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廚師在小區辦博物館 裡面有古代“冰箱”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牽扯到了食品來源的開發和運用,食品工具的製作運用與出新, 餐飲的服務與接待藝術。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表面的“色、香、味”俱全,而且追求內在的“滋、養、補”的特點。伴隨著社會發展,時代進步,菜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花樣翻新;吃還是人們聯繫感情的重要活動,許多難以談判的商務活動,一上飯桌就輕鬆搞定。吃,儘管在我國很重要,但真關於廚師的博物館還真不多。

北京市豐台區花鄉季淑芳辦的“廚師博物館”就開了一條先河。儘管它只有一百來平米,但傾注了季淑芳一生的心血。這裡有藏品數千件,有各大菜系的菜單、圖書、期刊,還有各式各樣的廚具器皿。這些展品都分門別類、整整齊齊地迎接著每位對廚藝感興趣的來賓。他家住花鄉劉孟家園,當廚師已有40多年。 當地過去曾有出廚師的傳統,清末曾有盧家、劉家、宋家三大家族專司廚藝。他在這種環境中,從小耳濡目染,自然和廚師有了不解之緣。

其實廚師是很辛苦的活,每天拎著炒瓢沒有一定體力是玩不轉的,冬天還好說,夏天圍著火爐那滋味只有親身體會的人才知道。也許你羨慕他們吃得好,可真讓你吃一天油煙你還有胃口嗎?所以你要說廚師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我估計有點言不由衷,但季淑芳還真熱愛這個行業。那一行不苦:科學家不苦?原子彈能輕易發明;戰士不苦?敵人能輕易投降。當把自己的工作當事業後,他們就不知疲倦、不怕犧牲去努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季淑芳做飯不是僅僅做熟就可以了,他要追求一種境界,光跟司機學的那些東西就不夠了,那得博采眾長,最便捷的學習方式就是通過書本和先哲、大師們學。他用了近半個世紀在全國各地收集的與飲食文化有關的烹飪類藏書。菜單圖書三千五百多冊,期刊兩千多冊,還有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的全國各省市菜系的菜單數百本……這些圖書使他大開眼界,掌握了更多的做菜技術,這其實等於有無數的老師教他廚藝,想不提高都難。

他嘗到讀書提高的甜頭後,對這些圖書視如家珍:一些稀缺版本都小心翼翼地平放在屋子中間的玻璃櫃中,書的封面上都用卡片細致地標出書名、印刷時間及介紹。為了淘到這些舊書籍,前些年他跑遍了市區及近郊的10多個舊貨市場,並根據自己多年的購書經驗繪製了一幅《北京購書路線圖》。人啊一旦有了理想之後,他乾起工作就不覺得那麽辛勞和枯燥了,他能從工作中找到一種樂趣和成就感。慢慢乾這種工作幾乎成癮,欲罷不能。

季淑芳除了收藏《本味篇》、《中國名菜單》等廚師們常見的書目外,還收藏了《滿漢全席》一書的四種版本,由溥儀弟弟溥傑編撰,晚清時期宮廷禦膳大廚口述,兩個徒弟記錄而成的版本;也有1959年出版的基於溥傑版進行基礎細化的版本,這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書是十多年前在他城南舊貨市場收的,那天下著小雪他6點多鍾就出門了,當他看到這些書眼睛立刻發亮,好像發現了一座金礦,抱著它回家的時候就感覺抱了個小暖爐!

除了藏書之外,博物館裡還擺放著五花八門的烹飪器具,有古代陶質的蒸鍋、木質的食盒,也有現代各式的炊具器皿。展廳裡有一個80厘米見方戰國時期冰鑒的縮製品,這是古代冷凍食物的器具,內放冰塊,如同如今的冰箱。 冰鑒箱體兩側設提環,頂上有蓋板,上開雙錢孔,既是摳手,又是冷氣散發口。讀者會問那時冰從何來?當時人們在冬天采下冰塊,然後挖一個深地窖,把冰儲存。我國儲藏冰塊的歷史悠久,但那是王公貴族才能享受的待遇。

廚師博物館是季淑芳幾十年的心血換來的,這也是村裡被他的執著感動後,特地給一塊地兒才在居民區裡辦了起來。不然北京寸土寸金的地價私人真辦不起。在過去的一年裡,接待了近五百人,有好學而來查找菜單的廚師,有專門登門拜師學藝的學徒,也有在收藏圈內的朋友們來“開眼” 。“ 免費開放,隨時歡迎指導。”季淑芳辦館的初衷就不是為了掙錢。他想讓更多的人對傳統飲食文化有所了解,能讓老祖宗的技藝有所傳承,那他就沒白忙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