差。於是他們一拍即合,準備重新做一遍,開發一個無紙化的招聘系統3.0。

折騰了四五個月,終於趕上招聘季前上線。他們非常激動,準備接受同事們讚賞的眼光。可是沒想到,他們寄予極大希望的新版招聘系統非常不配合,當100人同時在線時就崩潰了。

孟白帶著團隊迅速展開擴容工作,一遍一遍進行調試,一遍一遍核查代碼,幾個人從中午忙活到夜晚3點,飯也忘了吃,終於把所有BUG解決完。

回憶起這件事時,孟白興奮地說:「這種挖坑又填坑的事情,真是驚險又刺激。」

這就是張勇說的「不安分」:總想乾點啥,總想搞點「大動作」,然後真的就召集一群人搞了起來。

在阿里,除了孟白這樣沒事就想「搞事情」的,還有另一種人「更不安分」。

有個叫做蓋睿的員工,45歲才決定加入阿里巴巴。在此之前,他是萬豪酒店的第一位本土行政總廚,已經是廚師圈內認可的高手了。

在原來的行業達到頂級水準後,他覺得自己還能乾點更大的事。於是他加入到盒馬鮮生團隊,和一群比他年輕20多歲的年輕人混在一起。

決定加入阿里巴巴的時候,他的妻子還勸他:「就算跳槽,也應該找一個安穩的工作。」

他的年紀確實比較大,白頭髮也不少了。

但他的回答令人欽佩:「在這個年代,能做一個眾人皆知的產品,能讓大家享受「吃」這個過程,於我來說,實在有幸。」

平庸的人總能找到不做一件事的理由,而不安分的人總能看到更有意思的機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選擇平庸遲早要被淘汰,只有那些躍躍欲試的人,才能贏得未來的船票。

- 02 -

敢擔責,能扛事

張勇認為,管理更重要的是管人,是年輕乾部的選拔、培養,要讓他們擔當更大的事情,承擔更多的責任。

「敢擔責」,是張勇選拔人才的第二個標準。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條件接受調度。

去年三月,阿里全資收購大麥,「雙兒」(阿里花名)響應組織號召進入了現場娛樂事業部,在阿里工作16年來,這是她的第8個崗位。

雙兒是淘寶的早期創始人之一,當時的辦公室還在居民樓,她負責運營,一做就做了8年。淘寶越做越大後,她的能力也愈發受到肯定,於是組織開始交給她更多的責任,用她自己的話說:

「我或轉崗或被調派到口碑、阿里雲、聚劃算、淘寶規則、現場娛樂,哪裡需要我就去哪裡。作為一個老淘系人,不斷把自己摔進新興業務裡。」

經過多年的磨練,雙兒已經從剛畢業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十面的「扛把子」了。

對此,阿里花名為語嫣的同事曾這樣評價她:「雙兒此人,危急時能上戰場、能扛事兒、能有結果。」

但是,16年做過8個崗位的雙兒告訴大家:「老實說,這在阿里屬於一般操作。」

雙兒說的「一般操作」,沒有謙虛。因為,阿里還有更狠的「招數」。

滴滴出行的天使投資人王剛,曾是阿里巴巴B2B公司的區域經理。

有一次,王剛手下的一個助手申請轉崗銷售員,但當時公司規定,當過兩次助手就不能再做銷售員。

王剛覺得這個銷售員業績突出,便向上級李琪申請特例,但李琪以「制度就是制度」為由拒絕了。

沒想到這個助手直接寫信給馬雲,馬雲自然是找到了李琪。李琪因此大怒,又叫來王剛,讓他回放和銷售員的對話錄像,一句一句地「對質」。

最後李琪發現,有一句話存在誘導員工找馬雲討說法的傾向,王剛當即被降級罰款,理由是「責任上交」。

一句話說錯,直接降級,罰款6個月,這個代價非常慘痛。但仔細想,你會發現這個決定背後的合理之處:

身處一個崗位,你就必須盡到自己最大的責任,如果你抱著僥倖心理,把責任推給別人,這不僅影響到組織的效率,更耽誤了自身能力的精進。

一個沒有責任感,不敢擔當的人,只能做一個輕飄飄無聲的追隨者,永遠不可能成為長官者。若想成大器,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敢擔責任。這一點,不止是阿里巴巴的標準,也是所有企業的標準。

主動擁抱別人

主動成就他人

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張勇告訴記者:「判斷一個員工是不是『阿里』,不能看他喊不喊口號,講不講黃段子,甚至也不看他進入阿里的時間長短。(而要)看這個人有沒有阿里味。」

「阿里味」這個詞,聽起來很抽象。張勇解釋說:

「其實就是兩點:第一這個人必須善良,第二,願意主動先相信別人一點。

這很難,因為人性就是這樣,在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心裡)總是會說『先看看怎麼樣,你和我示好了,我就和你好一點』。

(但融入阿里的關鍵是)要主動把自己的盔甲先卸下去一些,願意主動去擁抱一下別人。」

主動擁抱別人,換句話說,就是主動成就別人。在一個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能想著去成就別人,這個組織就會越發壯大,而身處這個組織的每個人也會反過來受益。

財經作家梁寧講過一個故事,堪稱張勇這段話最好的註腳:

阿里的兩個主管爭一塊業務,爭了半天沒有結果,誰都捨不得放棄。主管HR的副總裁王民明知道這件事後,找到其中一個在阿里乾了5年的同事說:

「你在阿里5年了,這塊業務如果給他拿走,當然會影響你的業績,但是無關生死。但是這個人才來阿里不到一年,如果有這塊穩定的業務支撐,他今年就可以活下來。阿里需要不斷有新的人進來,讓系統不斷擁有新的能力。」

聽完這番話,這位「老同事」愣了一下,乾脆地說:「我沒有從你剛才說的角度考慮過。這塊業務讓他拿走吧。」

做到這一點,才符合張勇所說的「阿里味」。

這種為了同事的發展,主動犧牲個人利益的文化,在阿里成立之初就有所顯現。

早期阿里巴巴B2B公司的老同事都有照顧新人的習慣,時任總經理俞朝翎曾說:

「如果老人、新人碰到同一家客戶,老人會主動把這個客戶讓出來。這是不成文的規定。你是新來的人,我就幫你。你簽不下來的單我幫你簽,提成也歸你,讓你有信心。」

如果張勇說的「阿里味」能夠給我們什麼收穫,最重要的可能是:不要吝嗇於成就別人,只有你成就別人,別人才會成就你。而聰明的人都深知,成就別人到最後,恰恰是成就了自己。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輪下》裡寫道:「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候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每個人唯有不斷努力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而如果你想要超過別人,則需要更多優秀的品質。

當我們還不知道怎樣跑得更快時,多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一群人是怎樣工作的,跟著他們的腳步不要落下,甚至超過他們,或許是成長路途中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