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八千卷樓藏書,傳承百年“家國書運”

八千卷樓,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赫赫有名。在晚清那個風雨飄搖、動蕩不止的時代,丁國典、丁英、丁申、丁丙三代人散盡家財守護中華文脈,矢志不渝。

1908年,丁氏後人將全部藏書售予江南圖書館,成為今天南京圖書館所藏珍貴古籍的主要來源。今年4月13日是丁丙逝世120周年,南博舉辦“家國書運——八千卷樓藏書特展”,一本本古籍寄托著錢塘丁氏偉大的文化情懷,觀眾從中可以讀出中華文化綿綿不絕、薪火相傳傳承光大。

江南圖書館舊址

三代人不懈傳承,打造江南藏書名樓

“如今,南京圖書館收藏古籍約160多萬冊,其中的第一批古籍就來自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樓’。”南圖歷史文獻部副主任周蓉告訴記者。

時鐘撥回到100多年前。清光緒年間,一些提倡新學、主張變法的大臣紛紛赴歐美考察,目睹了西方圖書館的完備以及公共圖書館對提高國民素質、增強國力的重要作用。這其中,就包括曾任兩江總督的端方。端方在呈給朝廷的奏折中詳細闡述創辦圖書館的積極意義:“竊維強國利民,莫先於教育。而圖書實為教育之母。近百年來歐美大邦,興學稱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圖書館。宏博輝麗,觀書者日千百人,所以開益神智,增進文明,意至善也。”

端方興建圖書館的提議得到朝廷批準。江寧(清代南京稱為江寧)城西盋山下、烏龍潭畔,一座新型圖書館建立起來,這就是南京圖書館的前身之一——江南圖書館。端方為江南圖書館選定的總辦(負責人)繆荃孫也是一時之選。繆荃孫,江陰人,清末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早在1895年,繆荃孫就應張之洞之邀,來江寧執掌鍾山書院。

江南圖書館主要建築為兩座藏書樓,前後兩進,共四十四間,此處文脈深厚,是南京著名的惜陰書院的舊址。“江蘇之有大規模公開圖書館,實自是始”(《首都志》)。而廣泛搜羅藏書,成了建館伊始擺在繆荃孫、陳慶年等江南圖書館負責人面前的首要任務。

晚清共有四座著名的藏書樓,分別是浙江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樓,浙江歸安陸心源的皕宋樓、江蘇常熟瞿鏞的鐵琴銅劍樓與山東聊城楊紹和的海源閣。而“八千卷樓”更有“明清兩朝藏書家之結晶”的美譽(《首都志》)。

展覽的策劃人、南圖歷史文獻部韓超博士介紹,“八千卷樓”始自丁丙的祖父丁國典,他首創藏書樓於杭州梅東裡。丁國典之子丁英放棄科舉之路,經商之餘,繼續奔走南北,訪書購書。到丁丙、丁申兄弟(合稱為“錢塘雙丁”)這一代,八千卷樓藏書達到高峰,積書盈房,汗牛充棟,成為海內知名的藏書樓。

南京大學徐雁教授所著《南京的書香》載,為了貯藏日益增多的藏書,丁丙又增建兩處藏書樓,起藏書樓總名為“嘉惠堂”,共計藏書160架,以甲、乙、丙、丁標目。丁丙又將所搜集到的各種珍籍,考其異同,一一標注,以資識別。他在所著的《善本書室藏書志》八冊中,旁征博引,對各種版本鑒賞考訂。

丁丙畫像

七萬三千元,買下“八千卷樓”藏書

《首都志》如此評價“八千卷樓”藏書:“其書之可貴者,猶有數種:一為‘四庫’修書底本,如李杞《周易詳解》、俞汝言《春秋平義》之類;一為名人精寫稿本,如厲鶚《東城雜記》《武林石刻記》之類;又有日本、高麗各地刊印之本;而近代名臣、大儒、校勘家、收藏家所藏之書,尤指不勝數”。曾長期擔任江南圖書館館長的柳詒徵先生對錢塘丁氏藏書世家讚賞有加:“清光緒中,海內數收藏之富,稱瞿、楊、丁、陸四大家。然丁氏於文化史上之價值,實超過瞿、楊、陸三大家。以其奮起諸生,搜羅古籍,影響於江浙兩省,非徒矜私家之富有也。”

那麽,“八千卷樓”藏書為何會從杭州來到江寧?

