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券商資管最新規模排名來了!3大公司少了1000多億

中國基金報記者 王元也

嚴監管之下,券商資管規模大幅縮水,已經由2018年一季度末的16.12兆元縮水至去年底的12.91兆元,規模直降超3兆元。在整體規模大幅縮水的前提下,各家券商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出現明顯下滑,轉型主動管理成效也大為不同。

今日晚間,基金業協會發布了2018年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月均規模前20名和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名單, 據基金君統計,前20家券商資管月均總規模達9.35兆元,佔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總規模的72.4%。券商資管頭部效應顯現。

作為券商轉型的主要出路,主動管理能力也至關重要。數據顯示,2018年前20家券商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合計為3.04兆,其中16家券商主動管理規模同比下滑,最高下降超1000億元。

10家券商資管去年規模同比下滑

3家降幅超1000億元

從券商資產管理月均規模來看,有7家規模在5000億元以上,較上一年減少1家。其中,中信證券、國君資管、華泰資管、申萬巨集源和招商資管排在前五名,中信證券以15498.49億元的規模持續位居第一,也是唯一一個資管規模超過1兆元的券商。

2018年前20家券商資管月均管理規模總體較上一年有所下滑,從規模變化來看,同比下降和上升的券商在數量上幾乎兩分天下。

9家券商月均規模同比增加,其中3家增加規模超過500億元,招商資管去年規模增幅最大,達1087.87億元,中銀國際證券和申萬巨集源證券緊隨其後,同比分別增加531.4億元和505.95億元。

10家券商月均規模同比出現下滑。其中,3家下降超過1000億元,分別是海通資管、華福證券和廣發資管,2018年,三家資管規模分別為3100.91億元、2731.52億元和4456.16億元,較上一年分別減少1325.74億元、1158.69億元和1088.1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此次公布的名單中,方正證券擠進前20名,以2576.29億元的資管規模排在第15位。

轉型之路多不好走?

16家券商主動管理規模同比下滑

在去通道的壓力之下,轉型主動管理已經成為券商資管的共識,但是,轉型之路顯然並沒有那麽好走。

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8年前20家券商主動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合計為3.04兆,較上一年出現下滑。具體來看,16家券商去年主動管理規模同比出現下降,其中8家規模下降超過100億元。

廣發資管、中銀國際證券和華融證券同比下降最多,分別下降1021.1億元、900.91億元和419.8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僅2家券商主動管理規模出現微增,分別為招商資管和國君資管。2018年,招商資管主動管理規模為1016.58億元,較上一年增加147.89億元,是20家券商中增加最多的。

統計顯示,12家券商資管主動管理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和上一年數量持平。其中,中信證券、國君資管和廣發資管位居前三,分別為6020.51億元、3099.27億元和2606.05億元。可以看出,中信證券在主動管理規模上仍保持巨大的優勢。

此外,安信證券和浙商資管則以848.13億元和673.99億元的主動管理規模成功躋身2018年前20榜單。

從目前來看,主動資管規模前20強中,華融證券、廣發資管、光大資管、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資管5家主動管理資產規模佔比超過30%,其中華福證券佔2018年主動管理規模佔比最高,達65.53%,廣發資管緊隨其後,主動管理規模佔比達58.48%。

有業內人士指出,今年券商資管的總規模大概率會延續去年的下降態勢,但下降幅度可能會較2018年有所收窄。愛建證券分析師張志鵬認為,在通道業務持續收縮下,券商主動管理能力成為穩定業務收入的重要手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