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輕「老」中醫的中醫夢

譽滿中外的中國醫學,和中國京劇、中國畫一起,被世人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是華夏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獨特內涵的文化遺產。我們南陽作為醫聖張仲景的故鄉,更是湧現了不少德技並修的好中醫。在提到中醫時,人們總是下意識地加個「老」字。今天我們的節目就要帶您去認識一位不一樣的「老」中醫。

病人家屬:方子非常精準,藥引非常簡單。醫德很好,一心為病人著想。她沒有架子,她很細心。她開的藥量也不多,而且不苦,小孩也挺願意喝的。會把別人的孩子去當自己的孩子去照顧。智商情商雙高。

聽到這樣的評價時,您的腦海中肯定浮現出了頭髮花白,帶著老花鏡,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形象。事實上,這位「粉絲」眾多的「老」中醫一點也不老,她是南陽市醫專三附院中醫門診仲景苑的一名主治中醫師。

李寧寧:我叫李寧寧,一九八八年出生人,本科和研究生都畢業於咱們河南中醫藥大學,從學醫到現在已經有十一年了。

中醫,探之以望聞問切,配則用君臣佐使,以固本培元的原則驅除病疾,一帖甘苦的藥茶,服的不僅是草石之靈,更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溫柔敦厚。這種源於祖先的醫學瑰寶,並沒有被歷史長河湮沒,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入中醫傳承這些古老的智慧,李寧寧就是其中一員。

李寧寧:以前的時候呢,父母也是想讓我當一個醫生或者當一個老師,可是我不太願意,高三衝刺的時候呢,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感冒,後來反覆不愈,醫生說這個是鼻炎,就打針吃藥輸水,後來無奈之下也做了兩次手術,當時特別的痛苦,但是鼻炎還是沒有好,最後就是整天就是瞌睡,實在沒有辦法看書,然後就只能就是休學了,我覺得生病真的很痛苦,當醫生的想法,就在這個時候就油然而生了。

一場痛苦的疾病催生出了李寧寧的行醫夢,她在這這樣強大的動力驅使下,終於在兩個月的休整後重返校園,並通過自身的奮力衝刺拿到了夢想高校的錄取通知書。

李寧寧:當時呢,就覺得特別的激動。首先最想弄明白的是我當時,我就其實上學的時候覺得鼻炎是一個很小很小的病,為什麼就是我就是會一直一直沒有好,而且就是休學的那段兒時間呢,其實周圍的鄰居,還有就是包括親戚,都有很多很多不舒服的,他們說他們的病也是一直都沒有看好,然後我就想我學醫回來之後要就是先把我自己的問題搞明白,然後再把他們的問題能幫他們解決。

生活正如一碗甘苦濃稠的藥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進入大學後,李寧寧犧牲了個人的玩樂時間,成了同學們口中的「醫癡」,整日將《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等書籍捧在手上,反覆讀記,爛熟於心,這對她以後的醫學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此時的她對行醫問診卻仍不得要領。

李寧寧:覺得自己很努力,每天都在學習,都在看書,可是覺得不知道就是怎麼樣能進入到臨床,怎麼樣當一個醫生。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自己感冒了以後,我去抓藥,然後旁邊的那個診所的醫生說,哎呀,你這個是就是學醫都已經三年了,你還不會看感冒,當時其實就是心裡挺難受的,就覺得自己當時就是懷抱著很大的,是為病人解除痛苦的這個想法,然後但是學了已經三年了,還感覺像個門外漢一樣。我父親跟我說,他說你們現在學的東西是書本上的東西,一個人不可能說只看看書,他就會看病了,還是要從實踐還是要到實踐中去,然後我就是想想也對,因為書上也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一定要就是接觸到一線的病人。

思前想後,李寧寧決定去學校的附屬醫院跟診學習。診室裡跟診的學生太多,沒有可以坐的地方,李寧寧一站就是一整天;學校離醫院遠,餓著肚子站在冷風裡等公交成了家常便飯……這些困難都不能打倒李寧寧,她堅持跟診了一年多。

李寧寧:當時大概抄了有一年多的處方吧,可是我感覺面對一個讓我自己去處理的病人,還是沒有思路,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那些老師的思路是從哪個地方來的。

此時,周邊的同學們都在準備著考研,而李寧寧的眼裡卻像是蒙著一層厚厚的迷霧,看不到前路,尋不到方向。

李寧寧:無意當中,我聽到了我們學校我們河南中醫藥大學臧雲彩老師的一個講座,講述他自己個人的學醫經歷,還有自己堅持學中醫的一個過程,當時可以說是內心特別的震撼,可以用熱血沸騰來形容吧,就覺得原來有一個人在前面給我們這樣帶路,給我們作了一個榜樣,然後我是有這個榜樣是可以去追隨,可以去模仿的,就是我不是一個人內心的去堅守中醫道。後來我就主動去到學校找我們臧雲彩老師學習,現在回想起來,我也特別感謝我自己,去參加了那個講座,認識了臧雲彩老師,而且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中醫朋友,大家一塊兒學習,一塊兒交流。以前的時候,我就在想學習某個病要用什麼方怎麼治療,後來跟著老師學習以後,我才發現致病關鍵的時候是要看人的,要看病人整體的陰陽狀態,病人整體的情況,而不是說見到某個方要用某個方去治某個病,頭疼治頭腳痛醫腳,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整體觀念。

在臧雲彩老師的影響下,李寧寧的心中的謎團一一解開,她追逐著臧老師的腳步,繼續深造,以399分的優異成績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經過八年的潛心鑽研和求醫跟診,在面臨畢業時,李寧寧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李寧寧:可是找工作的時候發現現實是很殘酷的,沒有人願意要一個年輕的醫生讓他去坐門診,因為傳統的這種道路應該都是要到病房去的。

李寧寧的耳邊充斥著讓她放棄的聲音,難道這麼多年的努力就要付諸東流了嗎?