石祥所著《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書事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做了詳細考證。書中介紹,光緒十三年、光緒二十五年,丁申、丁丙相繼辭世。到下一代丁立誠、丁立中這一代,丁家所經營的官銀號出現巨額虧空,須承擔賠付之責,丁立中甚至被官府羈押。丁氏兄弟雖然雅好藏書,但此時已迫不得已,只能公開鬻書,以期渡過難關。

“八千卷樓”售書的消息很快傳到江寧,端方立刻命令繆荃孫、陳慶年赴杭州洽談。繆荃孫在《藝風老人日記》記錄了這番“購書談判”的全過程。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月十一日,在經過了多次書信往來、商討購書細節後,繆荃孫與陳慶年趕赴杭州,對照目錄,檢視丁氏藏書,繆荃孫很是滿意,讚歎“可謂大觀”。雙方意向達成,又經反覆議價,在征得端方同意後,最終以七萬三千元將丁氏藏書全部買下。

同年十二月,八千卷樓藏書六十餘萬卷分三批由杭州運到南京。端方也積極協調,浙江方面釋放了丁立中,丁家平安解決了金融危機。江南圖書館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批藏書後,發展迅速,館內雲集了繆荃孫、柳詒徵、王瀣、湯用彤、李小緣等知名學者,人才濟濟,號稱“東南之冠”。

徐雁教授認為,八千卷樓圖書入藏江南圖書館,是南京文獻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前也從未有像這次外地藏書大規模引進南京的記錄。江南圖書館因此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文獻聖地。魯迅1912年2月以後在南京工作,就常來江南圖書館借閱“八千卷樓”藏書。他借抄唐人沈亞之的《沈下別賢集》,後來在輯錄《唐宋傳奇集》時,魯迅就收入了抄自《沈下別賢集》的三篇作品。

“八千卷樓”藏宋刻本《昌黎先生集》

展出的是古籍,更是文化和情懷

八千卷樓歷經三代人的收藏,終蔚為大觀。此次“家國書運”展出的古籍只是八千卷樓收藏的滄海一粟,但是每本書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華,也折射出丁氏一門傳續文脈、椎心泣血的情懷。

韓超告訴記者,展出的《金淵集》與丁氏有擦肩而過又失而復得的緣分。此書由浙江書商翻刻自文淵閣的《四庫全書》,與江蘇頗有淵源。作者仇遠是元代杭州人,元大德九年曾在江蘇溧陽縣任儒學教授,《金淵集》中的作品均為此時所作。溧陽縣西北有溧水,相傳伍子胥曾在此投金乞食,得“金淵”之名,故名《金淵集》。此書最晚在明代嘉靖年間即已散佚,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發現了大量仇遠作品,並將之編為六卷,收錄古詩497首,仍名《金淵集》。

清鹹豐六七年間,《金淵集》出現在杭州書肆,丁氏曾想入手,但因書商索價過高,最終被清吟閣主人瞿穎山所得。幾年後,杭州兩次發生兵亂,瞿氏之收毀於戰火,散失殆盡。同治三年(1864),丁氏偶然在書攤見到此書,如同故人相逢,欣然買回。

《說文解字韻譜》是清代鈔本,背後有一段用書換米的故事。藏書家汪啟淑原有元刊本《說文解字韻譜》,乾隆要修四庫全書,命各地藏書家進獻,汪啟淑進呈於四庫館獻,皇帝禦題簡短序跋後發還汪氏,汪啟淑去世後不久,其藏書便散於坊肆間。鹹豐年間太平軍圍困杭州,城內糧草斷絕,丁丙親戚陳季鴻受友人黃鳳超所托,拿元刊本到丁家換米。此時丁家也已經斷炊,但看到好書不忍放棄,免費勻出數鎰米換得此書,不料幾天后杭州城破,八千卷樓藏書付之浩劫。多年之後丁氏翻檢此舊鈔本,憶及往事心酸不已。

古籍歷經天災人禍保存到今天實為不易,展出的珍貴宋刻本《昌黎先生集》在戰亂年代曾有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昌黎先生傳》收錄了詩、賦、哀辭祭文等共700篇,由好友周蓮舫為丁氏購得,沒來得及運到杭州,太平軍就攻破杭州,周氏捆書躲避到今溫州一帶,沒想到又遭戰亂,盛書的竹笥都被刀刃砍裂,所幸書本無恙。歷經4年困厄,這部書才交到丁氏手中,此時由於杭州兩次遭劫,八千卷樓三世藏書散失殆盡,這部書的到來令痛心萬分的丁氏喜出望外,感歎有如神靈呵護。丁丙曾作詩感念周蓮舫於喪亂中力保古籍的事跡:“宋元明版真初印,喪亂何曾值一錢。不及紅蟫能果腹,破書堆裡傲神仙。”

八千卷樓毀於戰亂之後,丁申、丁丙兄弟再度傾盡家財,全力搜購古籍,在晚清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守護著中華文脈。周蓉告訴記者,今天,八千卷樓的舊藏完整地收藏在南京圖書館,除二級以上珍貴古籍和容易夾帶小紙條的稿本、抄本外,讀者都可以到館閱讀,沒有數字化的古籍讀者也可以預約掃描後前來查閱,她說:“八千卷樓入藏江南圖書館是一次化私為公的文化盛事,今天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讀者能夠閱讀到這些古籍,欣賞古籍之美,也感佩那偉大的文化情懷。”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