李寧寧:就是很不甘心,我覺得哪怕就是到時候我就是找不到一個大醫院,哪怕有一間診室,一個店面兒,有一間房子,能夠讓我在裡面坐診,別的就是沒有什麼要求,哪怕是這些條件也沒有找到,我哪怕自己回到農村,先去農村開個診所,然後只要是能讓我乾中醫這一行,我覺得就是其他的都是可以往後放放的。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李寧寧的執著為她帶來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她被南陽醫專三附院中醫門診仲景苑錄取了!她終於可以以醫生的身份坐在門診為病人看病了!但是,當李寧寧興高采烈地坐在她夢寐以求的診桌前,她卻並沒有收穫想像中的成就感。

李寧寧:太難了,真的就是門診就可以用那個門可羅雀來形容,每天就是你每天就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坐在那裡看書,偶爾抬起來頭你就發現有一個人,他也不是來找你的,有一點希望然後接下來就還是失望。

冷清的診室、安靜的環境,更利於李寧寧思考,她突然覺得時間慢了下來,世間的繁華落寞與她並不相乾。她反覆的翻著王陽明的《傳習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句話像一桿秤、一面鏡、一盞燈,稱出為醫者之良心,照出診斷時之言行,也點亮孤苦時之希望。

李寧寧:後來呢,我就想著我學醫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我現在病人是很少,可是也不見得一個都沒有,那我就把我接診的一個病人給治好,如果是一個病人也沒有,那我說明我的能力不好,那我就好好學習,好好看書,等別人來的時候,我能以最佳的治療方案去給他治療。

病人家屬:我們的小孩跟別的小孩體質不一樣。一個月至少要去醫院,估計就是十回。到這裡以後一個月就是兩三回。存的那個葯本都有這麼厚。

王先生的孩子是李寧寧接診的第一個病人。孩子因為體質原因,每每發燒便驚厥。初次見到李寧寧,王先生也心中存疑:這麼一個渾身散發著學生氣的小姑娘,真的能治好孩子的病嗎?

病人家屬:有一回抱到這裡,在床旁邊都想抽過去。我來李醫生趕緊給他扎針,把他扎過來了。作為我吧,家長一般都想多問問她,你問的話,有的醫生不耐煩,李醫生不會。

遇到緊急情況不慌不亂,面對家長詢問細心耐心,李寧寧的專業和負責,打消了王先生的顧慮。孩子在李寧寧的精心調理下,慢慢恢復了健康。 「妙手扶桑梓,高醫攀新峰」這是王先生贈送給李寧寧的錦旗上寫下的話,在李寧寧的辦公室裡還有很多類似的錦旗。這些錦旗,有急性胰腺炎的老人送的,有心臟堵塞90%的大叔送的……慢慢地,一傳十,十傳百,從一個人來問診,到一大家人來看病,李寧寧逐漸得到了更多病人的認可和信賴。

病人家屬 每次過來的時候,李醫生對小孩都特別有耐心,因為小孩兒有時候哭鬧了什麼了,李醫生那個抽屜裡準備的有很多小貼貼,拿出來給小孩兒,小孩馬上就平靜了。

每個星期的周一、周三、周五、周日,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李寧寧的戰場,幾百味草藥是她的戰士,疾病和痛苦是她的敵人,望聞問切、排兵布陣,是她的戰術。在中藥苦澀的獨特芬芳中,彌散在空氣裡的是看不見的硝雲彈雨。她堅持用筆錄病歷,並細細將每個病人的病歷標上序號,方便下一次問診時使用;她堅持在不坐診的時候,去南陽理工學院看書,徜徉在中醫世界的她,還是那個憧憬醫學之路、內心篤定的少女,那個不分日夜、寒窗苦讀的醫癡。在浮躁的大環境下,她保持著古樸,同時又堅持著與時代同路。

李寧寧: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中醫,我覺得不僅看病是一個方面,還要給老百姓能講一些醫學的基礎知識,讓更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對中醫有一個就是廣泛的認識,所以說我建立了自己的公眾平台和患者微信群,在坐診之餘,會分享一些基礎的養生知識,這樣的話讓他們平時的時候就可以,足不出戶,就一些小小的問題就只能自己在家能夠解決。

在遇到挫折時不氣餒,敢於迎難而上,李寧寧展示了年輕中醫的風采:努力、善良、奉獻,像她一樣的年輕中醫們遵循著老祖宗留下的古老文明腳印,將所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將臨床中積累的經驗慷慨分享,迎著時代的機遇和挑戰,始終如一地傳承和發揚著中醫。即使是在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中醫也一直流淌著助人行善的優良傳統,這一點,年輕人沒有忘,年輕的80後中醫,更沒有忘。

宋陽:對我們年輕中醫來說,拿什麼去贏得患者的信任,療效。只要我們能為病人實實在在的解決問題,病人他是可以打破這種傳統的觀念,傳統的老中醫看病好的這種觀念,他是可以認可我們年輕中醫的。

周元滿: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獲得知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你可以跟上百位名中醫學習,可以一年讀好幾本百本書,信息的獲取量遠遠比當時快得多,所以你可以走得比別人更快。

李寧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年輕的醫生,我覺得我們只要能夠不忘初心,堅定前行,一定能在祖國中醫藥的傳播和繼承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編輯:文 韜

監製:張文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